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独特文化土壤的影响,中国文化有着鲜明的特殊性。先秦诸子就是在这片土壤上生长绽放的艳丽花蕾,其思想的展开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走向。要了解中国文化,必先了解先秦诸子。本书根据复旦大学深受欢迎的 先秦诸子 课程的录音整理而成,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孔子、墨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的思想。所述内容与学界通行理解多有不同,有很强的个人特色。阅读本书对于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性质,做一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中国人,大有裨益。
本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视角,在分析了国家形象的基本内涵以及当前中国国家形象认知困境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符号尤其是文化符号在传播信息、形成共识、建构身份、塑造形象中的重要作用,具体提出了当前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中文化符号的价值取向、选择原则和传播策略。
科学文化与技术文化相辅相成,为加快推进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本书将科技文化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科技馆场域中的表征、呈现与传播,研究科技馆展厅、展项研发中对科技文化内涵的挖掘、展出后对科技文化内涵的传播等多种科技展览叙事与科技文化之间的渗透与互动,从历时维度和共时维度探讨科技馆视域下科技文化的演变与呈现,将科普研究与科技文化、科技哲学等学科的研究相关联,开拓科普研究的新境界。本书内容包括:*章、科技文化的可能向度;第二章、技术文化与展项叙事;第三章、创客文化与展项建设;第四章、文化心理与展项设计;第五章、科幻文化与科普展项;第六章、奥本海默科技馆哲学;第七章、儿童科技馆发展简史;等。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文育IP的打造。互联网的发展和数字终端的普及,使得知识获取更加便利,而社会教育资源的不断加入,也使得学习、活动发生的空间和形式不断丰富,加之国际教育交流更加频繁,教育的相互借鉴和学习的平台也更加广阔,这些都为文育IP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沃土。本书正是基于这样的市场背景写作的。
本书以首都城市文化为核心展开对城市文化软实力的考察,结合北京当前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实践,通过纵向(时间)和横向(空间)两个维度分析首都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关键问题和实施路径。从纵向维度探究首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当前现状及未来趋势,同时从横向维度将首都文化放在全国中心城市的语境中,在世界著名古都和国际文化城市建设两个层面上凸显首都的文化特色和文化魅力。以此为着眼点,北京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发展、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优化、创意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传播拓展成为首都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关键问题,正文部分的阐释即是从这四个方面展开。在具体的论述中,结合巴黎、东京、伦敦、纽约等著名国际文化城市的文化建设经验和实践案例,分析首都城市文化建设和软实力提升中目前存在的问题、需要改善提升的方面以及途径
本书从家庭作业如何才能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为教师提供了实践指导。该书前六章介绍了家庭作业设计的基本理念,回应了教师如何设计家庭作业才能对学生学习起到推动和支持作用,才能让学生愿意去完成,不同类型的家庭作业如何设计等问题;第七章介绍了300种家庭作业设计的具体策略。第八章对家庭作业的设计进行了回顾与前瞻。在学校日益强调减轻学生负担,减少学生家庭作业量的背景下,本书为教师设计高效的家庭作业提供了实践指导, 有价值。
《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精读》是日本当代思想家子安宣邦对福泽谕吉的名著《文明论概略》(1875)的再解读。《文明论概略》是福泽谕吉从文明论立场出发为日本设计的近代化蓝图,曾深刻地影响了日本近代化的走向,后经丸山真男等思想家的阐释,成为介入当代思想生产的经典文本。作者把《文明论概略》放回到日本近代初期的历史语境中,并参照近代日本 实际走过的历史轨迹,运用知识考古学的方法,分析了其中的思想洞见、偏见和内在矛盾。子安宣邦通过精读福泽谕吉这部为回应19世纪后期亚洲发生的巨大转换而写作的著作,提出了如何重新审视历史,以应对当今我们所面临的“ 化”处境等问题。
本书从知识溢出为起点研究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形成、市场规模扩大、 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环境变化以及提升,讨论了知识溢出对产业集聚、产业 集群的构成分布以及发展的影响,分析了知识溢出对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技 术创新活动的影响及作用,通过模型和实证分析知识溢出效应,以及在产 业集群发展不同的阶段,集群企业的技术创新策略选择;研究了产业集聚 促进市场规模扩大以及对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提升技 术创新生态环境。 本书旨在从技术创新和生态学的视角来揭示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 的结构及其进化机制,并探索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机制,以期为提 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治理能力提供借鉴参考。
本书作为新形势下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性探索,汇聚了北京大学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实践经验,凝练了高校政策研究者的思考探索。全书共七章,分别从新形势新常态、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建设的桥梁和媒介作用、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钥匙、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改革创新和机制建设、党组织发挥政治保障作用的着力点等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 全书各章节有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探讨,始终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致力于将理论探索和经验总结有机结合,以有利于指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务,同时,也期待能为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学者提供实证案例。
群众文化学,是研究群众文化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指导群众文化工作的理论和方法。我国现在还没有群众文化专业,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人员主要是艺术类的专业人员,也包括其他各个门类的专业人员,他们有专业技能、有从事群众文化的热情,这是难能可贵的。但是,群众文化不同于专业文化和文化产业,有其特殊的规律性。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人员应当掌握群众文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教材·文化馆(站)系列:群众文化基础知识》就是为此而编写的。
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作为科研支持的重地,如何更好的为科研人员提供更精深的资源和更精准的服务,是大学图书馆面临的大课题。学科前沿研制可以说是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服务的深化和拓展。本书介绍了高校图书馆学科前沿研制的背景、方法、工具、可供选择的数据源以及学科前沿研制的流程,以期为图书馆研究支持服务的发展提供思路和参考。
《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系及其保护利用》分析了我国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有关遗产性质、资源性质、成本、属性、外在性、权属、远近利益、政府角色、受益主体、利用目的等十个重要理念上的误区,以及由此导致的商业化、城镇化、人工化、超载化等现状问题,探讨其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律学等深层次原因。研究了我国自然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系和系统特性,提出了我国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普遍原则,探讨了我国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具体对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文化体制改革再出发。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亲历者,作者将过去10年的实践经验和理性思考结集成书,系统梳理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脉络,总结提炼了文化体制改革的规律性认识,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在书中,作者紧扣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困难和矛盾,以亲历者的独特视角进行了全景式扫描,问题剖析鞭辟入里,条分缕析、细腻入微。 文化发展如何在战略上谋篇布局、排兵布阵,是本书探讨的重点问题。作者突破了以往文化行政分业的思维定式,立足于激活文化再生产各环节,提出建立文化“大创作”体制、创新文化“大生产”方式、构建文化“大传播”体系、打造文化“大消费”格局、开创文化“大贸易”局面,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寻找新的突破口,并针对当前
本教材是针对群众文化工作的从业人员开发的一本涵盖群众文化工作实务等方面的教材,本书全面梳理群众文化工作实务的内容,填补国内尚无群众文化工作实务教材的空白,本书具体内容包括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管理,群众文化队伍的管理,群众文化创作的管理,群众文化的辅导等。
1950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图书馆借推行分馆制的契机,在人文、社会科学、科学技术及教育四个分馆开始聘用学科馆员,因此,成为美国也是世界上代表性开展学科馆员服务的大学图书馆。我国高校图书馆探索学科馆员制度大约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不过,直到2007年之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基本以照搬国外学科馆员制度的经验和做法为主,缺乏中国特色与本土化创新,未能深入理解并凝练学科化服务的意义和内涵。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早在1993年就意识到学科馆员制度是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之路,相继召开研讨会探讨学科化服务的可行性,并在2003年末,推出学科咨询馆员制度,至2008年,以闵行校区的新图书馆落成为契机,对原本舶来品的学科馆员制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全新设计和本土化创新改造,形成了以IC2创新服务模式为核心的泛学科化
1992年,萨义德应英国广播公司之邀,担任了 的“瑞思讲座”(Reith Lectures)的主讲人,本书即是该系列演讲的结集。 演讲围绕着知识分子的议题,从文学、文化与政治批评的角度进行了深度的反思。他尖锐地指出,在当今媒体发达、政治与学术利益交融的时代,所谓的知识分子已经是一种特殊职业,集编辑、记者、政客及学术中间人于一身。他们身不由己,往往成为各种权力结构中的一员。反而在去国离乡的移民逐客中,在甘居异端的“业余者”“圈外人”中,我们方能见到知识分子不屈不移卓然特立的风骨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