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见》第三季中,既有经营十数年的老书店,也有刚刚开业的新书店,新老书店人讲述历经磨炼、执着坚守背后喜忧参半的书店故事。深耕在书业第一线的从业者,都是经历沧桑不忘初心的爱书人,打开书店大门即可窥见人生百态。《书见》集资料性、欣赏性、实用性于一体,记录书店的故事,书店人的故事,为实体书店发声,向书店人致敬!
在书店,与书相遇,与人相逢。每一家独具风格的书店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本书集资料性、欣赏性、实用性于一体,每一个书店故事的背后都是店主的一段人生。30位独立书店店主讲述他们的书店与人生故事,打开一家书店的大门,即可窥见人生百态。希望,这本书只是一个开端,期待有更多的书店,可以记录下属于自己的书店故事,留给自己,留给读者,也留给时间。每篇文章均附有书店的真实照片、开业时间、详细地址、书店格言等,图文并茂。
以 书话三部曲 《书店风景》《书天堂》《书店传奇》为华文世界打开一扇西方书世界之窗的书女钟芳玲,长期撰写 有关书之书 ,她的每本著作都企图从知识、趣味、审美等多元角度谈论书之种种,详述书本、书人、书地背后的历史和故事,将 书 这一主题挥洒的淋漓尽致。 书话三部曲 中的《书店传奇》,讲述了在平凡书店中发现非凡、在非凡书店中发现平凡。每家书店无论规模小或者大、历史短或长,皆有一些属于它们独特的故事、一些让人感动的片段。它们可能发生在两百五十年历史的英国伦敦老店,也可能来自大楼角落不起眼的一件小事。 《书店风景》,是二十多年间,本书作者游走于东西方书业,走访数千家书店,撰写出的这部引领潮流的《书店风景》。几经修订,本书早已成为爱书人、藏书人、出版者、书店迷们心目中名副其实的圣经。 《书店
实体书店是特殊的文化产业,一方面属于城市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也受到城市文化的辐射影响,并在城市文化引领、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特殊作用。本书以世界各地城市书店为坐标,编者邀请分布在全球各个城市的华人向读者介绍了全球10个国家17个城市的20家实体书店。这些类型不同、形态各异的域外实体书店为读者打开了世界的一扇窗,拓展了读者的视野,带领其领略全球书店更丰富的场景,以及场景之后的文化沉淀和历史脉络,也为国内书店运营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本书由X-Knowledge出版社组织编写,精选全世界范围内*代表性的三十七座图书馆,它们之中有获选全球美公共图书馆的纽约公共图书馆、阿姆斯特丹公共图书馆,也有享誉全球美大学图书馆的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学院图书馆。更有众多或古老绚丽,或前卫独特的修道院图书馆、社区图书馆、私人图书馆期待与您相遇。全书以极具震撼力的高画质图片全景展现各馆之美,更附有每座图书馆的相关实用信息,引领读者进行一场如临其境的环球知识圣殿之旅,体验阅读的时光况味,是爱书之人绝不可错过的宝典。
《书访:独立书店瞰北京》集资料性、欣赏性、实用性于一体,通过实地走访,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深入挖掘北京独立书店的文化基因和背后的故事。上自20世纪80年代*早的民营书店,下至刚开业不久的新书店,将与不同的店主、店员和顾客的交流以图文形式呈现,读者由此领略北京独立书店的业态,以及其背后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变迁。全书以地区作为设计单元,以主打书店 周边书店简介的图文方式,方便读者按书索骥探访书店。
这是出版人的五堂课,爱书者的启示录。全书以讲座形式,讨论编辑应当具备的素质、修养和能力。 出版的理想理念,编辑的书事书情,做书的感觉感悟,尽在作者现身说法中,给人以启发和灵感。 三联书店原总编辑李昕,以从事出版三十多年的丰富经验,结合大量精彩、鲜活的案例,讲述编辑的思路和策略、经验和教训。通过《邓小平时代》、《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等经典图书的出版过程,以及与杨绛、傅高义、杨振宁、王蒙、金庸、李敖、李泽厚、刘再复、何兆武等作者成功合作的故事,让你了解出版人应有的使命、情怀、智慧和担当,从而得窥出版的真义。
本书根据历史资料追溯了中国文化书院的创院经过及创院人物,详细介绍了中国文化书院在八十年代 文化热 中所处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以及所经历的内部分裂和动荡。其中许多事件为首次公布,如《梁漱溟全集》的编辑过程,我国*本《中国文化研究年鉴》的组织编撰与出版;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季羡林、汤一介、 庞朴等 先生如何参与中国文化书院的创建以及他们在文化书院的角色和作用,甚至在内部分裂时的态度; 梁从诫 先生是如何离开体制和学术界的 对于如何界定八十年代,如何分析当时 文化热 的形成和走向,如何看待当时民间文化团体与社会改革等问题,作者也提出了独到看法。本书史料翔实,注释多达五百余条,书后附有五个历史文件的附录,并配以六十六幅历史照片。
本书以上海新华书店格局演变为面、发展节点为点,邀请了曾经的区、县新华书店经理等53位负责人梳理从1949年至2007年上海新华书店的黄浦区店、南市区店、卢湾区店、徐汇区店、闵行区店等24所门市部的发展历史,结合史实和数据,讲述亲历亲见亲闻的创业守业、卖书读书的职业生涯中值得留恋的人、事、书、店等,展现上海新华书店发展的关键拐点及轨迹脉络,记录书店工作人员在领导机构变动、书店合并分立,以及破产清算、改制、上市等不同时期矢志不渝投身出版行业的往事,并以此致敬前辈、鼓励后人。
本书是英国著名图书版本学家大卫.皮尔森撰写的图书简史,侧重于介绍图书作为文本载体之外的价值,特别是作为人类文化历史见证的意义。全书图文并茂,例证丰富,知识性和可读性兼具。尤其在传统书籍及出版业面临转型的当下,更有着丰富的现实意义。
明天启年间,一个名叫汪淇的落第文人于杭州雇工开雕,用父辈经商的积累,开办了一家名为还读斋的书坊。本书即以还读斋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在纵向研究的同时穿插社会背景、书坊主的朋友圈等横向分析,力图在纵横两条线的交织中刻画出一个立体生动的书坊经营场景,并且尝试以小见大,以还读斋为代表,考察处在朝代更迭、时空变迁中的中国古代出版文化的变迁。
本书是林鹏先生谈书法艺术的随笔集。本书除收有一些序跋、评论外,几乎都是研究傅山的随笔、札记一类的文章,因而可以说,本书是一本探析傅山人生轨迹、追寻傅山艺术心理、论述傅山文学、书法品质的专著。林先生用文学化的语言、朴实又具诗性的文字,为他的论断增加可信度和阅读的快乐。
文字是亘古的桥梁, 阅读是共通的渴望, 书的所在就是天堂之所在。 本书是钟芳玲继《书店风景》之后所书写的另一本 有关书的书 ,记录了她二十多年间步履不停,遨游西方书世界的见闻;仿佛一部为书走天涯的纪录片,表达了一位爱书之人对书与文字的钟情,对书人与书地的礼赞。作者不仅喜爱读书,更扩展到以各种感官(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去欣赏它们因形体所呈现出的多重风貌。 书中所讲述的主题涵盖古董书与新科技、黑胶唱片与有声书、老杂志、图书馆、书店、书展、书镇、书架、书梯、书衣 全都不脱与书相关的范畴,书名之所以取为《书天堂》,源于博尔赫斯的那句名言 我总是想象天堂将如同图书馆一般 ,而本书作者所呈现的, 正是书本、书人(Book People)与书地(Book Places)构筑出的 书天堂 。 书 的定义虽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