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千年间》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胡绳早年的作品。它跳出了以时间顺序列举史实的传统体系,从皇权、官僚、军队、农民等角度,分析自秦朝到清末两千年间封建专制制度的建立、发展到崩溃的历史命运。独特的视角、新颖的观点、通俗的语言使本书问世以来广受好评。 此外,本书新增《论鸦片战争 中国历史转变点的研究》《康有为与戊戌维新》等四篇附录,接续正文讲述中国由封建走向共和过程中的重要历史节点,更有助于读者观览中国历史全貌。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相信本书也能为读者总结这二千年历史中的经验,为读者启迪新知。
《中国大历史》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代表作之一。黄仁宇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1918年出生在湖南长沙,1936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抗日战争爆发后弃文从伍,曾参加中国远征军,进入印度作战。1950年退伍后负笈美国,以34岁的 高龄 从大学三年级读起,终于1964年获得密执根大学历史系博士。此后,他先后在纽约州立大学纽普兹分校、哥伦比亚大学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任教、从事研究。1979年曾赴普林斯顿大学,参与《剑桥中国史》的集体研究工作,撰写明朝部分。 这部书以短短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作者一改以往史学家的著述方式,不以史料堆砌为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为关注点。作者倡导大历史,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
本书全方位地再现了宋朝饮食的细节和风貌。作者详细解读了宋朝宴席的礼仪、菜式、器具、酒令、饭馆经营等,笔调轻松,娓娓道来。书中还有许多有趣的文人故事:苏东坡是资深饕客,欧阳修热衷吃蟹,王安石不讲究美食 阅读本书,我们能从新的视角了解宋朝的生活情致,并通过饮食文化感受大宋风雅
本书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主要阐述了面对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近代中国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曾国藩到康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将近百年的历史演变和人物生平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的趋势。 本书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历史的地理枢纽/汉译名著本11》包括英国近代地理学鼻祖哈麦金德的两篇论文:《地理学的范围和方法》与《历史的地理枢纽》。两篇文章虽然都不很长,影响却广泛而深远,特别是后者,我们就以它作为书名。这两篇文章都是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宣读的。《地理学的范围和方法》在1887年1月份宣读,立即在英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应,把英国的地理教学推到一个新的阶段,并奠定了今日英国地理学的思想基础。这篇论文被认为是英国地理学的一篇经典文献。《历史的地理枢纽》于1904年1月份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宣读,则影响到世界政治。八十年代初,一个美国人把此文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潘恩的《常识》等十六种书并列,称为 十六本改变世界 的 巨著 。
Array
该图采用正背双面设计,地图幅面大,并含有地形地貌、古今对照。折叠设计,共含有唐朝疆域图(741年)、唐朝疆域图(820年)、西域地区图、岭南地区图、唐朝中心区域图6幅大图。用地形 政区叠加的方式,全面反映了唐朝不同时期的疆域范围及地形地貌,对读者深入了解唐代变迁及各大历史事件具有极大帮助。背面是唐朝中心区域图,把历史时期的核心区域单独展示,能更详细地反映当时的城市、渡口、关隘的布局以及对各大战争具有重大影响的地形地貌。本图是众多历史爱好者看史书,读唐诗宋词的上佳辅助工具。
《三藩纪事本末》是清朝杨陆荣于康熙五十六年写的记载南明史事的史书,共四卷,二十二篇。是叙明、清之际史事,起崇祯甲申(1644)福王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迄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郑克塽以台湾归清止。书成于康熙丁酉(1717),距清朝全部消灭南明势力,仅三十余年,当时尚无禁毁野史之令,作者杂采各家野史所记,并参考王鸿绪《明史稿》中有关部分,比较系统地记录了南明史事,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您愿意做一个宋朝人吗?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一个宋朝人的一生》,谈社会习俗;下编是《一个宋朝人的四季》,谈节令习俗。假设回到宋朝,从出生到年老,婚丧嫁娶,生老病死,要遵守哪些规矩?会养成什么习气?怎样求学?怎样娶妻?怎样谋生?怎样交际?在书里都可以找到答案。
本书分辽代文化、西夏文化、金代文化、元代文化四个板块,展示了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在和汉族政权的对峙、融合过程中创造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具体包括科学技术、思想与宗教、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和风俗等方面。全书结构清晰明了,语言 简明易读,以通俗流畅的笔调,勾勒出民族文化的全景图。同时这些少数民族在这一时期创造的文化,具有鲜明的封建时代后期的特征,既吸收了汉族政权文化的某些方面,又体现出一定的成熟性。因此,本书是一本简明的了解这一时期文化特 色的读本。
《历史的镜子》是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其历史类专题文章的集结,既有对历史的思考,也有对现实的关照,在当今仍有启发意义。全书编为政治、军事、人物、文化四部分,撷取历史细节,将真实的历史资料与深入的观察研究相结合,上到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里典型的人与事、理与法积淀其中。纵观中国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镜鉴中华民族精神的起源传承。
辉格式的历史又称为 历史的辉格解释 ,这一术语是由英国史学家巴特菲尔德首先创用的,它指的是19世纪初期,属于辉格党的一些历史学家从辉格党的利益出发,用历史作为工具来论证辉格党的政见,依照现在来解释过去和历史。 《历史的辉格解释》1931年出版。作者指出,该书所讨论的是在许多历史学家中的一种倾向:他们站在新教徒和辉格党人一边进行写作,赞扬使他们成功的革命,强调在过去的某些进步原则,并写出即使不是颂扬今日也是对今日之认可的历史。作者认为,这种直接参照今日的观点和标准来进行选择和编织历史的方法,对于历史的理解是一种障碍。因为这意味着把某种原则和模式强加在历史之上,必定使写出的历史完美地会聚于今日。历史学家将很容易认为他在过去之中看到了今天,而他所研究的实际上却是一个与今日相比内涵接近不同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