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一苇可航的近邻,自古以来中日两国就保持着从未间断的文化交流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文化之缘”长期把两国维系在一起,共同创造着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为世界的进步作出了各自的贡献。这本由冯佐哲著的《中日文化交流史话》以历史上各个时期中日关系为背景,全面而系统地叙述了中日两国几千年来文化交流的历史,尤其是对各个时期文化交流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重要人物的有关活动及其作用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世界上有文明古国,中印合起来占了其中一半。人类总共创造出了四个大文化体系,而中印各居其一,中印合起来,可以说也占了人类文化宝库的一半。中印两大文化体系都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圈,对人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两大文化体系在世界上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崇高的价值。它们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夺目的光辉,起源之早,延续时间之长,覆盖面之广,生命力之强,门类之多,影响之大,可谓世上罕见。两大文化圈之间,又相互学习和影响,又促进了彼此文化的发展。正是,文化交流能推动人类社会前进。 几十年来,季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广泛,加之勤钻研,他在语言学、佛学、历史学、文学、文化学、比较文学等方面都卓有建树,但他用心最多、成就的则是对印度学的研究。在印度学研究方面,他对印度的语言、历史、文学、文化及中印文化关系史等
《管理杂谈(一)》是“爱能应用管理系列丛书”的第一本,倡导以“爱”作为教育的方法与主题,以“爱”来经营和发展学校。从学校管理的角度,针对学校如何打造自己的品牌,如何建立服务体系,如何激励员工,如何做好教学管理工作等进行深入的剖析,大量的实战案例与工具。
本书是国内部面向普通读者的、以非洲为主题的纪实作品,作者以东非国家乌干达为落脚点,对数十位旅居非洲的华人和非洲本土的文化精英进行了大量深入、扎实的采访,并选取了三个人物(创业者、打工者、商界成功人士)重点介绍,力图为中国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的非洲。中国和非洲这两种既相互抱拥又彼此陌生的文明,在“如胶似漆”中,混杂着误读与曲解。当中国人踏上这片广袤的土地,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东方古国与神秘大陆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古代东亚世界是东亚众多国家和民族经历数百年的碰撞与交流才逐渐形成的。就东北亚地区的中、韩、日三国而言,相互之间的关系尤为紧密,不论在风俗人情,还是在文化思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并没有随星移物换而减弱,而是在各自发展出个性的交流中益显丰富多彩,恣肆洋洋、个性张扬却处处显现贯穿其间的共性。这种展示东方文明内在特点的要素,犹如基因,规范着生命成长与存在的基本方面。因此,探索这些基本要素,便成为我们深刻理解东方文明的关键。在古代,中国、朝鲜和日本组成的东亚世界具有典型性。构成这个世界的个基本方面,是农业社会的共同性。汉代是东北亚世界形成的个重要时期。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a new study area ofsociology,which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relevant in theincreasingly multicultural communities that we live in, and it isan important issue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es in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dicate that good commend of languagecould not certainly ensur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betweendifferent cultures, and tha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ICC) plays a critical role.
徐若梦著的《古代圣经汉译与中西文化交流》讲 诉犹太-基督教的《圣经》是一部集历史、文学、思 想价值为一体的奇书,是东西方民族智慧的共同结晶 。《圣经》的成书跨越了大约十七个世纪。在这漫长 的岁月中,以犹太文化为依托的犹太教与其他各种文 化不断碰撞、交流,终突破了民族的界限,演化成 为基督教这一普世宗教,《圣经》也被传播到世界各 地,这个过程中的大批译者为超越语言文化的巴别塔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古代圣经汉译与中西文化交流》还讲诉了基督 教的传播与《圣经》的传译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文明的 碰撞,既有痛苦的溶血,也有艰难的融合。各种文明 在反复的融合交汇中既给基督教带来了新的思想,也 给其他的语言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些碰撞与融 合的历史经验在全球化时代也可为中华文明与西方基 督教文化的
《中国西部艰险地区遥感地质综合调查工作指南》根据西部地区的地质背景,简略介绍了在该地区进行遥感地质调查的工作程序、方法及要点;针对西部地区的地质和地理特点,对部分地质现象的成因、遥感影像特征和解译标志等进行了概略介绍;对在该地区以遥感技术作为主要手段,进行区域地质、矿产、地形地貌、水文地质背景、工程地质背景、地质灾害、交通信息、土地覆被等区域性综合调查的工作方法、需要遵循的工作标准等进行了阐述。 《中国西部艰险地区遥感地质综合调查工作指南》可供在西部地区从事遥感地质调查的专业人员参考。
跨文化交际教程是一个综合系统, 其中包括语言、文化、社会、心理等诸多方面。《跨文化交际教程(第二版)》从大的文化框架入手,选择了一些反映目的语文化现象的主题进行讨论与对比, 如家庭、教育、工作、保健、体育等,旨在通过对英语国家较为典型的主流文化现象进行描述、阐释、讨论以及与中国文化的对比,培养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力,进而使他们主动观察、分析、对比、评价,并从深层文化探讨和研究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以有效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于中国人来说,非洲是一块熟悉又陌生的大陆。在反殖事业中与中国人并肩的战士,抬中国入联合国的黑兄弟,不可谓不熟悉;但如果细追究下去,非洲究竟需要什么?非洲对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恐怕又没谁能说得清楚,不可谓不陌生。 非洲与中国在各自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呈现出发展上的耦合关系,该种关系将使得双方 终都能够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解放。这一过程的展开,会令非洲与中国在过去的亲密政治关系,以及在 的紧密经济关系,终于获得其历史哲学意义。 邱立波主编的《在非洲发现中国》分为三部分:世界观察、专题研究、名作译介。所收录的文章主题聚焦非洲,描述它与中国在各自的历史过程中,所逐渐呈现出的在其发展上的耦合关系。
本书所收著述,论述深刻,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这充分说明了中德建交30年以来,两国的学者对对方国家在各个领域所进行的学术研究正在逐步深入。这对两国进一步扩大经济合作,扩大政治文化交流是有积极作用的。 特别应当提出的是,对促进中德友好、中德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的老一代学者, 中德友好协会主席王殊、北京大学教授张玉书、原光明日报驻德国记者陈文奎、德国洪堡基金会主席沃尔夫冈·弗律瓦尔德博士教授(Dr.Wolfgang Fruhwald)、原德国亚琛汤若望协会主席、现任名誉主席汉斯约瑟夫·泰森(Hansjosef Theyβen)、德国联邦农业、食品和消费者保护部高级官员里查德·拉莫尔博士(Dr.Richard Lammel)、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副院长托马斯·哈尼施教授(Prof.Thomas Harnisch)等先生都为本书提供了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