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话中国——走向世界的中国外销瓷》专门介绍中国外销瓷,包括外销瓷的生产、定制、运输方式的独特之处,以外销瓷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产生的影响,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一些趣事,如龙泉窑梅子青瓷的西方美名“雪拉冬”的由来,宋代黑釉瓷东传与日本茶道文化,“克拉克瓷”与欧洲的“中国热” ,瑞典人的瓷器厨房等等。书中所附中国外销瓷图片,将为读者呈现中国外销瓷丰富多彩、中西合璧的设计风格和文化内涵。
世界著名文学批评理论家I.A.瑞恰慈从1927到1979年6次来到中国,在华度过了近5年的时光。他对中国的研究、访问和工作,以及他在清华和北京大学的教学实践加深了他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并从中汲取了大量中国文化的营养。《I.A.瑞恰慈与中国文化——中西方文化的对话及其影响》运用文化研究理论,从瑞恰慈与中国文化的多次接触中、从他在中国的教学实践中、从他在中国普及“基本英语”的艰苦努力中所表现出来的中西方文化对话与相互影响入手,研讨了中国文化对他的影响和他对中国学界的影响。本书由荣新芳著。
从歌德、尼采到里尔克时代,德国文学、哲学、文艺思潮对 20世纪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本书收录了国际知名汉学家马立安 高利克先生有关中德文化交流领域四十余年的15篇研究硕果,主要围绕歌德、尼采两位文学界与哲学界巨匠,涉及斯宾诺莎、里尔克及德国表现主义批评家等在中国学界的翻译、接受与传播,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与作家(如张君劢、胡适、张闻天、郭沫若、茅盾、冯至、顾城等)对德国文化与文学的译介、阐释与创造性误读。全书为中德文学、文化的跨文化沟通与理解,提供了一个来自中欧汉学家的 他者 视角。其研究方法灵活多样、资料详实厚重、考证细致入微,结论具有启发性,充满真知灼见。作为尼采在中国研究领域的*早汉学家,高利克先生的学术敏锐性与洞察力令人钦佩难忘。
顾晓英,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市精品课程主持人。上海大学作为“上海市高校课程思政领航学校”,近年来,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成绩卓著。如何发挥思政课在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上海大学探索出了全新模式:教师告别单兵作战,“项链模式”力促跨学科联袂授课;量身定做课程,价值与专业知识结合为青年打好中国底色,逐梦新时代。本书收录近年来较有影响的几门课程的教学设计案例,对各高校如何上好思政课具有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暂时没有内容
李怀波在《选择·接受·误读:杰克·伦敦在中国的形象研究》这部专著中综合运用了形象学理论、意识形态理论、福柯权力话语理论、格林布拉特新历史主义等理论,将杰克·伦敦在中国的接受过程分为三个历史阶段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分别论述了杰克·伦敦形象的乌托邦化、意识形态化和多元多样化,重点探讨了杰克·伦敦在中国的三类不同形象,即社会主义者形象、个人主义者形象和强者形象,并阐述了这些形象的形成和变化过程。李怀波立足于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审视杰克·伦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流通和批评的历史,指出杰克·伦敦在中国的不同形象是中国接受者在不同社会历史语境下对杰克·伦敦及其作品进行选择性接受的结果,是一种创造性的误读。
本书是中华近代文化史丛书中的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分册。全书共分上中下编十四章,记述了19世纪中叶及二十世纪初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的发展过程及成就。 该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全面客观地反映了中日近代文化交流的整体状况,有助于读者更好更全面地了解近代中日文化的关系。
本书旨在对柏拉图与荀子的正义思想进行比较研究,这一课题至今是学界的一个空白。作者采用了功能还原的方法来比较柏拉图与荀子政治思想,这一方法有益于打通不同文明和思想传统之间的不可通约性。本书发现柏拉图与荀子之所以在正义的实现问题上踌躇于人治与法治之间,因为他们意识到法治与人治都有局限,需要相互配合。柏拉图倾向于以法为主、以人为辅,而荀子倾向于以人为主、以法为辅。
跨文化交际学与实践运用密切相关。针对跨文化交际实践性强的特点,本书在概述部分列举了丰富的案例,对其中的跨文化交际现象进行分析,为阐释理论服务,使学生对理论有感性而深刻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身边的跨文化交际实例。为编写本教材,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对身处典型跨文化交际情境中的留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人们面对文化差异与冲突时所持的态度与倾向,并将这些数据运用到本教材中。本书后提出在实践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与宽容性、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跨文化交际学具有多学科的性质,其理论与观点来自于众多学科的综合阐述,如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哲学、文化学等。其中,人类学对跨文化交际学的贡献尤为突出,它为跨文化交际
《韩国外交官谈中韩文化交流》所收入的内容尽管只是笔者三年来诸多努力的一个缩影,但也算得上是辛勤付出的好见证了。笔者在文中流露出希望中国人民能够正确、客观地看待韩国,并且希望中国能与韩国一道为发展两国关系而努力的美好愿望。 书中收入的所有文章,笔者都曾用中文发表过,其中需要翻译的部分则由驻华韩国文化院申海燕小姐完成,而后通过笔者的严格校对终确定。出色的翻译都归功于申海燕小姐,若翻译部分存在问题实属笔者疏忽,望给予理解。
本书是中华与朝鲜半岛关系专题研究,探讨的时期是宋、元和现代,朝鲜半岛则是高丽朝、朝鲜朝、因日本吞并而谋求复国和大韩民国独立初期(一九〇〇至一九五〇)。用汉文、藏文、蒙古文、满文一手史料,于新罗王权神话的结构、西藏佛教对高丽政教的改变和意义、现代一位卓越学者的学问和命运做深入探究,揭示思想、权势的空间流动及其迷离的后果,提起中韩间深沉、越境、刻下正起作用的历史世界。 篇比较分析新罗开国神话,发现朴 昔二姓禅让神话是新罗三姓初王神话原构图,构造上对应于、生成上袭取着蜀国杜宇 鳖灵神话。第二篇阐明高丽王国成为元朝征东行省兼属国之后,西藏佛教在高丽社会的作用,高丽与西藏地区的因缘。后一篇详考金九经在现代世界,在韩日中之间辗转颠沛的生存动态及其非汉语言文化宽广理解力形成和面貌,他的归宿
本书对地方政府的竞争及其竞争秩序的治理进行深入研究,着重论述了:地方政府竞争秩序的理论基础;消极竞争行为的表现及其危害;消极竞争行为的形成机理;竞争秩序的治理机制。本书还以我国的长三角洲区域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规制长三角洲区域地方政府的竞争秩序,必须从产业结构的调整、协调机制的创新、市场制度的完善、发展战略的科学定位等方面着手。本著作的创新之处还在于:以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竞争秩序的形成路径,对消极竞争行为形成机理做了多层次研究;在研究内容上,将地方政府竞争模式概括为资源模式和制度模式,提出了治理竞争秩序的有效对策。本书将有助于学术界对地方政府竞争这一问题的研究,也有助于政府决策更加科学与理性。
暂时没有内容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往及其走向》介绍了实践作为人的根本存在方式被自觉揭示出来,是唯物史观的诞生过程所实现的观念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其中,与人类如影随形的文化自然被看成是实践的产物,而非实践之外的神秘东西。为此,实践与文化的关系就有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索的必要。《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往及其走向》作者正是立足于这个角度,认为人类在物质生产实践及其相应的交往实践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那种具有超越现实的意义取向才是文化的本质,这是文化具有“化人”的魅力所在。因此,文化在交往中实现自身,文化交往的本质和意义在于共享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精神性成果。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在文化交往中实现自身,文化交往的每一个发展都是人类迈向文明的一步。全球化时代的交往普遍化是由资本的推动而行进并以资本为主导的,
“大观”是一份介于专业的学术刊物和通俗的大众出版物之间的思想性丛书。 《在非洲发现中国》隶属“大观辑刊”系列,另有《海权沉浮》一书已出。 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又岂能离开世界。认识他者,同构于自我认知过程,建立周边世界的常识性认识结构,也是完成自我定义无可取代的前提。只有在此项工作完成基础上,中国人才能重新构建基于我们自己视角的全球格局体系,从而探索我们的利益所在,为世界规模的和平治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本书隶属“大观”辑刊,收录了几篇有关非洲的学术论文。通过对非洲各个国家的经济现状、非洲的历史、非洲与中国的合作等各个方面来探讨非洲这块土地,致力让读者们意识到非洲对于中国的巨大价值,从而反观作为一个大国的中国之历史哲学,思考中国的世界责任与历史责任,以期“在非洲发现中国”。
纳维是一名印度工程师,加入商船历经30年海上生涯,得以广泛游历世界。2009年起他在中国辗转多个城市,秀山岛 定海 上海 普陀山 武汉 泰州,这是纳维在中国走过的城市和工作过的地方,中国的崛起和百姓的生活令纳维吃惊和羡慕,纳维用自己的笔记录了这一切。无论是饮食起居、精神信仰,还是道路建设、城市风光,纳维在写作中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祖国印度,从而让读者也会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和印度不同的文化。
普陀历史悠久、人文深厚,远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普陀更是东亚海上丝路的重要中转站之一,距日本长崎港852公里,离韩国仁川港897公里。历史上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通过航海在这块海洋区域得以实现并相互融合,因而在普陀留下了丰富灿烂的历史人文遗存,如春日丸与桃花岛的白雀寺、如韩国孝女与东港的沈清院,如日本高僧慧锷与普陀山的不肯去观音院等等,在史书典籍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如世界三大群众渔港之一的沈家门渔港,如16世纪东亚民间贸易中心双屿港,如古代海商航行风动力帆船的主要通道、被成为普陀“海上丝绸之路”出口的石牛港等等,至今普陀人民和日韩两国沿海一带的人民仍保持着许多生活习俗包括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相似性。
《印度与中国》对一千多年的中印文化交流进行了简要概述,确实是这个研究领域中重要的著作之一。该书在有限的篇幅内涵盖了两个国家文化交流的所有方面。本书内容从为具象的商品贸易到为抽象的哲学义理,从充满传奇色彩的个人事迹到跨越千年的历史变迁,从广为人知的佛教往来到少有介绍的医学历算天文科技等无所不有。 本书的主旨是要呈现人类文明史上这一堪称奇迹的文化交流现象给中国和印度两个古国的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千年前的中国人和印度人是以如此巨大的热情和不可思议的毅力,沿着亚洲为艰险的山脉、沙漠和海洋前往彼此的国度,他们的创举不仅深刻地塑造了今天的我们,而且仍然对我们的未来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深入,跨文化交流出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担负着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如何根据文化习惯合理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沟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书从文化定义入手,重点比较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对跨文化语言交流产生的影响。进而介绍了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现状,以及常见的跨文化语用失误现象并分析了产生这些失误的主要原因。本书还介绍了跨文化语用原理在新闻传播,英语教学,翻译,译制片等方面的应用。 本书可以作为跨文化语用研究的入门读物和初中级教材,对实际交流也具有指导意义。
中印两国都是文明古国。中印两大文化圈之间,自古以来是如何相互学习、彼此影响的,从而促进了中印两国文化的发展,对此季羡林先生长期以来进行了大量研究和考证。 本书以时间为序,研究了中印两国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方面的交流情况,范围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科学、技术以及蚕、丝、茶、火药、印刷术、糖,等等。 书中对于交流是“单向流动还是双向交流问题”,季羡林先生做了大量研究和考证,纠正了中印两国社会上一些不准确的看法和说法,产生了积极影响。书中还附录了一些与中印文化交流有关并受读者欢迎的论文和图片。
本书为全国英语专业博雅系列教材之一。本书作者是中国出生、从小在美国长大的华人。她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讨论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群在交际中容易产生的种种文化冲突和文化失误。本书语言纯正地道,内容详实,涉及的跨文化冲突问题具有典型意义,因此对当代地球村中的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意义。
《日本文化人写真:聚焦中日文化交流》介绍的是刘德有过去接触和认识的众多日本文化人中的仅仅28位。包括《“海中的小岛便是我”——记中岛健藏》、《生命之火不熄——记白土吾夫》、《“烟斗之烟”涌出文思的团伊玖磨》、《日本女作家有吉佐和子》、《浅议川端康成及其作品》、《缅怀日本画坛巨匠平山郁夫》、《追怀内山嘉吉先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