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剧之母”的雅称。它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文化艺术,特别在戏曲艺术中犹属珍品,可谓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田林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孕育着丰富多彩的壮族文化。壮剧就是其中的代表。壮剧是壮族人民创造的戏曲艺术,用壮语方言演唱,因壮语方言、曲调风格等有所差异,因而分为北路壮剧和南路壮剧。田林县作为壮剧发源地,自古以来都是北路壮剧传布地区的中心。这套收集了10个壮剧经典剧目的《中国壮剧传统剧作集成·田林卷》分三册。《中国壮剧传统剧作集成(田林卷下)》包括:《蝶姹》、《宝葫芦》、《凤仙姑娘》、《海蚌姑娘》。剧本原文皆用壮族土俗字书写,我们用田林方言壮文、汉语直译和汉语意译来翻译,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本书由蓝宏主编。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戏曲的剧中之一,形成以北京,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他吸收了昆剧,秦腔等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沿边而形成的,以其优美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
陈华文主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9 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论文集,内容包 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文化产业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统 村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个案调查与研究、非物质 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等,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 应。
这本《歌海捞珠(下)》是长期工作在民族文化线的专家学者李作应,经过近30年精心收集、整理汇编而成的广西经典山歌集。其内容涉及农事生产、日常生活、为人处世、谈情说爱等。此书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山歌形式,劝导人们勤劳生产,踏实做人,践行孝顺、善良、忠诚等伦理道德。全书内容分为三月歌、情歌、世事歌三大部分,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族山歌形式收集整理,尽量保留壮族山歌的音韵,及山歌的原汁原味,从生活、生产中的琐事、小事叹唱出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而达到劝诫世人行善守德的目的。本书将所有收录整理的山歌全部翻译成拼音壮文,用壮汉对译的形式编排,更利于壮族地区民间读者的阅读和文化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人类文化成果,是前人留给后世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是观察和研究历史时期人们科学、技术和艺术等智慧活动的“活化石”,还能极大地丰富当今文化、艺术生活。《海岛非遗的文化记忆:舟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小传》为舟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口述史,除了继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因传承人自己新的认识与理解对所传承的对象进行内容与形式上的丰富、精减或修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有对象的内涵与外延。
本书精选中国有代表的文化遗产,从历史背景、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传承意义等多方面加以说明与介绍。同时,全书配以精美的图片,让你在阅读的同时,获得视觉上的享受和如临其境的感触。
文化遗产由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民族情感和审美理想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几大文明中绵延至今从未间断的文明,中华民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功不可没。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基因,凝结着民族的智慧,连结着民族的情感,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促进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共同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我国正处于推进科
本文集收录了包括鲁锦制作工艺、扒鸡制作工艺、中医按摩技法、木版年画雕刻等共1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们都属于手工技能类,也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特别是它们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稳中有降不相同。本书根据它们的存在状况,从如何保护和发展方面对它们作了进一点的分析。
本书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面和独特的摄影技法表现,令人难以忘怀。 周君去国有年,在一衣带水的东邻从事着他所挚爱的摄影专业。他不期然地将自己的镜头对准了世界上璀灿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自1994年起至今,近十年间,他的足迹遍及五大洲77个国家和地区,行程累计可绕地球30圈,苦心孤诣,坚韧不拔,历经艰险困苦。他不光用手中的镜头再现了这些沉睡千百年的古文明遗存,他还用手中的笔,记下了自己朝觐般的虔诚心路历程,图文配比,读来让人一咏三叹。 《朝观古文明——世界遗产视觉之旅》可说是周君剑生的带着脐血的婴儿。它“呱呱”啼叫着落地,那么鲜活而让人热血喷涌。我的心随着他的镜头去了,去了那些个大洋、大洲,去了那些个知名不知名的,知道和不知道的所在……
韦达、黄善华、李世政整理翻译的这本《唱故事传说(2)》讲述壮族地区广为流传的经典故事,全书记录传唱了三个故事:《唱西游记》、《唐僧请经》、《梁山伯与祝英台》。《唱西游记》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如何相聚去取经,和在取经途中经历的种种困难终取到真经,传扬佛教的传奇故事。用壮族山歌来叹唱使西游记中人物塑造栩栩如生,取经途中的经历读来更为惊险和传奇。《唐僧请经》讲述的亦是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着重讲述唐僧到西天后如何请经和回唐朝的路程中的遭遇。《梁山伯与祝英台》讲述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用山歌的形式来叹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更能再现主人公真挚的情感,使读者感同身受。全书采用壮汉互译的方式编排,壮文基本为标准壮文,汉文翻译部分采用的是汉文直译。本书的出版将为壮族文化研究增添资料,
经过三年多的筹备,“全国大学通识教育系列教材”终于面世了。作为本套丛书的主编,总有话想说,故特作一说明。 这套丛书之所以这样称呼,主要是因为该丛书汲取了近年来关于大学通识教育研究、通识教育报告及大学通识教育教材的精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此其一。其二,既然是大学通识教育,就同基础教育中所说的通识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基础教育中的通识教育侧重于知识的学习,讲求的是对新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而大学通识教育的要求是在专业基础知识及专业学习之上的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的学习。大学通识教育之所以以人文教育作为基础,目的在于能够为大学教育提供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学科理论与方法,这就更能够了解和掌握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也便于从整体上思考进行综合研究的价值和意义。通识教育和大学阶段
《青史遗珠(世界遗产在中国)》: 世界遗产是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务,是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通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全世界都在感叹,赞叹那传承千年的伟大遗产。 《青史遗珠(世界遗产在中国)》三章,分别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 遗产。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龙泉青瓷在世界上享有盛名,被誉为“世界瓷器皇冠上的璀璨明珠”。《诗经》中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说,将有德之人喻为美玉,可见自古世人心中玉之品质,而龙泉青瓷釉色与自然界青绿色调相融合,恰符合“道法自然”的古典审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