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恩溥著的《中国人的性格/亲历中国》讲述了中国人的性格,既隐含着一个文明古国的自尊,又隐含着近代积贫积弱的自卑;受到过太多的赞美,又受到过太多批评和嘲讽;是很多苦难的根源,又是很多问题的借口,客观理性地理解中国人作为一个整体的特性,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着自我了解与彼此了解的意义。 本书作者明恩溥,为美国来华传教士,在中国生活了五十余年,熟悉中国的国情,了解中国民众的生存状况,因而他通过自己的观察,生动地概括、描述了中国人的一些典型性格特点。虽然有一些误解和偏见,但大部分观点还是客观犀利的,可以让我们对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生活“真相”有深刻的了解,对如今的中国人也不乏警醒之处。
《中国文化淘金书》对文化进行了解读和定义,对“文”和“化”单独做介绍,从历史上“文化”的概念的改变入手,分析了中国文化的演变与延伸,从六个维度来分析了将文化承载到各行业更领域经济实体之上,从8个行业领域中选取了数十种品牌、企业作为案例,一步一步分析如何将文化加载到项目之上,利用文化创造财富和收益。 《中国文化淘金书》是目前市场上第1本将文化产业真正讲清楚的图书,具有极高的实用性。
本书汇集了钱穆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十二次讲演辞。在书中,先生就中国文化中的“中心思想”“人和人伦”“民族与文化”“进退升沉”“ 理想”“中庸之道”“前途展望”“武功武德”做了详细解说,对中国历 的“军人”“人事理”等内容做了深入阐述。先生指出,这些文化传统的精要,是中国对全世界、全人类文化前途的极大贡献。
本书汇集了钱穆有关中国文化与教育的多篇文章和演讲辞。上卷主要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东西文化比较、青年与人生观等内容,旨在展现中华文化的宏大精深。下卷主要包含先生对教育制度与师道的宏观看法,包括大学与中学、革命与国史、民主与建国等。全书写作时间跨度大,但历久弥新,是热爱中国文化者不可错过之作。
家风是中华文化中很为朴素的智慧沉淀,构成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脊梁。而众多有名人物的家风也为后人树立起人生观的价值标准。家风丛书包含《革命家家风》《名仕家风》《百姓家风》《名士家风》《家风诗词》,从五个方面,梳理并精解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家风建设的精髓,督促我们从传统文化里汲取前人宝贵的精神养分。本书收录了与家风相关的诗词,并对作者和创作背景做了介绍,对诗词进行了赏析,提炼了核心家风。这是对中华家风文化的梳理,这些诗词更是中华家风的精髓和高度凝练。
一本关于中国建筑的通俗读物,详细解说每个建筑型制的特征及与其他时期的传承关系,解析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并对每一时期的现存建筑实物逐一剖析。因其内容科学严谨,讲解晓畅如话,文字清新凝练,将专业知识、美学思想熔铸于散文化的讲述之中,故而论著有随笔之优美,读来并不艰涩;随笔亦有论著之功底,颇足广人见识。
程正民所著的《跨文化研究与巴赫金诗学(精)/跨文化研究丛书》是“跨文化研究”丛书中的一部。 全面介绍了20世纪俄罗斯乃至世界 重要的思想家巴赫金(189-1975)的研究成果。巴赫金的研究涉及哲学、伦理学、人类学、民俗学、语言学、符号学和文艺学、美学诸多领域,他对20世纪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震撼力。 对话理论是巴赫金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根基。 他认为生活的本质是对话,思想的本质是对话,语言的本质是对话,文学艺术的本质是对话,文化的本质也是对话。 巴赫金倡导整体诗学,认为诗学研究不能只属于某个方面,而应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诗学(语言诗学、体裁诗学、历史诗学、文化诗学、社会诗学)来研究文学现象。他认为不同诗学之间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和对话。他指出 形成一种诗学研究的整体,从而达到
在新疆,巴扎既是一个特殊现象,又是一个热闹的地方。维吾尔族具有经商、崇商、重商的传统,天山南北各地绿洲的巴扎就是维吾尔人长期人事商贸活动的结果以及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场所。巴扎可以说是新疆绿洲的说明书和维吾尔文化的博物馆。 《绿洲聚会(维吾尔巴扎与民俗生活)/民俗书系/华夏文库》由哈丽达·斯拉木著。
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区域。河洛文化,是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国古代黄河与洛水交汇地区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是黄河文化的核心和主干。 《河洛文化教程》从阐述河洛文化的根源性和主体性起笔,以时间为序,围绕河洛思想文化、文学与艺术、民俗与社会生活、河洛文化的传播与扩散等内容进行了翔实阐述。 作者将笔触深入到时代的纵深处,通过河洛古代地区五大都城遗址,儒、道、佛等思想学术流派在河洛地区的发展,河洛地区古代文学成就,河洛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社会生活,河洛文化与中华文明其他文明单元之间的关系等内容,找寻历史根脉、描绘时代风貌,大历史大时代观念下的大格局叙事与小切口讲述相结合,既具有鲜明的故事性,又具有严谨的学术性。 此书是河洛文化的入门读物,作为通识课教材难易适中,语言洗
陈绶祥著的《二阶文明》为“中华文化思索讲义丛书”第三种,由文化学者、艺术史家陈绶祥先生所著,内容与国画有关,旨在唤醒对国画的思考和学习。“二阶文明”是作者在对比了“肉食民族”和“素食民族”的不同之后,对中华 农业文明的另一种诠释。作者首先从汉字的角度入手,阐明了一些常用字词如“文”“化”“感”“受”“识”等的基本含义和范畴。接着作者又详细解读了“文明”“文化”从本质上完成发展与转变的原因。为了 进一步论述文化发展时期人类语言的变化,作者还列举了西方“达达主义”的文化背景,借之与中国“牙牙学语”的现象进行综合分析,明确展示了中华民族汉语的发展过程和语言特征。之后,作者还从 农业文明的角度分析了传统造字法以及汉语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并引用了先秦名家的理论,进一步阐述了“二阶文
神话对于人类十分重要,它与人的内心世界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当今世界,“神话智慧”的缺失,意味着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真正关系的丧失。我们要避免“关系丧失”,就当通过思考先人赖以生存的神话智慧
本书汇集了钱穆有关民族与文化这两大主题的多篇讲义和讲演辞。钱穆一一分析了中华民族的本质、中国社会的形成、中国历史演进的大势、中国文化的本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修养。同时,在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中,钱穆点明,中华民族与中国文化能够延续几千年而不断 ,就在于“民族”和“文化”这两者持续性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长征 文化公园100问》是“ 文化公园100问”丛书系列中一册,定位是一部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文化科普读物,以 文化公园为切入点,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全面呈现长征 文化公园的独特文化内涵,突出其重点建设段的示范引领作用,向全社会广泛宣传 文化公园这一项国家重点文化工程。 正文约100篇文章,以设问为题,每篇篇幅1000字左右,全书配彩图20—30幅。 正文篇章结构按照内容类型划分,同时观照到历史与 研究动向、阶段性建设成果,分为:序篇、红色史实篇、文化艺术篇、科学技术篇、绿色生态篇、时代精神篇。辅文设计“名词索引”“参考文献”等板块,增加本书的功能性与实用性。
不管是通俗历史读物,还是当代诗人、戏剧家及小说家对古典题材的重写,无一不彰显着古典世界及其文学杰作的巨大魅力。在本书中,威廉·艾伦以文类为纲,贯通古希腊和古罗马这两种文学传统,列举来自各个文类的丰富素材,借此说明了希腊语和拉丁语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及丰富度。不仅如此,作者还探讨了“古典”的含义,试图解释它为何至今仍在塑造着西方文学的概念。
陈绶祥著的《 农业文明》一书,是文化学者陈绶祥有关中国文化的演讲录。该书从中国农业文明的诞生出发,结合耕种方式的演变、农业工具的发展、土地制度的变革、文字的诞生等,引申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特征。这里的“ ”,是指 初、 源起、 本质的文化状态,也就是农业的原始状态。中国的“ 农业文明”,即靠种子繁殖的农业,区别于西方的狩猎、畜牧业。因而作者认为,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从根本上就有所不同。中国农业文明是中华文化的总括,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也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特征。如中国人平和的交往方式与人性特征;讲求“仁义”,注重修身与劳心的统一等,都可在农业文明中追本溯源。可以说,这种生产方式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和思维模式,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和往来模式,这些认知模式 终形成了后来的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