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逸史》是明代吴琯校刊的一部丛书,计收古籍55种,244卷。吴氏在“凡例”中说:“是编所辑,其人则一时巨公,其文则千载鸿笔;入正史则可补其阙,出正史则可拾其遗。名曰‘古今逸史’,其义则小于窃取之矣。”可见吴氏汇编此书,是以“史”为依归,旨在拾遗补缺,而特以名家大作为入选的标准。故其分类取法《史记》、《汉书》,分为“逸志”、“逸记”、“世家”、“列传”四类。但其所辑之书却甚为驳杂,除有编年史、别史、稗史、传记、地理、制度等外,还包括方言、训诂、经义、考据、风俗、寺观、都会、园林、宗教、隐逸、文学、艺术等诸多门类,统称“逸史”,乃用其广义,不但体现了重“史”的传统,而且强调了所辑诸书可观的史料价值。 本书以台湾“百部丛书”本为底本,尽可能兼采多种版本进行校勘,遇异文则择善而从
本系列辑共七种于1999年出版,分别介绍了古埃及、巴比伦、爱琴、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以及玛雅文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承蒙读者厚爱,本系列第二辑共五种现在也与读者见面了,分别介绍了苏美尔、波斯、古犹太、拜占廷、吴歇等文明,并增加了彩色插图和图片总量,以更有利于读者阅读。
马斗全先生是当今活跃的学者与旧体诗词作者,常有文史杂考或随笔札记见诸报刊。《南窗杂考》是他继散文集《南窗寄傲》、诗词集《南窗吟稿》之后 南窗 系列的又一种。该书包括100余条文史杂考以及读书札记,分为 读书散札 读诗偶得 书窗断想 字词札记 四大类。每一篇都短小精要,为了纠正报刊中的字词误用,其中一部分一一将其典故讲解出来,对规范地使用汉语字词很有帮助。
颐和园自建园至今已有250年的历史,它经历了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是国家兴衰、社会变革的历史见证。由清末至民国,社会上的野史、笔记、小说中多有涉及颐和园历史者,由于史料不足,立场各异,众说纷纭。本书作者经多方考证,对诸多重要史实做出说明,以供广大游客参考。
自该隐和亚伯兄弟阋墙以来,发生在强豪和名人中间的争端就总是有力地把持着公众的想像力。从哈特斐尔德家族对麦考伊家族的林区伏击战,到埃德加·胡佛为马丁·路德·金准备的冷枪暗箭,在这些冷酷无情、孤注一掷,有时甚至演变为血腥杀戮的个人争斗中,民族仇恨激化,生灵涂炭,历史的进程也因而改变。 《历史上的九大冤家》生动地再现了这一幕幕活剧,揭示了历史上一些伟大人物暗藏的一面,以及那以满腔愤怒驱策他们的难以抗拒的冲动。在跨度达500年的政治对抗、宗教冲突和家族世仇中,作者精心选取了9个关于野心、嫉妒、恐惧和傲慢的真实故事加以演绎,它们直至今天仍然像在它们发生的年代那样激动人心、意味深长。
这是《负暄琐话》的续书,作者取晒太阳时闲话之义,于八十年代前期著文,写三十年代前期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旧人旧事,得章太炎、黄晦闻等六十余篇,于1986年出版。用意是记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和可念之情。作者说“是当作诗和史写的”,因而笔下总是轻松中含有严肃,幽默中含有泪水。出版以后,国内外报刊如《读书》、《博览群书》、《光明日报》、《文汇读书周报》、《今晚报》、《青年报》,香港《大公报》、《东方文化》等,曾发表多篇评介文章,认为作者有卓识和深情,以行云流水、冲淡自然之笔写今世之《世说新语》,描画“逝者如斯”而寓悲悯人之怀,惜古怜今之趣,书格之奇,文笔之高,为近年所罕见。1988年秋日起,作者又写此类文,以人、地、事、意为次,得辜鸿铭、张庆桐等五十余篇,集为此续书。前有启功先生序。与琐话相比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
古往今来,面对故垒许的残垣断壁、荒城古冢的破砖碎瓦,人们总不免触景生情,历史失落感油然而生。即使是宏伟的城市、辉煌的宫殿,也因经不住人世的沧桑和岁月的磨砺而面目全非。更何况许多往事都已湮没、失落于岁月的迷雾之中,既不可见亦不可知!它们中有的涉及一时一事,有的扩及一国一族,更有的牵涉到一个失落的世界。但这种历史的失落感,在那科学尚不发达的过去,往往正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和著述的开始。 昨天是源,明日为流。那些曾经失落的文明如果不能被系统地释读出来,它对于现代文明将永远是一个零碎的不解之谜。因此,撷取不断发现的,曾经散落的文明浪花汇流成河,对于普及和研究古代灿烂的文化,汲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建设现代文明,警示现代化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对中国古文明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天下无人不识天涯。本书为“天涯社区”10周年作品精选,分“煮酒论史”、“莲蓬夜话”、“舞文弄墨” 三卷,代表着独立写作和民间立场的*姿态,见证着中国文字民主化的卓越进程,堪称中国网络原创文学跨世纪盛典。 “煮酒论史”卷收录的,是真正草根书写的别样历史:《中国制造的万国来朝》其实只是一出滑稽的游戏,让我们看到古老的帝国如何迷失在近代化的浪潮里;《如果这是宋史》,让人感叹中国绚丽王朝的三百年间的沧桑与疑问,所写人物无不真切实在恍若近邻;在《金土罂粟》的致命诱惑中,我们惊叹于纳粹帝国的野蛮生长背后那一双冷酷而神奇的推手;《非洲的殇子——迦太基共和国兴亡记》展现出令罗马闻风丧胆的“雄狮”汉尼拔作为一代天才的悲剧人生……历史可以如此亲民,可以如此好看,可以既上得了厅堂,又入得了厨房,亦庄亦
作者取晒太阳时闲话之义,于八十年代前期著文,写三十年代前期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旧人旧事,得章太炎、黄晦闻等六十余篇,集为《负暄琐话》,于1986年出版。用意是记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和可念之情。作者说“是当作诗和史写的”,因而笔下总是轻松中含有严肃,幽默中含有泪水。出版以后,国内外报刊曾发表多篇评介文章,认为作者有卓识和深情,以行云流水、冲淡自然之笔写今世之《世说新语》,描画“逝者如斯”而寓悲悯人之怀,惜古怜今之趣,书格之奇,文笔之高,为近年所罕见。1988年秋日起,作者又写此类文,以人、地、事、意为次,得辜鸿铭、张庆桐等五十余篇,集为《负暄续话》,于1990年出版。出版以后,仍有不少读者视为爱读之书。其后,作者仍写此类文,积稿渐多,集为此《负暄三话》,内容及格调与琐话、续话相类,凡喜读前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