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和美国人交谈时容易犯什么禁忌?哪些话虽然说者无意,却会使西方人感到吃惊、窘迫或恼怒?中国人和美国人在语言使用方面有哪些主要的文化差异?答案就在此书中!本书以大量实例深刻地揭示了文化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是英语教师和翻译工作者的参考书,它告诉读者在跨文化的交际中如何才能做到得体,如何才能不出"洋相"。本书分为两部分,英语部分和汉语部分互为参照,能够更好地使读者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和语言背后的文化。此书的主要作者邓炎昌在中国和美国生活多年,对两国的语言、社会和文化有较深的了解和感受。同时,两位作者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所以,本书融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对有一定英语基础的读者浅显易懂,对教师与研究人员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邓炎昌生于美国,受教育于美国。后来,他来到中国,在燕京大学
本书从口语交际和语篇组织结构两个视角来比较中美文化的交际风格,这两个视角不仅与信息交流有关,而且与交际中的社会关系的处理有关。本书指出,间接式与直接式风格在中美文化中分别占有主导地位,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口语的交往方面,而且也体现在笔语的语篇组织结构方面。这种相同或一致性表明,中美之间在交际风格方面的差异绝不是偶然现象。这是中国人和美国人在日常交际,甚至在学术写作中系统的和一贯的做法。本书的分析和探讨证实了中国文化中的交际与语篇组织结构对间接式风格更为侧重,而美国文化中的交际与语篇组织结构对直接式风格更为侧重。尽管几乎所有的文化在日常的交往与交际中都采用这两种风格,然而,侧重程度因文化而异。为了分析和解释两国文化的交际与语篇组织结构风格的差异,书中提供了一个框架。
本书将世界文化中两个根本不同的体系——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多方位的对比,即从决定中西文化根本差异的生成土壤入手,通过发展历程、制度演变、哲学精神、宗教差异、对经济的作用、文学差别、艺术的不同表现、教育传统、科技进步、民俗等方面的以比,系统地揭示了中西文化的异同和各自的内在价值。并回顾、阐释了历来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展望了中西文化未来发展的趋势,后以中西文化的突出差异结尾。本书每章均结合其内容配有相关图片,文后附有思考题,以帮助读者理解每章的内容,也方便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本书是新世纪大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理想教材。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又可供广大热爱中西优秀文化的读者阅读。
中国人和美国人交谈时容易犯什么禁忌?哪些话虽然说者无意,却会使西方人感到吃惊、窘迫或恼怒?中国人和美国人在语言使用方面有哪些主要的文化差异? 答案就在此书中!本书以大师实例深刻地揭示了文化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是英语教师和翻译工作者的 参考书,它告诉读者在跨越文化的交际中如何才能做到得体,如何才能不出“洋相”。 邓炎昌、刘润清著的《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的主要作者邓炎昌在中国和美国生活多年,对两国的语言、社会和文化有较深的了解和感受、同时,两位作者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所以,本书融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对有一定英语基础的读者浅显易懂,对教师与研究人员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比较法文化源于英国著名法律史学家、比较法学家梅因爵士,在《古代法》中,梅因爵士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是“从身份到契约”的路径。从梅因到萨维尼、耶林;从梅因到穗积陈重、威格摩尔,比较法因与法律文化密切联系而形成一门综合性学科——比较法文化论。相对于比较立法学而言,比较法文化是从纵向探究人类社会中的法律生成与发展规律的,因此,它又是法律史学的学术领域。诚如古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事理。归纳比较法学的研究成果,是经验法学的必经路径,探究比较法名家的著作,是法史科学的学术结晶。 《比较法文化论集》是笔者编著的本比较法制史论文集,比较法既是一门基础理论的科学,又是一门实践应用的科学。“普遍”与“差异”是比较法学中的对立统一的目标与方法。因此,比较法学从英
本书是作者主持的“九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现代新儒学与后现代主义比较研究引论”的终成果。后现代主义与现代新儒学被看作是在世纪之交中国思想文化界“迅速兴起”并“特别引人注目”的两大思潮。作者以现代新儒学与后现代主义两大思潮为研究对象,不仅分别对现代新儒学与后现代主义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发展历程、基本理论特质进行了论述和阐发,而且从全球文化互动和比较研究的领域,从“民族性”和“时代性”,两个维度,着重对这两大学术思潮的基本异同及其特征进行了深入地考量、揭示和分析,既阐明现代新儒学具有寻求宗教精神、哲学精神与科学精神统一的特点,又指出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理论价值取向是“自由”与“虚无”的交织,并从哲学走向新的“轴心时代’的高度,对中国文化现代发展历程及其当代价值与未来走向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栏目丛书:中西文化比较与会通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关于中国象科学的思考——兼谈中医学的认识论实质、两种思维方式下的中西文化与科学、从概念思维到本源思维、中国思想世界中的“形”与“象”之辨、文化转型与“象思维”之失、语言逻辑与思维问题新探、周易象数算法与象数逻辑——中国文化之根探源的新视角、从中西语言的差异追溯中西哲学的差异、陈那、法称“量一现量说”与笛卡儿、布伦塔诺、“悟性一知觉论”之比较研究——兼论老树的“象思维”等。
《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与现代转型》为海内外八位著名学者关于中西文化的专题讨论集,从思想史角度探讨了中西文化的精神特质和演进历程,以便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理论根据。八位学者依据儒家经典和基督教理论,针对中西人性论、生死观、善恶观、天人(或神人)关系、称义与成圣、终极关怀、启蒙历程等重要问题发表学术论文和进行讨论,从不同角度阐明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并对中西文化的现代转型历程进行深入探讨。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是著名比较文学专家乐黛云近年来有关中西文化比较与对话的学术随笔集。共收入文章8篇,其立意在关注中西方的差别与对话,探讨多元文化发展与跨文化对话的可能性,致力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重构。并立足于复杂性思维,讨论多元跨文化语境中中国比较文学、现代文学发展的具体问题。作者反观东方文化的精神,寻找中国民族文化的自我完善之路及现实意义,眼界开阔,立论清晰,是比较文化和世界文化领域的前沿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