历史进入了21世纪,文化在综合竞争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已经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吹响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号角,提高文化的创新力、辐射力、影响力和形象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任务,评选岭南文化十大名片,正是提升广东文化形象之举。在这一重要历史契机下,整理、挖掘、打造岭南文化名片,就显得尤为紧迫。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文化名片,是增强文化凝聚力的需要,是提升文化影响力的需要,是塑造文化形象力的需要,对于提升广东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电影和舞台表演艺术中,音乐,是赋予人物灵魂的神秘语言,它能给戏剧、影片以生命。喜欢音乐的配音表演艺术家曹雷很早就在音乐教育学家谭冰若先生指导下创作过三个音乐广播剧,并先后在电台播出,以后又写有介绍音乐家生平和作品的文字。这些平实的音乐散文让不懂音乐的人们也能欣赏到音乐所要表达的东西,且跟着曹雷“随音而行”吧!
《非遗中原:谁的记忆,绵长又轻轻》一书以散文笔法,对中原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遗传承人加以描绘与记述,让中原人乃至全国、全世界的人们,在随性、自由的文字描述中,了解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
《南通戏剧(通古今汇南北聚名流)》介绍了因为江海文化依存于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蕴含着自身的历史人文内涵,因而她总会通过一定的“载体”体现出来。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类,“文化遗产”可分为四类:即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历史文化人物、历史文化事件、历史文化遗址、历史文化艺术等,又是这四类中常见的例证。譬如,我们说南通历代人文荟萃、名贤辈出,可以随口道出骆宾王、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郑板桥等历代名人在南通留下的不朽篇章和轶闻逸事;可以随即数出三国名臣吕岱,宋代大儒胡瑷,明代名医陈实功、文学大家冒襄、戏剧泰斗李渔、曲艺祖师柳敬亭。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等南通先贤的生平业绩;进入近代,大家对张謇、范伯子、白雅雨、韩紫石等一大批南通优秀儿女更
朱虹、方志远*的《人文江西读本》从一万多年前江西先民创造农业文明与手工业文明的两个 世界 ** 起笔,到两千多年前江西地区历史性的设郡,转而讲述江西如何发展为全国经济文化学术中心,乃至出现明代 朝士半江西 的盛况;同时也不讳言近代江西一度成为 欠发达 地区。读者能从书中感知江西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从江西的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政治文化、书院文化、文章节义文化等多个维度,深入了解江西文化的卓异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可读性与学术性兼具是这部江西历史文化简明读本的突出特点。
《滇国探秘——石寨山文化的新发现》,依据石寨山*发掘的宝藏,从新颖的角度重亲审视了享誉中外的滇国青铜文化。 滇文化(石寨山文化)在云南的滇池区域经过1000余年的发展,达到其*,创造独具一格的、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滇系青铜器,产生了在中国历史上“小有名气”的滇王国。滇王国经过300余年的经营,本应继续向前发展,但随着中华民族统一进程的加快,尤其是在大量汉朝军队压境的情况下,滇王国走到了她的尽头。滇文化终汇入到文化中去了。 本书所探讨的问题,绝大部分是前辈学者未曾探讨的,有些虽是前辈学者已探讨过的,但仍略感不足。凡是前辈学者已研究的且被公认的,本书一般不涉及。
江海文化是南通市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上下五千年,南北交融,东西结合,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邃的人文精神。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江海文化优秀传统,南通市江海文化研究会对江海文化遗产陆续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编纂,2010年12月首批江海文化丛书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已出版的丛书包括《青墩考古》《南通成陆》《唐家闸》《寺街》《张謇》《范伯子》和《沈寿》等7本。作为读者了解南通市情及其江海文化形成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历史过程和对外宣传南通的重要文化读物,此次出版的《江海文化丛书》较为系统地反映了南通不同历史时期、独具地方特质的重要遗迹、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范伯子(同光诗派的一面旗帜)》由姜光斗编著,融知识性、史料性、学术性和可读性于一体,图文并茂,多视角、多层次地展现了南通江海文化的深厚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下堡坪乡是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榜上有名的“中国民间故事之乡。”本书作者以一个“他者”的身份,走进故事之乡,探寻这些乡土故事建构的过程,品味这些民间故事所折射出的地方人群对社会的理解、对生活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态度……
“客家与梅州书系”涵盖了客家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历史、民俗、建筑、语言、文学、艺术、人物、学术等多个领域,大规模、多视角、深层次、全方位透析客家,展示了客家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为寻根、旅游、学术、交流提供具有权威性、科学性、系统性的文献。本书为丛书之一,是以介绍客家杰出人物为主要内容的书,是一部客家人的“正气歌”。“客家与梅州书系”有如下鲜明的特色:一是其“新探”,先声夺人;二是书系所显示出的整体性与科学性;三是雅俗共赏,有广泛的受众。正是上述几大特色,使这套书系既有高品位、高格调,又通俗易懂。本书共选取了从客家民系形成之际,以文天祥为代表,自袁崇焕,至洪秀全、孙中山,到朱德、叶剑英、胡耀邦等上百位客家杰出人物的故事,讴歌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铮铮铁骨和客家人的“
赣江十八滩与黄河三门峡、长江三峡齐名,并称中国三大险滩。赣江十八滩有个万安县。本书对江西省万安县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系统梳理。万安县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与苏东坡、文天祥等文化巨擘有过渊源,历史上的几次人口大迁徙也给万安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存;随着万安水库的建设,很多文物没有得到及时的保护,沉没江底。作者试图从万安曾有过的各种文化符号中梳理出万安的文化脉络,城墙、古塔、十八滩、古村、万安名人、元宵唱船、山歌以及已经消失的各种古老职业:滩师、船工、纤夫。然而,很多文化记忆已经不在,只能在作者的揣测和想象中拼凑起来。作者在行文中也流露出对文化丢失的深深遗憾。
农业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活动的创造和生存智慧的结晶,是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关乎人类未来的遗产,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价值,对于传承农耕文化、保护农村生态、发展生态农业、拓展农业功能、建设美丽乡村等具重要的意义。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列读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力求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统一,系统阐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起源与演变、生态与文化特征,分析其历史与现实价值和保护与利用现状,提出可持续保护与管理对策,以进一步提升遗产地人民的文化自觉性与自豪感,提高全社会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意识。 本册为《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由袁正、闵庆文主编。
该书旨在通过勾勒汤显祖的岭南行踪,探讨岭南风物人情在汤显祖的心中的印象,及此对汤显祖戏剧创作的影响,尤其是对《牡丹亭》人物性格的创造性塑造的意义。 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徐闻是岭南沿海之属。因一纸贬谪,汤显祖与徐闻联系在了一起,这位才情畅达的诗人,由临川启程,越梅岭,直下“烟瘴之地”,感受到的确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气象。亲历的岭南殊异于中原文化中的凝固印象,其开放与包容、繁华及浪漫给了汤显祖贬谪路上无尽的安慰和兴致,他的诗活了,他的心活了,他整个人的思想也开阔了,固有的岭南之惧消散,随之而来的是念念不忘的长相忆,是《牡丹亭》中柳梦梅的岭南出身,是杜丽娘为爱生死的至情至性! 该书的架构恢弘而饱满,以岭南行的时间轴,展开全书的叙述思路,以汤显祖的见闻情谊描画他心境和诗情的产生与
本书介绍了现存的佛教寺庙28处、历史上名刹33处,还辑录各种寺观庙庵名录421处、历史上名刹33处,还辑录各种寺观高庵421处,是一本较为详细、全面的佛教文化研究资料。该书收集了与寺庙有关的景观、钦食、名人及相关逸闻,使各个寺庙的人文景观更为生动。相信这本书的出版定能推动我市佛教文化进一步挖掘和深入研究,也会更加有效地促进保卫存扬州的宗教文化遗存。 在今后的一段时期,我们将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通过对宗教建筑遗存进行保护和修复,进一步彰显扬放宗教文化的多元、独特的风格,也由此凸显出扬州文化兼容、开放的特征,并为开避宗教专线族游提供支撑。我们还将进一步整治普哈丁墓园、开辟宗教文化为核心的古运河水上游览线。其外,为鉴真佛学院的建设提供服务,整修观音山禅寺的山道、大殿,完善法海寺建设,落实山
这是思想文化散文集。作者长期工作在思想、文化、理论、传播等领域,就所承担的工作有关现实题目,理论与实际结合地撰写的有针对性、指向性的论评文章和回忆散记。观点鲜明,论述严谨,文风活泼,一些文章有较强的思想启示性和理论参考性。
历史上徽商称雄明清商界六百余年,俗语 无徽不镇 钻天洞庭遍地徽 都是对徽商社会影响的描写。明代著名小说 三言二拍 中多处对徽商进行描写,热播电视剧《大清盐商》中的主人公汪朝宗就是以徽商江春为原型。文学作品及影视作品中对徽商的描写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徽商有哪些广为人知的事迹?徽商主要经营哪些行业?徽商的成功之道是什么? 为了让大家更加了解、认识徽商,作为徽商研究的重镇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组织一批徽学研究专家编写了这套普及性、通俗性的解码徽商丛书。 丛书以尊重历史事实为前提,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趣味的故事、图文并茂的形式来解密徽商。
所谓“掌故”,按照现代辞书的注释,是指历史上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历史人文风貌的记录。 闽西山川秀丽。国家A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是华南虎的故乡,被誉为“北回归荒漠带上的绿色裴翠”。*风景名胜区连城县冠山,被行为赞为“阳刚天下,阴柔举世无双”,名闻遐迩。永定土楼被誉为“世界建筑奇葩”,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客家首府”长汀已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域”。以“华东洞”的龙崆洞和睡美人为代表的龙岩国家森林公园正在开发完善,迎候络绎不绝的中外佳宾。 回顾历史是为了面向现实和将来。改革开放后的龙岩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祈望《闽西掌故》能起到“存史、资政、教化”的积极作用。
《湘水》杂志创刊于2013年,是由湖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批准的内刊,以“发掘湖南人文历史、阐扬湖南人文精神”为宗旨,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鉴赏性,是海内外湖湘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共同交流学习的园地。《湘水》由李泽厚、万俊人、邓晓芒、韩少功、郑佳明、杨念群等 湘籍学者和作家担任顾问,主要撰稿人为海内外湖湘文化研究方面的 学者和作家。从本辑起,拟公开出版发行。黄友爱主编的《湘水(第4辑)(精)》为第四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