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苏里导读,中国38位知名学者讲读,共同解读上下 2500 年46位西方思想家的 51 部著作。这些思想家的著作光照当代,泽被千秋,讲读者的解读通透、有趣,本书有助于你理清西方两千余年来思想发展的来龙去脉,掌握政治、哲学、法学等思想菁华,透彻理解当今世界和中国,带你实现观念与思想的飞升。
1793年的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是中西关系发展历史中最为关键的外交事件之一,其政治层面的影响已被众多学者广泛讨论;但同时,作为18世纪一次重要的科学考察,它所包含的科学探索内容却鲜有学术探讨。本书作者聚焦于来华使团的图像创作活动,通过梳理使团艺术家在本次旅程中,特别是在中国土地上对于互赠礼品、外交仪式、山川地貌、城市民人、科技文化等要素的观察和描绘,以及这些素材在其后的进一步加工与流传,强调了该图像创作过程中艺术、科学与外交的碰撞与融合。由此,作者指出,在18世纪的西欧社会环境影响下,从中国归来马戛尔尼使团各成员实际上具备了一种多元的中国观,这些观念付诸文字与图像,塑造了其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西方社会对于中国的复杂认识。
本书建构了本体意义上的文化翻译学这门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首次论证并建立文化翻译学的学科体系,二是首次研究文化翻译学元理论,三是从描写与阐释两个方面系统研究文化翻译学基础理论。 文化翻译学的学科体系包含基础理论、历史研究、应用研究、元理论四大分支,并且每个分支都包含若干具体研究领域。文化翻译学元理论包括文化翻译学的定义、理论基础、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等问题。文化翻译学基础理论是关于文化翻译本体的研究,其研究任务包含两大方面:一是描写文化移植活动的过程,揭示译者移植文化却又变动文化这对矛盾本身;二是阐释文化移植活动的结果,阐明文化翻译方法的理据性,解释上述这对矛盾产生的各种原因。 具体来说,文化翻译学基础理论涉及以下九项任务:(1)
语言和文字是我们日常学习中最为常用的符号系统,其产生是人类的一大创举和文明标志。我们生活着的世界,不仅只有抽象的符号,还有感性的质料,而后者是能被感觉直接经验到的,且先于任何符号出现在我们活生生的经验中。技术时代生活的普遍电子化,使我们周遭正加速虚拟化,而我们置身的现实世界,却一如既往由琳琅满目的有形物质所形构。当前还是一个超节奏社会和终身学习时代,除了依靠书籍等精细的符号学习外,另一种借助实物的 粗放 学习似乎正适逢其时。 由此可见,除了 通过能被识别的符号 进行间接学习,人类还可以拥有一套自成一格的学习方式,即 借助能被感知的实物 。该方式犹如一道冲破当时代学习困境的亮光,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本书尝试研究博物馆学视域下的实物学习对日常学习模式的启发及构建。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所著的长篇小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讲述了一个弱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和优美的爱情。小说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
全书编纂工作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史实为依据,客观、准确地反映中印两国在历史上的双向文化交流。全书共设置800条目,对两千多年来中印两国贸易往来、科技交流、佛教交流、哲学交流、语言学交流、文学交流、艺术交流、民俗养生健身交流、交通交流、外交往来、学术交流等进行总结,含4000多主题,110万字,配图1300幅。本书的关注点主要有三:一是人的思想和行为;二是人员往来与交流;三是不同文化的相互借鉴与融合
中国的未来与 一带一路 建设紧密相连, 一带一路 建设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国际文明新标准。为了研究共建 一带一路 伊斯兰国家的文化,探索世界多样文明的共生共存问题,本书两位作者深入罕有当代学者考察的风险较大的地区,融科研、教学、调查为一体,在语言、民族和宗教信仰完全不同的国家中找到深远的文化联系,深度探寻中华文明如何与伊斯兰文明和平相处,夯实"一带一路"的文化建设基础;帮助中国读者更深入了解一个真实的伊斯兰世界,了解伊斯兰文化和穆斯林的价值观,了解伊斯兰教及其教法和信民,了解伊斯兰世界不同的知识和生产活动,包括伊斯兰国家的智库和媒体。 本书在打破西方文明冲突的认知框架的基础上,站在跨文明视角探讨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互鉴,探讨伊斯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提出构建 一带一路 的话语体系,寻求
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化的主要分支,也是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沿传播扬的载体,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学在远古时候就开始向域外传播,影响至深且巨。而中国文学的发展也是与中外文化和文学交流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外文学交流史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面对中外文化与文学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根据历史发展的趋势来全面系统地考察中国与各国家、地区的文学关系、得鉴古知今之益,成为当前学术界的一件重要工程。丛书立足于世界文学与世界文化的宏观视野,展现中外文学与文化的双向多层次交流的历程,在跨文化对话、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中,把握中外文学相互碰撞与交融的精神实质:(1)外国作家如何接受中国文学,中国文学如何对外国作家产生冲击与影响?具体涉及到外国作
本书为 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 的胡俑卷,围绕 唐人胡俑与外来文化 专题,作者多年来深入考古现场和文物库房,考察各种浓缩世相的胡俑造型,拍摄了大量的精美图片,不仅有国内新发现的陶俑、唐三彩,还有流失国外博物馆收藏的珍品,印证胡俑是文明交汇的记忆符号与灵魂标本。书中汇集了作者部分研究成果,胡人眼睛、驾车胡夫、驼载穹庐、胡汉马球等细致入微的解析,负囊胡商、袒腹胡人、胡人猎师、髯胡乐手等异域造型的诠释,以文本结合出土的壁画、器物、传世绘画等,赋予墓中无声之物 活 的艺术生命,复原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立体地再现了中古时期胡汉文化相容的社会风貌,并策划运用到 丝路胡俑外来风 绵亘万里丝绸之路 等大型展览中,给无数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
《中西文化心理比较讲演录》为作者邓晓芒应邀 给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所开的一门“中西文化心理比较” 课的课堂讲演录,共十五讲。从中西文化 心理的土壤、中西文化心理模式的分析,到中西文化心理对于真、善、美的看法的 比较,涉及到真和诚、知、理、福、目的、至 善、自由、德行、法、人生、艺术等等话题。 作者以西方哲学的视野和眼光对这些问 题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从中理出了一条清晰的逻辑线索,即中西文化根本的区别 在于对理性和自由的不同看法;并结合 当代中国的现实生活展开了一场全面的国民性批判。全书语言通俗易懂,逻辑层 次清楚,分析深入,现实感强,适台于大学 生和研究生学习和阅读。 《中西文化心理比较讲演录》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
本书稿内容包括明清时期官方走向海洋的历程和民间走向海洋的历程等篇章,阐述明代朝贡体制的重建和海洋政策走向,倭匪问题与海疆管理的强化,福建官员对月港税制的贡献,月港开禁与漳州社会经济的发展,福建海洋区域贸易的国际化,清代海洋政策调整与江南城镇发展,明代以来厦门军事与经济,厦门白氏家族的海洋发展等。
思南读书会自2014年2月15日举办第一场活动以来,每周六下午与读者准时相约在思南文学之家,迄今已累计举办四百四十余期。读书会邀请众多海内外知名作家、学者与读者共赴文学与思想的盛宴,获得广泛关注。《在思南阅读世界 第六辑》精选思南读书会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的讲座内容,引领读者重回精彩对谈的现场,感受智识的碰撞与共融。全书以文学为主要关注领域,探讨当今优秀的国内外作家作品及理论成果,涉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当代文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文艺理论研究、传统文化研究等。主题虽集中于文学,但内容包罗万象,视野开阔,思想深邃,是对当今人文思想前沿话题的浓缩式呈现。
本书由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主编,分为两个部分。*部分集中展示*届中式帆船展评大赛参赛船模及其相关信息。第二部分收录专家学者的相关论文,所收论文围绕 古代海洋文明 这一主题展开,尤其关注古代船只研究及古代造船技术的研究等。本书对于研究古代船只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来 外来 未来:中外文化交流与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转化/清华马克思主义文库》共收入原发表于《近代史研究》《史学史研究》《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等学术期刊上的论文15篇,分为四组。第1组 研究方法 部分所收3篇论文,重点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文献资料的特点及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探讨。第二组 文化交流 部分收入5篇文章,分别对18世纪法国两种不同的中国观的形成及其原因、19世纪中国文化的继续西传及近代中国人对卢梭的三种不同解释、美国中外关系史专家马士对蒋廷黻及其中国近代史体系的影响、近代中美日三国引介和接受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学说方面的差异及其成因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三部分 文化冲击 部分3篇论文重点对近代西学西力东渐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冲击和中国近代危机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演变等进行了考察分析。第三部分 中西文
作为东亚与西方交往的重要窗口,日本的有识之士从明治维新到20世纪20年代,就在时刻观察并体验着上海。上海如何从举世闻名的 摩登 变成 魔都 ?她的城市性格中混杂了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她又是如何影响东亚世界的?都是本书将要回答的重要问题。
《汉语国际传播研究新动态 汉语国际传播文献选编》主要论述汉语国际传播问题,从综合研究;二"三教"问题研究和典型案例研究三方面进行海外汉语教学和关于汉语从中国走向世界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以及作为为海外汉语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华文教育方面研究。
本书为 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 的民族卷,围绕 胡貌汉魂与异域文明 主题,积极探索汉唐时期胡汉之间的冲突与交融,从不同角度进行前沿性的研究,依据草原突厥、绿洲西域和中亚粟特的多方互动,结合考古发掘新成果和文物解读新收获,撰写了一系列原创性的论文,考证了唐玄宗的中亚嫔妃曹野那姬,推测了崔莺莺与蒲州粟特人的渊源,区别了胡姬与吴姬的不同,对中古入华黑人、印度人、突厥人、契丹人、奚人等进行了寻踪,引起了学界的热烈讨论,其对消失种族的思索记忆,对民族嬗变的阐幽发微,具有学术回顾和推进作用,对梳理中华 民族性 多元形成的根源颇有益处。
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软权力(Softpower)建构中, 国家形象 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本书集合了国内外以及港澳台地区新闻传播学领域学者们从国家形象的跨文化理论建构、国家形象与传播能力、国家形象与族群交流、跨文化传播中的形象管理四个维度展开。全书反思文化软权力的表现形式,寻找互惠性的、具有创造性的文化力量,以文化间性、主体间性、平等权力作为族群交流与国家形象建构的基础,把我们从软权力的困境中解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