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训传家》一书跳脱出以个别古代家训为主的说教式或文字释读式的写作方法,而将中国古代家训中的精髓提炼出来,将重要的家训内容与历史人物、典故融为一体,点面结合、寓理于情。作者身为大学教授,长期关注我国的教育体制,他主张现代教育应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尤其要从家训家教中获得启示,汲取古人的智慧,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改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思路与方法。
本书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揭示了 狐仙崇拜 文化背后隐藏的民众诉求: 清代文人笔记中,男狐常常化身英俊的 胡郎 专门魅惑世家小姐,结局总是被棒打鸳鸯,仿佛一场寒门士子想要入赘豪门的逆袭梦;一位女子在婚礼前夜突然被狐精附身,借狐精之口勇敢地拒绝包办婚姻,上演一场超时空的古代版女性 自由宣言 ;而在明清乡野,狐仙附身村民戏弄官员,令官印失踪、文书不翼而飞,背后的真相其实是百姓对官府压迫的无声反抗...... 这些看似荒诞离奇的民间怪谈,实则体现了封建社会中底层民众对社会公平的急切诉求。
本书主要介绍民俗学学科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类型及其研究理论和方法。在运用先进的理论重点阐述神话、故事、传说、谚语、民歌、民谣、史诗、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建筑与服饰等民俗事项中,不乏新的内容和体系。通过学习本教材,学生可以掌握民俗学的基本知识,了解民俗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形态,具备从事民俗学工作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本皮影教材分两册,此为册。重点介绍皮影文化。学习内容为皮影的基本技法和欣赏的学习,内容上是要引导皮影零基础的学生入门,学会皮影的基本技法、学习皮影的文化,并能学以致用,以皮影表达对生活的美好追求、以美装点我们的生活。教材中每课设计了皮影小讲堂、皮影小学、皮影小剧场等组成: 1.以趣事或问题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趣事和问题都于本课的学习内容相关; 2.课文正文和图:学习的内容; 3.让学生学会观察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皮影欣赏模块:欣赏优秀的皮影作品,开拓学生思维; 4.艺术实践,学以致用。
小山田了三编著的《桥》是“万物简史译丛”之一。以在人们生活中耳熟能详的现代桥梁的原型为例, 解读了寄托在桥上的古人的思想,并追溯了桥所展示的传统技术的发展。读者放眼人类丰富多彩、巧夺天工的桥的同时,可细细品味每一座桥所蕴含的深奥文化。
《万物简史译丛:枕》以幽默风趣的笔触,以春、夏、秋、冬四季为主 线 , 结合考古学、文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 , 以独特的视角详尽地阐述了枕头的文化史。 作者摒弃了以往此类书籍枯燥乏味的叙事手法 , 加入了与枕头有关的民俗、民间传说以 及大量的插图 , 内容贴近生活 , 使全书通俗易懂 , 趣味性十足。这不仅是有关枕头的文化 史的学术性书籍 , 更是一本可以置于床头愉快阅读的枕边书。
常言道, 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如何一窥文学的门道?如何欣赏文学的热闹?又如何从文学的门道中看出更多的热闹?本书为王鼎钧先生自编随笔集,三十余篇文字分作两个板块:一部分偏重文学与艺术欣赏,既分门别类又融会贯通,是作者九十高龄仍不辍笔耕的新篇;另一部分也谈文学与艺术,乃是自旧作中更有针对性地甄选而出,与新篇彼此生发,互为补益,拼合出阅读与写作的独家心得。 文学的欣赏与创作,都既离不开先贤引领启发,也需要自家思考实践。 滴青蓝 就是滴墨水,青与蓝,既指代不同颜色的钢笔墨水,又有 青出于蓝 之意。以此统摄全书,其深意在此。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我国幅员辽阔,各地二十四节气的物候特征与民俗特点都不尽相同。本书田野调查以辽西医巫闾山地区为主,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资料相结合,主要记述了东北地区二十四节气的物候、农事生产以及围绕二十四节气所派生出的谚语、俗语、节庆等民俗文化生活。配以66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使得本书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陈杰编*的这本《良渚文化的古环境》试图从人类文化和地理环境两方面的结合来探讨良渚文明在长江三角洲的兴起、扩展和衰落的过程,还原历史真相与原貌。分成 环境视角下的良渚文化研究 、 良渚文化的古地貌 、 良渚文化的水环境 、 良渚文化的古气候 、 良渚文化的动植物景观 、 良渚文化聚落与环境 、 良渚文化生计与环境 来分别进行探讨,并以 适应于失控 文化生态史观下的良渚文明 作结,结构紧凑合理,既是专业*作,又不失可读性,是一本一般读者了解史前文明的佳作。
《话说疍民文化》是《话说中国海洋》丛书文化系列中的一本,书中探讨了疍民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分析了疍民以江海为田的生产文化,并从居住、饮食、服饰、方言、信仰与崇拜、婚俗、歌谣等方面开展研究,展示了疍民文化的“亲水”个性。
这套丛书是通俗的、普及的,是为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朋友们奉献的,也是为“农家书屋”所编撰的。中国有悠久的农业文明,农村、农业、农民永远是我们祖国的重要基石。 这套丛书是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和江西美术出版社共同策划的,采取“名家写普及读物”的做法。一批民俗学家和古代文化专家写作书稿,也有不少年轻的学术新锐积极参与,使丛书有了学术价值和质量保证。 这套丛书是面向当代的,更是面向未来的。全书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图文并茂的表现、深入浅出的思考,用民俗文化与传统美德既照亮着今天,又昭示着后来。
剑、菊、琴、棋、酒一中华千古文人的特定符号,承载着中华文人们千年的希冀,千年的无奈,千年的洒脱…… 古琴,我国最早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之一,以其“贯众乐之长,统大雅之尊”的独特魅力被历代文入所钟爱。孔子学琴得识圣人心,蔡邕听琴闻杀音,嵇康临终一曲《广陵散》……围绕着古琴所流传下来的一则则故事,彰显着中华千古文人的思想及个性追求。泠泠七弦倾诉着千古文人的情感与追求,寄托着他们所崇尚的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的美好愿望。
《北京旧闻故影书系(9)·喜庆堂会:旧京寿庆礼俗》重点介绍了清代中后期至民国时期北京的寿庆礼俗和堂会礼仪。人生礼仪的喜事不外婚嫁和办生日,其中,堂会一般只用于寿庆。因其是红喜事中的盛举,故谓之喜庆堂会,实际是社交的一种演出形式,包括戏剧、曲艺两大类。《喜庆堂会:旧京寿庆礼俗》不仅对贫寿、童寿、冥寿等不同形式的寿庆及其筹备、程式、礼节讲究等,而且对两类堂会的组织、剧目安排、内容、礼仪等作了系统的介绍。除办生日的堂会外,《北京旧闻故影书系(9)·喜庆堂会:旧京寿庆礼俗》还介绍了酬神堂会、团拜堂会、妓院开市堂会等各种堂会。书中还附有喜庆堂会上专用的传统唱词,供爱好者吟唱。
《中华姓氏通史:胡姓》的主体部分之文字由徐玉清完成,插图及图注、文献、人物谱三部分内容由华言实增补。著者和华言实将各自承担相关部分之文责。文献部分主要取材于中华书局之《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和上海古籍出版社之《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人物谱部分主要取材于上海辞书出版社之《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华姓氏通史:胡姓》中所采用的地图均来自中国地图出版社《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