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文化产业和文化竞争将是本世纪的音。 本书立足三晋千年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挖掘山西文化资源的丰厚内涵,把视角投向如火如荼的文化产业化、市场化战略,积极寻找评估文化资源的基本策略和评估指标体系,考察一个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和水平,为文化产业及文化强省战略提供智力支持。 本书从资源品相要素、价值要素、效用要素、发展预期和传承能力五个全新角度建立的文化资源评估体系,为各地开发文化资源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 本书以市场化和产业化为核心,建立的文化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客观评价一地文化产业发展程度,挖掘本地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实现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工具。 本书是一个研究团队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关注,汇集了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以及人文民俗传统的诸多理念,
本报告分为中国文化产业总报告、世界主要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及展望、中国新闻出版产业安全报告、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安全报告、中国电影产业安全报告、中国动漫游戏产业安全报告、中国网络新媒体产业安全报告、中国艺术品经营产业安全报告、中国文化产业安全评价、文化产业安全大事记等栏目,用产业经济学的方法,联系体制改革和政策分析,对文化产业的安全进行宏观扫描和跨学科研讨。全书既有文化产业安全宏观形势的评估,又有文化产业中不同细分行业的年度报告;既有理论研究文章,又有基于理论的实证分析,以全方位、多视角的扫描与解读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引。
本书以绩效评估理论为基础,根据政策过程模型,构建了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绩效评估框架体系,对近十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实施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就进一步完善政策、健全体制、理顺机制、改进工作,从产业发展政策需求重点领域和产业政策制定执行保障两方面针对目前的产业政策体系提出了建议。为了使研究更有针对性,本书划分为六大子课题项目,囊括了近十年北京市文艺演出行业、电影产业、电视剧制作行业、动漫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政策绩效评估等方面的研究。每个子课题针对不同领域的文化产业政策进行梳理分析,构建符合产业发展实际的指标评估体系,发现目前该领域政策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本书不助于政策制定者制定更科学、更有效的政策,使之更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
《文创产业的创新、融合与实践》一书以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为切入点,构建了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 以专题形式论述了文化金融、文创产业园区、乡村文化旅游、文博文创和非遗文创等最能体现文化产业创新和融合的行业领域,深入分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热点趋势。 从宏观之处着眼,从微观案例着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系统梳理产业理论的同时,通过大量真实、新鲜的产业实践案例,使读者了解文化创意产业的一般规律,启发其对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 本书编者多年来从事文化创意产业观察研究与投资实践,该书正是她长期的学习梳理和经验积累的成果,个中案例都来自她全面参与决策的真实产业实践,对于文化产业实践者具有的参考和启迪价值。
本书是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研究部2010年的重点项目,既是首次对外文化产业应用理论的一次初步总结,也是为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所做的理论教材准备。 通过一学期的读书与整理,最终收录理论共159条,以篇章分别予以介绍。,每则理论都注以出处、释义以及要点归纳,希望成为文化产业初学者与研究者的基础工具读本。
本书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创新工程推出的《文化产业创新研究丛书》之一种。信息技术革命带来全球社会经济的巨大改变,产业融合是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产生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产业的变革,在这些变革中必然会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和战略性的整合,于是生发了产业融合这一新的经济现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要建设成文化强国,文化强国需要雄厚的文化产业支撑,只有渗透融入其他产业,区域协同发展,才能切实壮大我国文化产业。而实践也证明,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国局部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举措。本书稿正是以当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所呈现的四个方向为框架,分别探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间融合、产业内融合、区域融合和管理机制融合,对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具有的理论参考价值。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研究》从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出发,详细列举了我国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就,系统梳理了农村公共文化物品供给中存在着结构性失衡的矛盾,认为现实管制型的文化体制以及不彻底的财政分权体制是造成农村公共文化物品非均等化和低效供给的根本性制约因素,并指出服务型公共文化体制的转变与构建是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的制度保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与质量的提升不仅需要以中央与地方政府文化服务事权与财杈的合理划分为基础,也需要采取具有多元竞争并存特征的多元供给模式,更依赖于包括农民文化需要满意度在内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