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博物馆是怎样诞生的?本书以对谈形式,全景式呈现湘博近10年设计、建设过程。陈建明、矶崎新、胡倩、杨晓、黄建成等行业领军人物,从博物馆学、建筑设计、空间展陈设计等专业角度出发,讲述由一个概念到一座场馆的落成,如何做到从一粒沙开始,到建筑、园林、展陈,甚至文创都有着湘博的精神和烙印的一体化设计。本书通过剖析湘博设计建造过程,为专业人士提供生动样本与可操作方案;同时通过国际竞标、辛追夫人的安置、建筑师的奇特遭遇、T形帛画的展现、常设展的紧张筹备等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带领读者走到神秘有趣的湘博幕后。
上海,一座景象之城。越来越多的地方变成观光地,新的地点和活动还在继续被发掘;而被人们遗忘的是越来越狭小逼仄的日常世界,还有寂静的废墟。晚近的三十年,上海近二分之一的城市空间改弦更张。以2021为时间切片,上海外环内大约有1000多处废墟,包含工业废墟、废弃花园或旧里。 腐朽,重生,这是生命的必然。只是,一个城市对待废墟的态度,折射出其关于时间层积价值的态度。都市废墟中,漫游者,迷失与冒险,介入一段被遗忘的时空;而创生者,如果他们没有俯下身,以朴素的心看待空间设计,他们将陷入景象的同谋。 在一个各种意义都烟消云散的世界里,19世纪末巴黎的漫游者、1960年代的情境主义者和1980年代东京的路上观察者,以及今天豆瓣社群佛跳墙的小组成员,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踟蹰流连于都市,找寻着 别样的大陆 。
\"本书带领我们走进 32位作家、艺术家、设计师和收藏家的书房,听他们讲述藏书背后迷人的历史和故事。其中包括了《我的奋斗》作者卡尔·奥韦·克瑙斯高,设计师品牌3.1?Phillip Lim的创始人林能平,莎士比亚书店经营者西尔维娅·比奇·惠特曼,等等。同时,书中还穿插介绍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19家大大小小、各有千秋的书店和图书馆。 然而,这本书不是关于遥不可及的书房,也不是关于装饰精美的住宅,它展现的是书籍讲故事的力量。家的温暖,来源于被喜爱的事物包围。\"
回归教书育人本源,立足学科课程本体,开展更高质量的学科育人实践,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本书分四个章节对当前中小学 学科育人 的内涵与要求、现状与需求、结构与方法、路径和策略、条件和保障等进行了探索。一方面,从理论层面,厘清了学科育人的内涵和外延,说明了基于学科育人要求的课堂教学改革方向;同时,基于学科育人的区域调查和校本实践,分析提炼了当前学科育人的基本结构、主要机制和关键举措;并对学科育人的进一步深化落实提出了发展建议。另一方面,从实践层面,基于中小学具体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要求,聚焦16个案例,从 理解性认识、解构性定位、指向性设计、实践性行动、反思性发现、批判性建构 六个方面,理解学科育人价值定位,明晰学科育人内容要求,说明学科育人设计思路,表征学科育人具体过程,思考学科育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结项成果。本书在扎实的材料基础上,将文献与实物相结合,通过详细的论述、审慎的考辨,精心呈示了民国时期古籍的编纂整理、出版机构、传播流通等情况,全面描绘了民国时期的古籍出版发展历程;并将该时期的古籍出版事业置于当时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考察总结了其在整理保存文献、传承文化方面的成绩,以及对学术研究、图书馆建设、社会大众传统文化普及等领域所作的贡献。
本书全五卷,以学术史的形式,首次全面系统梳理百年间(1911-2011)我国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科的发展历程,阐述其运作机制和整理研究方式,总结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研究的巨大成就和经验教训,弥补以往学术史的缺失。书中对古籍整理方法和规范的阐述,完善了古籍整理的学术标准,深化了古籍整理的理论建设;对古文献学科发展的历史总结和理论探索,为进一步建构古文献学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学理支撑。书中深刻阐明了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为今后古籍事业和古文献学科的发展提出一系列前瞻性科学对策。全书资料翔实,史论并臻,是一项具有原创性和导向性的重大学术成果。
朱小蔓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教育家,是我国情感教育研究的开拓者和实践者。朱小蔓教授十分重视理论研究的教育生活基础与实践指导价值,几十年来在情感教育、道德教育、教师教育和教育哲学等学科领域建树颇丰,其理论研究成果不仅在海内外受到学术界的共认和推崇,更重要的是在我国广大中小学教育实践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将教育生活视为理论研究的土壤,将中小学校视为教育思想的实验室,将儿童视为教育的生命主体与成长主体。她通过课程研究指导、专题学术报告、教师对话沙龙、课堂教学诊断等方式,与一线教师结成了具有教育创新活力的专业共同体。在朱小蔓教授指导下的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教育与情感文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应用、小学教师本科化培养模式、卓越教师教育、班主任与德育工作等领域
本书主要分为理论研究、问题分析和战略对策三部分。围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些重大问题展开,构建了“文化强国”的中国话语体系。作者力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采用宏观整体研究和微观个案分析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基于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到文化强国的理路,着力分析和阐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体系和战略对策。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类型复杂、来源多样、总量巨大,为了更好地让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呈现并有效服务社会公众,公共数字文化共享成为关键所在。本专著主要包含如下内容:首先讨论了公共数字文化共享的背景和意义,然后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进行相应的梳理,包括:数据来源、数据类型、采集方法以及存储管理方法等。按照 资源供给 共享 服务 的路径,分别给出了资源供给、技术支撑、数据应用三种模式。随后,分析了共享平台的框架以及所需的相应标准规范等。重点讨论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本身的关键技术和基于共享所产生的服务关键技术,包括:资源采集、聚合、调度、分发以及线上线下互动等共享关键技术,以及资源检索、平台优化、公共文化知识图谱自动构建、大规模公共文化用户画像自动构建以及资源个性化精准推荐等共享基础上的服务关键技术
本书全面展现了2023年以来中国文化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状况,分析了中国文化志愿服务发展的实践特征、发展模式和发展趋势。 全书由总报告、分报告、地方篇、机构篇、案例篇、专题篇、附录组成。
自1978年北京地区创办大学分校至今,学校在4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矢志不渝地应北京建设之需,适时调整和发展自己,经历了多次调整整合,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适应北京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对专业设置进行了数次较大调整,建立了一批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逐步建立起自我发展、自我调整的专业管理机制。本书按照学校发展的五个阶段,系统、完整地记录了各个专业发展的沿革和脉络,并收录了每个发展段的专业介绍,定位于为校领导的决策和学校学科专业调整提供参考,同时也将是地方性高校进行学科专业设置的参考资料。
开明教育书系 是中国民主促进会(以下简称民进)历时数年编写完成的一部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丛书。民进一直以推进祖国的教育事业为己任,本丛书选取的教育家皆为民进会史上涌现的著名教育家,如叶圣陶、周建人、吴贻芳等,他们更是中国近代教育史各个分支上的里程碑人物,收集整理前人的教育著作和教育贡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们邀请了研究此领域的专家进行丛书的编选,除汇集著作外,还撰写前言和教育家小传,帮助读者深入了解每位教育家的生平与思想发展,并在文后附载全新修订的《著述年表》,方便学者做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传承他们的光辉思想与教育使命。 辛安亭先生担任过中学和大学的教学和领导工作,新中国成立前后长期负责主持教材编审工作,还给少年儿童写过许多历史故事,在这些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本书收录
本书基于布尔克的 问责三角 理论与汉纳谢克的 问责四要素 理论所构建起来的认识论框架,按照以国家取向、专业取向、市场取向为经,以问责的总体目标、基本标准、评估工具、结果奖惩为纬的整体框架,对美国教师质量问责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本书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质量问责体系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就政府主体和政策领域而言,有助于以更为系统和综合的视野来审视和反思我国的教师质量问题,进一步规范我们在教师质量及其相关领域的政策设计和实践,如教师教育标准体系、教师教育认证与评估、教师质量评估与监测等相关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等等,并强化不同教师政策之间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第二,就教师教育者和教师教育领域而言,有益于教师教育院校及教师教育者接纳质量话语,形成质量意识,围绕提高教师质量的主题和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本刊旨在汇聚国内外力量,分享国际中文教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研究成果与学术动态,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工作,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提升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本刊每年分春秋两季出版,设有专栏: 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研究 国际中文教育话语体系研究 国际中文课堂教学研究 中华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研究 中外人文交流研究 一带一路 文化经典化研究 等。
近代中国学术界名家辈出,形成宋以来学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究其原因,涌现大量史料,承袭清学余荫,沟通域外汉学,当在首要之列。治学须知大势,近代 汉学界对中国认识的深化和中国学者掌握西学外语程度的增强,使得彼此得以沟通,渐成一有机整体。通过描述分析中外学界的交往关系,可以呈现学术发展的状況趋势,并把握个人及流派在其中所处的时空位置,进而探寻中国学术发展的正途大道。
自2014年起,*总理每年都把 倡导全民阅读 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2016年12月,《全民阅读 十三五 时期发展规划》发布;这说明全民阅读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书香中国 全民阅读推广丛书》适时地将倍受人们关注的阅读话题,分解成为家庭阅读指南、校园阅读推广、数字阅读优化、全民阅读导论四个版块,以 书香 为名,依次是《书香传家:家庭阅读指南》《书香满园:校园阅读推广》《书香在线:数字阅读优化》《书香社会:全民阅读导论》,对包括深圳读书月在内的有影响的阅读活动与阅读现象进行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阐发、分析。 其中,《书香社会:全民阅读导论》以怎样理解 全民阅读 ,如何具体构建 书香社会 为叙述重点,综述了海内外鼓励读书、推广阅读的重要方略和具体案例,是一部贯彻着全民阅读推广人文理念的指导读物。
本书以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档案及其利用为研究对象,全书分三篇共十章。第一篇为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及其档案概述,对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发展、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档案进行了总体分析。第二篇利用图书馆档案对国立图书馆、基层图书馆、儿童图书馆等不同类型图书馆的管理与运行进行了专题研究。第三篇利用图书馆档案,围绕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教育、图书馆协会、图书馆职业化、阅读推广等领域的互动关系进行专题研究。 本书在系统普查、收集与整理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档案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的图书馆史进行了再书写,为读者提供了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档案利用指南,呈现了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史研究的原创性成果与新进展。
文化遗产展示是向公众宣传介绍文化遗产知识、普及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但文化遗产策展本身的发展尚处于摸索阶段。在这方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进行了较多探索,而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三星堆考古遗址公园规划、“雅安古城“规划、向家坝文物保护与抢救发掘展示方案等,都是近年在学术界有重要影响的规划与展示活动,本书将上述重要规划以图文的形式体现出来,以期为文化遗产策展领域的探索树立一个较好的规范。
本书意在讨论一种政府利用融媒体展开政府传播的新形式与新实践——“政府融媒体产品”,通过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文化分析与对策分析,丰富政务新媒体内容研究和效果研究谱系,试图推动政治传播本土化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