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着眼于米拉日巴由 恶到 善之裂变及蜕变的 生,主要选取其诸如家庭变故、少承母命、坚修正法、化度众生等几个人生转折点为纲,以其不同 段的内力历程作为暗线,塑造和呈现了米拉日巴作为人格上的蜕变者、实践上的行动派形象的个性历程,挖掘和展示了他内 修行境界的次第变化与升华,以期在还原这位密宗大德曲折艰苦又灿烂辉煌的 生的基础上,描摹和传播 瑰丽 秘的 底蕴与风土人情。
18世纪是俄罗斯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随着欧洲启蒙思想的传播和俄罗斯帝国的崛起,其政治、经济、精神生活、文化艺术领域都发生了巨变。一方面,世俗社会生活逐渐延展开来,人们的求知欲不断提升,极大地促进了自然科学,尤其是天文学等科学的兴起与发展;另一方面,科学考察活动的频繁、国家自然状况研究的深入,又进一步推动了科学知识的运用。与此同时,建筑、戏剧、音乐等领域也涌现出了许多大师级人物。文化生活中呈现的新元素在让统治者倍感头痛的同时,也加速了俄国向新纪元迈进的步伐,成就了一个 狂飙年代 。
近一个世纪之前,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写道:“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如果百年之前的情况是敦煌文献和敦煌艺术的新材料将引出新的研究问题,今天的情况则是经多几代学人的积累,基础性调查和材料整理已相当充盈,需要更多以研究中产生的新问题带动对材料的再发掘。巫鸿的这部新作通过“空间”这一角度,调动读者自身经验,从敦煌城一路向西,来到凿有数千洞窟的鸣沙山;面对扑面而来的崖壁展开历史想象,并以人的身体为尺度,进入不同时期的洞窟空间,感受洞窟的功能、性质和参观方式的明显变化。在洞窟中,身体参与感知雕塑和系列壁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终目光视线落在单幅画面上,进入画面内部空间,完成精神层面的观看意义。因此,书中虽然广泛
历史文化学家冯天瑜教授在本书中以11个司空见惯的词语进行深度辨析,深入浅出的讲述这些词语的来龙去脉和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定文化含义。通过他的讲述,让我们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文化的包容性,而他的切入方式是“由词通道”。“字”和“词”本是不同的概念,单个字曾经也可以作一个独立的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词语的含义是不同的,它随着历史的 迭、人们的使用习惯等等的诸多因素,导致自身含义的变迁。这些词语的内涵以及词义变迁的情况,相当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 除此之外,本书另附冯天瑜先生关于文化史、师友漫谈录以及冯先生将全部家藏古代文物捐献给 的回忆录等文章,因此本书也能够让我们从不同的侧面了解一代文化史家的治学方法和文人的精神风骨。
在扼要介绍苗绣的起源、历史、特色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分类介绍了苗绣的基本工具、构图形成、纹样题材、配色、针法、工艺特点,并附有苗绣成品图片和苗绣样稿图集,适合服装设计工艺专业学生和服装设计从业人员选用。
在扼要介绍苗绣的起源、历史、特色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分类介绍了苗绣的基本工具、构图形成、纹样题材、配色、针法、工艺特点,并附有苗绣成品图片和苗绣样稿图集,适合服装设计工艺专业学生和服装设计从业人员选用。
本书分为上下卷。上卷记述了东征前夕,刘备与诸葛亮、法正、赵云、秦密、等人之间对战事的考虑与决策。其间描述了他们如何为国同心协力,以及与刘备深厚的君臣情谊。下卷描写白帝托孤。在这一段故事中,没有任何猜疑,只有浓厚的知己之情,君臣之义,英雄相惜,高山流水,慷慨长歌。
古老冰冷的器物, 透着中国人热气腾腾的美学信仰; 朴实无华的文字, 尽是沈从文先生倾尽半生的心血。 沈从文先生关于 中国古衣、古物、古器、古艺的研究和思索, 阐释的是中式美学的精髓。 如果说艺术是美的, 那传承千年的中式美学 更是深刻在中国人衣食住行及灵魂里。
巴义尔的生活目标,就是用镜头记录人生百态。作为蒙古族人民的儿子,他对蒙古族人民、文化的深情,是浸透在他的大量图片和文字当中的。这不用我多说,读者诸君自会感受到。 这些画面合成整体,传递了多重意思:体现了摄影家的担当,表达了一个民族文化上的自觉和认同,又在展示自身文化特质的同时,彰显了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社会的安全和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只有热爱自己文化的人,才懂得尊重进而欣赏他人的文化,也才会有更为包容的胸怀,达成“美美与共”的崇高境界。 就这个意义上说,《那达慕》将是文化间沟通的桥梁。 摄影家巴义尔经过精心筹备,现在推出图文《那达慕》以飨读者。
王中江著的《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主要围绕老子思想和黄老学展开,旨在探讨老子世界观与黄老学的内在结构和系统,准确认识它们的义理构造和精义,追寻从老子思想到黄老学的演变,扩展和深化对早期道家的研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用很好有限的文本建立了一个很好高明的世界观,这一世界观既有探寻世界根源的本原论,也有追求优选治理的政道论。黄老学继承了老子的本原论和政道论,又为其增添了用制度和规范保证客观、稳定、有效治理的法治论。
水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贵州省18个世居民族之一,全国90%的水族人口聚居于贵州省三都县、荔波县、榕江县等地,都柳江和龙江上游一带是其主要聚居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水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而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繁花似锦,五彩缤纷。本书在充分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贵州省水族节日文化、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工艺、红色文化等进行了较为全面而详尽的民族志记录,并在此基础上,对水族民间文化开展较为深入而系统的分析,以助力水族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展,激发民族文化自信,启发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鉴于贵州水族主要居住于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本书亦将重点放在三都县及周边地区。
《Qbook礼盒》编委会由几十位出版社资深编辑及策划人组成,是一支庞大而经验丰富的团队。他们在出版行业都有成功的策划经验和扎实的编辑功底,对市场中的图书有很强的把控能力,曾多次成功推出了多套市场销售极佳的丛书,在业界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通过审视1400—1900年间欧洲诸帝国法律与地理的关系,劳伦·本顿勾勒了研究世界历史的新路径,改变了我们对帝国及其遗产的理解。她认为,欧洲人将帝国的空间想象成各种走廊和飞地组成的网状结构,并且通过各种融合地理和法律观念的方式建构主权。本书作者将引导我们跨越海洋,穿过河流,翻越高山,登上岛屿,体会海盗的兴衰、叛国罪的指控、刑法的冲突和罪犯的流放如何赋予常见地理分类不同的法律意义,从而创造了各种不规则的帝国法律空间。
《水摆夷风土记/旧版书系》分两部分。部分“征程记”,叙述了作者姚荷生从昆明到车里(景洪)的旅途艰危。在数十天三千里的行程中,冒了不少的险,吃了不少的苦。有时爬上千仞高山、滑下万尺深谷;有时从马上跌下来,泥里滚过去;有时要涉过湍流,穿过毒雾恶瘴;有时经受了风雨的欺凌,容忍了饥渴煎熬;有时走过虎豹的巢穴,又要防备盗匪的袭击。其中,穿插了很多奇闻趣事、传说掌故,引人入胜。作者不禁叹息:不到云南的人,不知道中国旅行是如何困难,也不知道滇路艰难到什么程度。正如明代云南诗人张禺山所言:“西游蜀道,北上太行,昔日诗赋,千载悲伤。若教行路见滇海、崎岖绝道皆康庄……” 《水摆夷风土记/旧版书系》第二部分为“十二版纳见闻录”。作者以巨大的热情,自然客观地描绘出20世纪30年代西双版纳傣族的生存状态、
中国鲜明的朝代特点和社会背景为中国古代体育打上深深的烙印。中国古代体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它朦胧的破茧而出到历经磨练的曲折发展,无不浸透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梦想。乔志霞编著的《中国古代体育》通过对中国古代体育的起源、在各朝代的发展以及与体育相关的重要事件和名人趣事的描写,旨在生动形象地给广大读者立体地展示中国古代体育的面貌,在为大家提供知识的同时,*注重其趣味性。
从温饱迈向小康,中国人的富裕程度提高了。然而,贵族精神的缺失、富而不贵的隐痛,却一直困扰着国人的精神生活,影响着中国的形象,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如何反思金钱至上的功利主义?如何描画当下国人的精神图谱?如何感受衣、食、住、行中的美?如何让文雅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本书将带领大家深入思考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