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日本,人们普遍对社会性自我实现失去了信心,追求自我形象认可的 自闭家里蹲/心理主义 想象力风潮应运而生,《新世纪福音战士》便是其中最成功的标志性作品。进入千禧年后,这种想象力逐渐转变为 决断主义/幸存系 模式,即人们不得不在缺乏根基的情况下选择核心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互相博弈,互相厮杀。 当代日本最为活跃的青年评论家宇野常宽从流行文化入手,以《死亡笔记》《大逃杀》《野猪大改造》等 〇〇年代 经典影视、动画和漫画作品作为切入点,梳理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头十年日本社会和文化领域所发生的深层变迁,重点探讨了这一时期想象力和亚文化的演变轨迹。宇野常宽指出,虽然一些作品已意识到 决断主义 的局限性,但要彻底超越还需要新的想象力路径。
性别偏见、身体暴力、母职惩罚、生育困境 即便到了21世纪,女性仍然不得不背负着这些 原罪 ,艰难前行。而这一切,都源于女性独特的身体部位,以及试图以此控制女性的古老社会机制 父权制。 本书博引大量案例,从人类的起源追溯父权制的形成历史,讲述女性独特的身体部位如何使其拥有权力,终又因此被无情剥夺。失去权力的女性被污名、被降级,不平等成为社会常态和难以跨越的障碍,女性也因此常常遭遇不公。这背后的深层根源是什么?在新的时代,意识觉醒的女性又将如何突破性别困境,一一拆解屡屡反扑的性别歧视力量?本书给出了有力的回答。
幼儿园大班孩子升入小学是他们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有效的幼小衔接将帮助他们更好更快的适应小学生活。本书的幼小衔接课程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大班幼儿的要求,从一日生活的组织与实施、探究性学习环境创设、主题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以及家园工作的开展等各个方面去思考、研究、规划、落实,旨在帮助幼儿在社会心理、认知、身体、情感、语言、逻辑和学习品质等几个方面能够获得不断深入的发展,为进入到小学阶段做好准备。本课程明确了幼儿园、家长、小学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责任和任务,形成家园校 三位一体 的合作共同体,并以此设计幼小衔接的课程内容;便于幼儿园教师按时间节点安排学习内容,有步骤地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引导广大的幼儿家长重视幼小衔接工作,了解幼儿顺利进入小学过程中家长的主要责任和任务,
本书是一部生动呈现中华民族如何在锦绣大地上创造辉煌文明的普及性读物,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邀请著名文史学者、地理学家联手打造。全书由自然编、人文编、中外编三部分组成,简明扼要、图文并茂地讲述广袤中华大地上的自然风物和人文创造,述说大江大河所孕育的厚重文明,展示人文遗产所承载的民族精神;深入浅出地揭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世界和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这本指南首次在一本书中展现了 文化记忆研究 这一跨学科的国际性领域,其中由国际知名学者撰写的文章,为读者提供了文化记忆研究关键概念的独特概述。这本指南不仅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记录了当前的研究,而且是一个汇集社会学、政治科学、历史学、神学、文学研究、媒介研究、哲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不同领域之方法的论坛。 正如本指南所定义的那样, 文化记忆研究 是在20世纪初随着莫里斯 哈布瓦赫关于集体记忆的著作而产生的。近二十年来,在各个国家和相关学科兴起了一股该领域的研究热潮,对 文化 和 记忆 的关系探寻也由之异彩纷呈,形成了多样化的研究进路。本指南立基于广义的 文化记忆 ,将其理解为社会文化语境中现在和过去的相互作用。它呈现了研究社会语境中的个人记忆、群体和家庭记忆、民族记忆、各种记忆媒介的概念,以及
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经典巨著,书写了15至18世纪的资本主义发达史,由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领军人物、集大成者布罗代尔历时二十余年结撰而成。作者认为,资本主义并不是一朝一夕出现的,其基础只能在长时段的日常物质生活中去寻找。因此他以 总体史 为目标,以长达四百年的时段为整体对象,从特定角度描述了世界物质文明和经济发展的历史。 全书共分三卷。卷《日常生活的结构:可能和不可能》好比 为世界过一次磅 ,旨在确认前工业化时期世界的潜力限度,当时 物质世界 占据重要地位。第二卷《形形色色的交换》将市场经济和高级资本主义活动加以比较,通过混合和对立使二者互为解释。第三卷《世界的时间》按时间顺序了国际经济的先后更替形式和主导力量。 作为集大成之作,本书不仅展示出布罗代尔的博学广闻和驾驭浩瀚史料的非凡才能,也
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会按照一些习俗或默认的规则做一些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做的事,这正是民俗学大显身手的地方。 与我们以往的刻板印象相反,民俗学并不是为古老事物追根溯源的学问,而是一种反主流、反霸权和反中心的文化心态。本书是一本面向大众的民俗学入门书籍,通俗易懂,贴近生活。书中列举了大量生动有趣的案例,如大学校园里流传着的七大怪谈;各个家庭内部实行的规则;消防员、铁路员工、法官、办公室白领的日常生活;作为社交场所的平民区咖啡店;动漫圣地创造出的新民俗;新冠病毒肆虐下的鱼身鸟喙人面的妖怪护身符的大流行;互联网时代稻荷神信仰的全球化; 座敷童子 的现代转型等等。 本书简明易懂地介绍了现代民俗学的知识,向读者展现出现代民俗学的魅力。让民俗学成为每个人都能学会并加以运用的技
《宋代官制辞典》是一部综合性、多功能的官制辞典。它的内容极为广泛,不仅对两宋的官署、官吏名称,而且对职官术语、典故,都加以详明的释解,是一本考察宋代官制的很有实用价值的工具书。书前有十余万字的 宋代官制总论 ,实际是一篇宋代官制发展概论,给读者以宋代职官的全面、简明的知识。 2017年是《宋代官制辞典》出版20周年,龚延明先生依据新资料,修订了原有内容,并增补76条新内容。
西方文化的发展演进与基督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基督教构成了西方文化的重要精神根基。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基督教与希腊文化、希伯来文化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并且与罗马文化和日耳曼蛮族文化有着极其复杂的互动交融关系。在中世纪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基督教作为西欧的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深深地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塑模了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培养了西方人的心理习惯,又衍生出各种触目惊心的社会罪恶和导致了巨大的精神苦恼。后来的宗教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欧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促进了自由精神的产生、民族国家的崛起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成为西方文化进行现代化转型的起点。时至今日,基督教仍然是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现代西方人所共同拥有的主流信仰。基督教在西方社会中已经积淀为一种根深蒂固
峭窄的剪裁、通透的纱罗,尽为衬托南宋女子 腰肢纤袅 的轻盈雅态。这与以往观念中受理学思想禁锢的保守的宋代女性形象相去甚远。《那更罗衣峭窄裁:南宋女装形制风格研究》所提出的观点是建立在对宋代服饰文化研究的整体反思之上。以学界鲜有涉及的服装形制文化为突破口,从出土的南宋女装实物出发,结合文献与图像证据,对南宋女装形制类别及组合秩序、形制结构及工艺特征、形制构成的风格范式、形制风格的时代变迁、形制语言的二元互逆等问题逐层钩考,从微观到宏观,揭示南宋女装形制风格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历史流变特征,理学对南宋女性衣装生活并未产生束缚性影响,女装多受时尚潮流驱动,凸显 峭窄化 、 轻盈化 的艺术特色。
清末民初,在华传教士的传教史就是一部西学东渐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译介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部传教士创办各种中外文报刊和印刷机构进而推动中国本土新型报刊兴起的报刊活动史。在华传教士报刊和印刷机构作为西学译介活动的重要载体,在中国近代史的历次社会变革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书由上海美华书馆于1895年出版,详尽记录了美华书馆50年的发展历程(1844-1894)与遍布香港、上海、北京、福州、宁波、汕头、汉口、九江、泰州、海南等地的在华差会印书馆的情况,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在华传教士报刊对中国本土新型报刊的影响,进而研究西学东渐背景下在华传教士所进行的西学译介和报刊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经典巨著,书写了15至18世纪的资本主义发达史,由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领军人物、集大成者布罗代尔历时二十余年结撰而成。作者认为,资本主义并不是一朝一夕出现的,其基础只能在长时段的日常物质生活中去寻找。因此他以 总体史 为目标,以长达四百年的时段为整体对象,从特定角度描述了世界物质文明和经济发展的历史。 全书共分三卷。卷《日常生活的结构:可能和不可能》好比 为世界过一次磅 ,旨在确认前工业化时期世界的潜力限度,当时 物质世界 占据重要地位。第二卷《形形色色的交换》将市场经济和高级资本主义活动加以比较,通过混合和对立使二者互为解释。第三卷《世界的时间》按时间顺序了国际经济的先后更替形式和主导力量。 作为集大成之作,本书不仅展示出布罗代尔的博学广闻和驾驭浩瀚史料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 根 与 魂 ,传承保护好文化遗产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本书围绕 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这一核心问题,重点从文化遗产价值认知、文化遗产管理体系、文化遗产传承体系、文化遗产创新体系等维度展开系统研究。本书依托多学科理论和方法,以基础理论研究作支撑,开展建立在基础理论研究之上的应用对策研究,形成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效度的综合性研究成果。本书对于了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现实基础和未来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 传播文明三利器 之一,演说在晚清的兴起,令人瞩目。整个20世纪中国,但凡有效的思想启蒙或广泛的社会动员,都离不开 演说 这一利器。正因此,对于现代 演说 的研究,不仅涉及其具体内容,更牵涉演讲的立意、文体、姿态、听众反应及传播效果等诸多视角。而所有流传久远的 伟大的演说 ,不仅系于演说者的个人才华与诉求,更与整个时代的风尚与精神相契合。 正如作者陈平原教授所言: 演说的魅力及其可能性,乃一时代社会是否活跃、政治是否开明、学术是否繁荣的重要表征。 本书亦希望借助那些隐匿于寂静深处的 演说 ,寻找触摸历史的入口。
亚文化的意义总在争议之中,而在对其风格的不同定义里,我们看到为激情的碰撞。 本书是关于青年亚文化的奠基著作之一,也是本以朋克文化为主题的系统性研究著作。从安全别针、尖头鞋、摩托车的流行到朋克、雷鬼乐、华丽摇滚的兴起,作者以生动的历史叙事结合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符号分析等理论方法,深入剖析亚文化的功能、来源、抵抗与收编方式,探索青年亚文化与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和对时代的意义。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之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向何处去?这本《万古江河》即心怀中国文化的著名史家许倬云先生交出的一份答卷,也是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与中国文化占有的空间不断发生变化:从考古发现所见的中国文化的发端,到 中原 的出现,中原变成了中国, 中原的中国 慢慢扩张变成 中国的中国 ,然后超越中国之外,慢慢将四邻吸收进来,通过文化上的交往以及势力范围的扩大,变成了 东亚的中国 ,然后在亚洲范围之内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是 亚洲的中国 ,再经过百多年颠簸与蹒跚进入世界,成为 世界的中国 。在对这各个超越王朝、政权的长时段文化圈的叙述中,中国文化和生长在中国这片
定名与相知 ,是作者在名物研究中不断重复的词, 定名 针对 物 而言; 相知 ,则须出入于 物 与 诗 之间,以此打通二者之联系。 与上一编相同,二编里的十篇文章亦为各地博物馆观展所得,或家居用器,或文房用具,或金银首饰 七十余家博物馆,四百余幅器物照片,从定名到相知,一步步引领读者走进各馆文物的 繁华 世界,让物的美、时间的印迹、历史的片段、生活的诗意,翩然交织于纸上。
本书是英国分析哲学牛津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吉尔伯特 赖尔的代表作,他运用现代分析哲学的独特方法对哲学传统中享有巨大影响的笛卡尔心身二元论进行了一种有史以来非常独特的大胆抨击。
我们用这样一部富于创意而又扎实的作品,真诚地邀请你走进五台山,仔细看一看这座屹立千年的唐代遗构 佛光寺东大殿。拉页、翻翻页等小机关(这些可不是孩子专属!),将梁林以来的建筑史学研究积累,深入浅出地展现出来。试试用比例缩小的营造尺量一量半透明牛油纸上的斗拱、梁架和平面设计图,找到古代工匠的感觉。文献、档案、碑刻、题记、一片小小的壁画,就如同一条条线索,在抽丝剥茧般的推理游戏中,古代建筑的奥秘被一步步揭开。而书中精心设计的立体结构,可以让你直观感受到什么是蔚然唐风。这一次,你一定能读懂她!
本书是大变革时代中的一个人文知识分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实录,以日记体记述十余年中作者的思想变化历程。其中涉及历史与文化、政治与哲学、文学与艺术、思潮与社会、旅行与人生感悟等诸多方面,作者力求运用自己的学理资源,来思考与解释现实中产生的种种疑惑与问题。 理解一个时代,不能单凭档案馆里的枯燥统计数字,更重要的是当时的人字里行间活生生的思想记录,后人通过这些资料,能了解我们在那个大转变时代在思考什么,了解我们的问题意识、喜怒哀乐与心境,我们这一代人的追求、失望、苦恼、快乐、希望与思考。 通过这样一位饱含激情与智慧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日记,读者可思索历史,可感悟生活,亦可遥想未来。
这本书汇集了钱穆所做有关中国文化之十二次讲演的讲辞。先生就中国文化之 中心思想 进退升沉 终极理想 中庸之道 前途展望 等内容详加发挥,逐一阐述,指出心性修养乃中华文化传统精要所在,而心性修养之道当上溯于孔孟教义,此诚中华文化精义所在,需要我们每个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善加体会,善加推扩,方能体会和弘扬中华文化之大义, 惟此最为我中华文化传统对全世界全人类文化前途有其大贡献之处。 读此书,庶可见中国文化影响之悠久伟大,实有超乎一般想象之上者。
《寻味》为美食作家、食评人、纪录片顾问林卫辉最新力作,不仅涵盖了作者在国内食游的足迹,更囊括了他全球行走的饮馔日记,生动呈现作者对食物的好奇、敬畏和 嘴大吃四方 的豪情。全书涵盖百余道佳肴,一百余张高清美食大图。作者如美食的使者,带着我们走街串巷,时而就坐于隐匿市井的地道老店,尝鲜于米其林、黑珍珠等高档餐厅,时而又回归温馨家宴。诗词歌赋、古籍文献信手拈来,在食物考古中寻找人间至味,挖掘美馔佳肴。微观解读食材与烹调方式,看各种山珍海味如何在精心烹调下相互激发碰撞,产生美妙的口感与味道,馋哭各路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