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着眼于米拉日巴由 恶到 善之裂变及蜕变的 生,主要选取其诸如家庭变故、少承母命、坚修正法、化度众生等几个人生转折点为纲,以其不同 段的内力历程作为暗线,塑造和呈现了米拉日巴作为人格上的蜕变者、实践上的行动派形象的个性历程,挖掘和展示了他内 修行境界的次第变化与升华,以期在还原这位密宗大德曲折艰苦又灿烂辉煌的 生的基础上,描摹和传播 瑰丽 秘的 底蕴与风土人情。
吴梅(1884-1939),字瞿安,号霜厓,江苏长洲(今苏州)人。终身执教,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堂、存古学堂、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校任教。于中国古典词曲研究精深,主要著作有《顾曲麈谈》《词学通论》《曲学通论》《中国戏曲概论》《霜厓词录》《霜厓曲录》等,又作有传奇、杂剧多种。在20世纪吴梅是能够和王国维相提并论的戏剧学大师。 《顾曲麈谈》中*有价值的部分在于曲律论,吴梅用极简练的文字揭示了宫调的实质,为现今曲学理论广泛采用。制曲范畴则兼顾戏曲的文学鉴赏和社会功能,对前代的。《宋元戏曲概论》对戏剧发展史作了拓展,尤其是王国维论著未论及的明清两代殊有贡献。吴梅凭借私人藏书,开出明清两代的曲目、剧目,有筚路蓝缕之功。
本书为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策划的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扶持项目 非遗广西 丛书的一个分册,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天琴艺术的起源、传承和发展,重点介绍了壮族天琴艺术的音乐特征、弹奏技法和演奏形式,相关音乐人、传承人对天琴艺术曲目和形制孜孜不倦的改造和创新,以及炫烂多彩的天琴舞台和传播影响,使读者感受到承载在天琴这一壮族独有的民族乐器上的文化精神和艺术魅力,从而增强大众对民族文化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全书极具艺术性、可读性和趣味性。
北京香山公园位于北京西郊,地势险峻,苍翠连绵,占地1.8平方千米,是一座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园林。景区内主峰香炉峰俗称“鬼见愁”,海拔575米。 本书由香山管理处教授级高工高云昆撰写,主要分6个章节,从香山的地理、名胜、人文、历史、现代等方面系统介绍香山,配以200多张精美插图,与《故宫》《颐和园》等图书组套销售。
本书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正文部分,二是调查报告部分。其中,正文部分是核心部分。在正文中,研究内容又分成两板块:一个板块主要对西南民族地区面具文化所处的生态环境、面具文化的基本分类和基本面貌、面具文化的基本特点、面具的制作工艺、面具文化的传承、面具文化的传播六个方面(共六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另一个板块在认真总结西南民族地区改革开放30年来面具文化保护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的基础提出了针对性较强、可供实践操作的保护措施以及利用对策。
本选题是一部以湖南通道县坪坦乡的一个侗族村寨阳烂村作为典型标本,综合研究侗族行歌坐月婚恋习俗的文化人类学书稿。绪论部分为学术界近年相关研究综述,正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对阳烂侗寨 行歌坐月 习俗的文化背景、场域、隐喻、目的、功能、变迁及传统文化的反思等进行了演绎式的分析,结语重点在于总结阐述民族传统习俗的价值,认为它是重塑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重要砝码和载体。
《阿拉伯人的历史与文化》是一本有关阿拉伯历史文化方面的综合性普及读物,包括阿拉伯人的起源、个个民族部落的历史传说、民族分合演变、宗教信仰、王朝兴替、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以历史时间为先后顺序,选择了阿拉伯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独立成篇,且配以适当图片,内容丰富、雅俗共赏。
本书收录了德、日、英、法诸国学者发表的回鹘研究的重要著作,均获作者授权,已在不同学术刊物和文集中发表,原文既有德语,也有英语论文,可为国内回鹘学研究提供参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要义》选择了中国文化史上*代表性、*影响力的30部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依照中国文化发展的流变,对每一部经典著作进行不同角度的诠释和解读,探索其蕴含的文化精髓。全书既历数和陈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源流和学术沿承,又全面系统地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全貌和体系,呈现了几千年来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内容。这是一部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的具有中国人文精神、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纲领性读本,也是一部兼具学术品位、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并举的经典读本。
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天然的民族博物馆,民族既多,风貌各异,社会多样复杂,自来为海内外学者注目。作者从实际出发,突破藩篱,首次对西南各族社会作系统、深入探讨,提出新意。 作者认为,每种社会都处在纵向演变与横向联系的不同坐标点上,从而建立起社会形态与经济文化类型结合的理论。书中选定18种典型,分三个层次叙述,展现了西南民族社会发展的多种模式。
俳句诗人、散文家松尾芭蕉是日本文坛一代宗师,被尊为“俳圣”。芭蕉的俳句和散文,上承日本和歌与中国诗文的古典传统,融汇人生行旅、诸行无常的哲学,在其手中,古典俳句艺术被推至*峰。所创蕉门蕉风,影响深远,不仅在日本历久不衰,而且影响遍及世界。 本书是松尾芭蕉的散文精选集,共有两大部分,分为“纪行·日记”和“俳文”。“纪行·日记”包括松尾芭蕉闻名于世的《奥州小道》等六篇著作,“俳文”则收录一百余篇。 松尾芭蕉之思想、情感、经历、观感,皆在其中。日本美学中*著名的“枯淡、闲寂、轻妙”概念,可在芭蕉的隽永散文中细细品味。
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又是象征吉祥之物。狮,是一种雄健、威武、勇敢的动物,古人称为“百兽之王”,视其为安详、守护、辟邪、吉祥的神物,将其当做勇敢和力量的象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华夏子民以龙、狮为崇,形成了舞龙舞狮等民间民俗的龙狮文化。每逢升平之年、庆典、节日,人们往往用舞龙舞狮来共庆祝、共欢腾。 《舞龙舞狮》由李倩著。
地处中国西北部的甘宁青地区,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分布的地区,而且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特点在这一地区具有生动的表现。今天甘宁青地区 形成多民族分布现状格局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典型缩影。本书以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基本框架,利用民族历史学的方法,并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理论,依凭丰、翔实的资料,从多视角对元明清时期甘宁青地区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历史形成进行了探讨,全面梳理和揭示了这一地区多民族交错融合、多元汇聚及多层次分化的错综复杂的民族历史现象与具体过程,分析、总结了这一地我多民族分布格局形成的特点和规律,为人们了解和整体把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提供了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