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等领导人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宝贵的工作方法,在不同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工作方法的价值并不因时间的流逝和条件的改变而失去作用,今天我们应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地挖掘它
坚守气节、自诩为“海上苏武”的叶名琛,为何很终还是背了“千古骂名”?严复的人生,因何很终拐了个弯?达·芬奇,真的是从现代穿越回去的吗?拿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丘吉尔,他又有着怎样的另一面? 叶名琛、丁汝昌、沈荩、张作霖、黎元洪、严复、拉贝、丘吉尔、达·芬奇、格瓦拉……这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他们的故事又折射了什么样的时代? 在张玮抽丝剥茧般的描述中,史书上的一个名字、一件事,都能呈现出一幅幅生动而鲜活的画面,以自己的方式改变着历史,或者被历史改变着。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年份和数字,而是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 作者尽可能地用辩证的眼光,去还原那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让看起来枯燥的历史,带着它的血肉、它的彷徨、它的闪光、它的信念,展现
在当今的世界环境里,对于中国来说,面对如一只海龟般趴在太平洋风涛里、总是令人难以琢磨的日本,需要警惕,需要谴责,也需要和平共处。本书中,作者引用丰富例证想要说明的是:中国有一百个理由谴责日本,也有一百个理由与日本和平相处。中国欲一扫近代以来的耻辱与颓唐,走向民族的全面复兴,非得通过日本这道心理门槛;在很大程度上,这道门槛将考验中国能否成为一个成熟的现代国家。与此同时,日本要洗去孤独与暧昧,成长为世界性大国,更是绕不过中国这道道义门槛;在某种意义上,这道门槛成了判断日本能否重铸为一个政治诚信国家的试金石。
明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是极其普通的年份。 这是对当代中国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部经典之作。它的重要在于,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具有颠覆意义的叙述历史的新方式。在此之前,国人的历史写作,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政治宣传的一部分。几乎所有的历史书都是一种模式,一种口吻,一种角度,只提供了一种画面。黄仁宇的这本书,简直是给我们开放了另一个世界,每一位阅读这本书的大陆人都会震惊,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写,原来历史是如此的有趣、复杂、丰富,原来历史人物并不像我们的教科书上讲的那样单调、格式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就像一道匕首,撕开了由意识形态统治历史写作的铁幕。 在《万历十五年》出版之后,“中国历史学界的精神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国人的历史阅读翻
粤剧,作为我国极富特色的地方剧种,当下以一种市井娱乐形式,转型为一种承载着地域集体记忆的文化载体。粤剧的发展历程,已成为窥探广府文化源流和广府人价值观流变的一道重要门户。粤剧访谈录系列丛书收录了演员、编剧、导演、行政干部、音乐、舞美等在不同领域见证粤剧发展的相关人员访谈实录,通过他们珍藏在记忆中的片段,回顾粤剧艺术发展的道路,以点窥面,观照粤剧在一个时期的生存状态,以至广府文化在某个特定时点的风貌,从而探索艺术与人生际遇及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广州粤艺发展中心编的《岭海风流(粤艺访谈录)》为粤剧访谈录丛书之一,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对传承岭南文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本书是《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的姊妹篇,作者继续以信件的形式,从“美国总统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开始,用一连串的故事,层层铺排出美国政治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细节,使读者更深刻地了解美国是如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者张宏杰的文化散文合集,作者亲自梳理自己从写作初期开始的全部作品,结集为一册,这些作品围绕着文学与历史两条线索。文学如酒,历史如茶,都是作者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文字书写历史,通过
全书依旧是以书信形式来表达内容。全书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通过记述发生在1787年美国费城制宪会议前后的一系列故事,梳理美国宪政民主从源头、发展到相对成熟和付诸实践的基本过程。作者循着制宪会议的进程
如情与欲、理与气、善与恶等作了灵动,细腻而深刻的分析与阐发,从二元对立的视角思索了人类存在的基本问题。钱穆著的《湖上闲思录(精)》言浅意深,语重心长,既见出史家的沈潜与细密,又见出哲人的深邃和文学家
本书的文体,以叙事为主,辅以背景介绍,各种分析计算穿插其中。在我的个人经验里,由这三种要素构成的文体很适合解析各种人间对局,不妨以“解局”名之。如果以历史弈局为阐述对象,而对局各方的互动必定依次展开,呈现为一种历时性的不断演变的动态结构,那么,叙事善于追摄动态,自然应该占据核心地位。分析计算则是理解或预测结局及其均衡状态的工具。背景介绍可以帮助我们跳出局外,拉开多维视野,建立不同时空之间的关系,表达多重弈局的套叠和交织。
明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是极其普通的年份。作者以该年前后的史事件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为中心,抽丝剥茧,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涉取的经验和教训。作者以其 大历史 观而闻名于世,本书中这一观念初露头角, 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 。本书自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在学术界和文化界有广泛的影响。 《万历十五年》是一部改变中国人阅读方式的经典,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融会黄先生数十年人生经验与治学体会与一体,首次以 大历史观 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发人深思。书名虽为万历十五年,然而其内容却俯瞰了整个明朝的兴衰,并且告诉我们与以往历史书中不同的
《桥的故事》收集了世界各国的桥背后的历史人文故事。以其为线索,围绕着 “奇”、“惊”、“史”、“怖”四个主题讲述30座桥。这些故事中有有关桥自身的,也有由桥引发的传说、神话、电影、绘画等。书中介绍了三岛由纪夫、果戈里、雷诺阿等人作品中出现的桥,也有不胜枚举的电影里的桥。但相比艺术作品中的桥,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桥更承载着那些被湮没的历史和惊人的秘密。各式各样的桥静静的横跨众多的河流,无声的述说着众多的历史故事,展示着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
这本历史文化随笔集,所涉人物多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知名人物,思想犀利,文笔活泼,有很强的可读性。 内容涉及历史学者陈远对近年来社会科学领域内最为热门的书籍品评、对近现代人物如冯友兰、梁漱溟等先生的重新评价、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剖析,以及陈远与众多学界前辈的交往。在这些看似连贯性不强的文章中,一以贯之的是陈远对于社会沉甸甸的人文关怀。正如此书书名所揭示的一样,所有问题最为核心的是,道器之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