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案例与分析》适用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外语专业的学生,外派教师,汉语教师志愿者,以及报考《国际汉语教师证书》和需要提升跨文化能力的人士等。 《跨文化交际案例与分析》来源于在海外27个国家任教的64位教师的跨文化日志,大小案例共102个。这些珍贵的跨文化交际*手资料,问题意识突出,可读性强,涵盖了文化模式和价值观、跨文化交际的心理与态度、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跨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跨文化适应、跨文化人际交往、跨文化的国际汉语教学和跨文化的国际汉语教学管理八大方面。 《跨文化交际案例与分析》为每个案例配有理论讲解、案例分析与延伸阅读书目,为读者提供相应的建议、启示与资源。
本书选择了几十位古今中外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其中包括孔子、鲁迅、蒙田、培根、马克思等,对他们各自不同的读书方法和读书经验逐一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人类文明进步的道路上,任何一位伟人的成功都与书籍密不可分,很多人把书比为良师、益友、阶梯、钥匙、粮食、知已,作过由衷而热烈的礼赞。作者认为,几乎每一位文化名人都创造了适合于自己的读书方法和独特的读书经验。把古今中外一些成功者的读书经验,加以梳理,总结出一些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的方法,介绍给今天仍在学习的人们,是非常有意义的。
为了了解本民族的音乐遗产,中国音乐界把目光转向了丝绸之路。由此,中国现当音乐的*音乐来源逐渐浮出了水面一它恰好 出现在游牧 小 文化和中国、伊朗及印度的 大 文化的结合处上。 本书有关音乐史和文化史的主题内容不仅使得中国的音乐史再度焕发光彩,而且还让人们深入了解了中亚那些因苏联解体而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国家的音乐。在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这些国家所在的区域是中国、伊朗和印度等 大 文化的中转站,甚至某些区域,如河中地区还影响了音乐史的发展。 从音乐的角度来看,丝绸之路文化空间展现出一个既相对统一又异常多元的形象。它的复杂性得益于传统与创新、本土与国际的高度融合。此外,人们总是喜欢谈论不同族群和文化间有效沟通的策略,本书将会用人们喜爱的历史细节对此加以详细描述。
本书通过十几个各具特色的中国人移民美国的真实故事,描述了职业移民、投资移民、非法移民、生育移民等不同移民群体的悲喜人生和现实心态,以及他们在美生活、创业的多彩图景。 作为新华社驻外记者,作者既有扎实深入的实地采访,又有客观冷静的分析思考,总结了中国海外移民第三次浪潮的形成和趋势,梳理了移民对美国民众政治判断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也从中透视了美国对华移民政策的变迁。
文化对外传播关乎一个国家整体国际形象的塑造和扭转,关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关乎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当代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对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塑造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传播学、文化传播学、跨文化传播学、心理学、文化市场营销学、文化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系统阐述了古代、近现代及当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实践,总结了当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成就与经验,归纳了当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介绍了西方发达国家文化对外传播的经验,进而从七个方面提出当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
法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也正因如此,法国欲借其文化优势,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进而在政治与外交上争取优势地位。《世界大国 地区 文化外交(法国卷)》旨在分析法国文化特点以及文化对外交的支持与影响,阐发法国文化外交的战略和实施,论述法国如何通过文化外交对全球进行文化渗透,进而深入分析法国构建文化外交战略及其实施的国内外原因。在今天各国竟相发展本国文化软实力、试图以本国文化优势战胜别国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在文化外交方面何以制胜,何以实现在文化软实力方面的“中国梦”,法国文化外交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世界大国 地区 文化外交(法国卷)》由李谧编著。
西方汉学界的唐诗研究成果很早就得到了国内学界的关注,近几年,随着一股令人瞩目的 宇文所安热潮 ,对美国汉学界唐诗研究成果的得失、优劣、洞见与误读也引发了更多的思考。作者莫丽芸选择白居易这个文学命题在英美汉学界的研究成果来进行研究与探索,对英美汉学界的白居易诗译介和研究成果所做的详尽介绍,为唐诗研究中此类中心命题在西方汉学界的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探讨做一个尝试,从而为我们自己的唐诗研究提供参考、借鉴和反思。
《龙影朦胧——中国文化在俄罗斯》从哲学、文学艺术、汉学研究等角度,对中国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研究溯源寻根,作史实描述和学理思考。本书一手资料丰赡,文笔清新流畅。俄罗斯人的自我想象及其建构中国形象的“前结构”,两百多年来孔子形象在俄罗斯流传生辉,中国智者被俄罗斯学人和作家“借用”,禅宗文化令北方邻国读书人欣悦向慕,《诗经》在俄罗斯得到翻译赏析,俄国民间故事不乏与中国文学相似的因素,当代俄罗斯作家化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等等,在书中生动呈现,皆为作者的成果。
《纽带:东学西鉴四百年》以梳理海外汉学(中国学)的生命历程为主,通过对四百年汉学家与中国的交往以及对他们的命运的生动刻画,描摹出汉学(中国学)的产生、发展和变异的宏大历史图景。《纽带:东学西鉴四百年》共分为八章,脱胎于文化纪录片《纽带》,云集了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80余位专家学者的思想精粹,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直面汉学(中国学)这门“高冷”学问的前世今生。在过去几个世纪里,不同文明在西去东来的道路上相遇、相融,而汉学恰似一条纽带,它以独特的方式连接着中国与世界。
曹正文在独立执编 读书乐 时,正处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一些活跃在三四十年代的文化名人,如施蛰存、夏衍、冰心、章克标、赵家璧、徐铸成、王元化、罗竹风、徐中玉、秦牧、蒋星煜先生 都还健在,曹正文亲自上门,请这些文化名宿谈自己读书经验与当年从事文化活动的经历,我看,米舒编报,他很注意文化传承,他尊老敬老,在编版之余,常常去这些文化老人家中聆听教诲,日积月累,获得了不少文化名宿的口述历史。今天,曹正文将这些回忆,用文字记录下来,整理成一本访谈录,对读者了解当年历史,学习这些文化名宿读书、写作与独立思考的精神,对广大读者是有启发的。 《文化名宿访谈录》这本访谈录只是曹正文当年编 读书乐 的副产品,但它带给读者同样有益智与启迪作用。
上海通志馆:建立于1996年,其前身上海市通志馆初建于1932年,是全国的方志馆之一。《上海滩》杂志:月刊,创刊于1987年,以 介绍上海地方知识和各方面建设成就为己任 。本书为 上海地情普及系列 《上海滩》丛书 中的一种。上海自1843年开辟为通商口岸,经历了晚清、民国到人民共和国三大历史阶段,西方的人员、文化、技术、商品大量涌入,与传统的本地文化碰撞、融合,上海由一个普通的沿海县城发展为国际著名大都市。本书收录了在这百余年的历史中,上海在公用事业、经济金融、文化艺术、日常生活等方面与西方科技文化互动交流的史实,揭示了上海长期领开放风气之先的原因。
中日之间一衣带水,文学交流源远流长。日本江户时期,随着市民文化的勃兴,当时输入日本的中国小说得以广为接受。通过不同时期的文化过滤,《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五部小说与日本文学和文化相互融合,呈现出不同的文学特质和表现形式,体现接受者的创造性叛逆。本书关注日本大众文化语境下的中国 四大名著 ,因为不同时期和地域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差异,四大名著不仅指大众通常所熟知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还包括与前三部并称四大奇书的《金瓶梅》。五部中国明清白话小说先后于江户时期传播到日本,与日本文学文化相互融合,对日本大众文化影响深远,这种影响延续至今。
《中国经典的现代重构--林语堂对外讲中写作研究》研究林语堂对中国经典的重构问题,着重考察其在“对外讲中”(“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过程中,如何对中国文化加以重新“编码”,使其焕发现代生机。认为林语堂本着“以道释儒”的路径理解中国文化,这既是对道家传统的重新确认,又是对中国文化现代性传统的建构。具体地说,这种具有完整性的传统以和谐文化、闲适文化、家族文化、传奇文化等为构成内容,又分别以传记、小品文、长篇小说、传奇(短篇小说)等几种文体为承载形式。“对外讲中”就是立足于西方现实语境,以古典化方式写作和传播中国文化,即一种重构中国经典的文化实践行为。这是一种别具意义的”林语堂现象”。林语堂以道家的视角认真审理了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国文化,更新了那种传统的中国文化认知范式,其中体现出一种
本书是阿里·玛扎海里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作者二十多年心血之硕果。 这部巨著于1983年由巴黎的斯巴格(巴比鲁斯)出版社出版,立即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快被作者自己译作波斯文准备出版。 本书内容共分三编。编是《波斯史料》。作者在这一编中译注了三种古代波斯文著作:《沙哈鲁遣使中国记》、阿克伯的《中国志》以及《纳迪尔王和乾隆在中亚的较量》。作者把这三种有关中国和波斯之历史关系,特别是以丝绸之路为纽带的文化关系的重要古波斯文著作译成法文并作了长篇注释。他在注释中提供的资料价值可贵,其诠释又多具新颖观点。他对中国文化(也包括印度及中国周边地区的文化)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并在波斯得以发展,然后又传向西方(特别是罗马)的问题作了深入探讨,有许多观点是先人所未触及过的。第二编是《希腊—罗马史料》。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往及其走向》介绍了实践作为人的根本存在方式被自觉揭示出来,是唯物史观的诞生过程所实现的观念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其中,与人类如影随形的文化自然被看成是实践的产物,而非实践之外的神秘东西。为此,实践与文化的关系就有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索的必要。《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往及其走向》作者正是立足于这个角度,认为人类在物质生产实践及其相应的交往实践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那种具有超越现实的意义取向才是文化的本质,这是文化具有“化人”的魅力所在。因此,文化在交往中实现自身,文化交往的本质和意义在于共享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精神性成果。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在文化交往中实现自身,文化交往的每一个发展都是人类迈向文明的一步。全球化时代的交往普遍化是由资本的推动而行进并以资本为主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