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由作家与学者合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著作。作者按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出版规范,通过对历史文献、考古成果与文物实物的三重证据进行综合分析,梳理出 木兰传说 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在上编《历史源流》里,系统地阐发了 木兰传说 所经历的原生期、次生期、定型期、衍进期、弘扬期、流变期等六个历史发展阶段。
田林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孕育着丰富多彩的壮族文化。壮剧就是其中的代表。壮剧是壮族人民创造的戏曲艺术,用壮语方言演唱,因壮语方言、曲调风格等有所差异,因而分为北路壮剧和南路壮剧。田林县作为壮剧发源地,自古以来都是北路壮剧传布地区的中心。这套收集了10个壮剧经典剧目的《中国壮剧传统剧作集成·田林卷》分三册。《中国壮剧传统剧作集成(田林卷下)》包括:《蝶姹》、《宝葫芦》、《凤仙姑娘》、《海蚌姑娘》。剧本原文皆用壮族土俗字书写,我们用田林方言壮文、汉语直译和汉语意译来翻译,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本书由蓝宏主编。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戏曲的剧中之一,形成以北京,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他吸收了昆剧,秦腔等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沿边而形成的,以其优美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
广东省非遗保护中心组织编撰了《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地图》读本,对粤港澳大湾区内68项非遗进行了“地图导览式”介绍,包括内容简介、小贴士、游览资讯和延展知识等栏目,插图精美,语言通俗、生动、有趣,是“遗产时代”“读图”潮流的具体体现,既有助于粤港澳大湾区人民自我文化认知、认同,促进跨地区、跨体制的大湾区协同建设;又有助于其他地区人民对粤港澳大湾区非遗了解、体验和认同,提高粤港澳大湾区非遗的可见度和社会影响力,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这本《歌海捞珠(下)》是长期工作在民族文化线的专家学者李作应,经过近30年精心收集、整理汇编而成的广西经典山歌集。其内容涉及农事生产、日常生活、为人处世、谈情说爱等。此书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山歌形式,劝导人们勤劳生产,踏实做人,践行孝顺、善良、忠诚等伦理道德。全书内容分为三月歌、情歌、世事歌三大部分,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族山歌形式收集整理,尽量保留壮族山歌的音韵,及山歌的原汁原味,从生活、生产中的琐事、小事叹唱出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而达到劝诫世人行善守德的目的。本书将所有收录整理的山歌全部翻译成拼音壮文,用壮汉对译的形式编排,更利于壮族地区民间读者的阅读和文化的传承。
皮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演出时,人影的动作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皮影戏的独特之处在于道具小、演出方便,因此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一担挑”艺术。这种艺术在时间的沉淀下逐渐成为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
彭冬梅编*的这本《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以剪纸艺术为例》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博士主持的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民艺研究所与浙江大学现代工业设计研究所合作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为基础,针对如何应用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以及有效的保护方法和手段有哪些等问题,以民族民间艺术剪纸为例,从理论和技术层面上研究和探讨了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手段,探讨了中华民族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意义及紧迫性。
文化遗产由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民族情感和审美理想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几大文明中绵延至今从未间断的文明,中华民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功不可没。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基因,凝结着民族的智慧,连结着民族的情感,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促进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共同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我国正处于推进科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龙泉青瓷在世界上享有盛名,被誉为“世界瓷器皇冠上的璀璨明珠”。《诗经》中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说,将有德之人喻为美玉,可见自古世人心中玉之品质,而龙泉青瓷釉色与自然界青绿色调相融合,恰符合“道法自然”的古典审美观。
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称,现存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公元868 年印刷的《金刚经》。雕版印刷汇集了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优秀的传统工艺,终形成了这种独特工艺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框架为主的建筑体系,以土、木、砖、瓦、石为主要建筑材料。营造分工主要包括: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砖作、石作、土作、油作、彩画作、搭材作等,其中以大木作为诸“作”之首,在营造中占主导地位
《青史遗珠(世界遗产在中国)》: 世界遗产是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务,是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通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全世界都在感叹,赞叹那传承千年的伟大遗产。 《青史遗珠(世界遗产在中国)》三章,分别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 遗产。
本套丛书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用绘本故事的形式向小读者讲述中国传统工艺。是和3-7岁年龄段儿童阅读。非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文化瑰宝,是人民群体智慧的结晶。让我们的孩子看中国自己的图画书,听自己的故事,了解自己的文华根基,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
宣纸,质地纯白细密、纹理清晰、百折不损,有“轻似蝉羽白似雪,抖似细绸不闻声”之誉;光而不滑、吸水润墨、宜书宜画,有“纸寿千年”“纸中之王”之称。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子书写艺术,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赏心悦目的绘画构图,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本书是2006年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级研讨班的同志,根据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后所撰写的一批论文。文章选题丰富,理论联系实际,对推动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书收集了由北京市文化局社文处、北京群众艺术馆、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联合主办的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级研讨班学员撰写的论文31篇,所写论文涉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方面面,也倾注了学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热爱之情。为便于探讨和交流,我们在编辑过程中,将全部论文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归纳为六个专题。此外,还在书前将高研班举办
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剧之母”的雅称。它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文化艺术,特别在戏曲艺术中犹属珍品,可谓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