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京新记》,唐玄宗时史官韦述撰成于开元年间。原书共五卷,内容包括隋唐东西两京长安、洛阳的总述和宫城、禁苑、皇城、长安县、万年县所领诸坊等 。本书在继承魏晋以来城市志书记宫殿、寺院的传统的基础上,*次依照长安整个城市的平面布局状况,系统记录了大量官员和商人等城市居民的住宅及相关史事,向人们展示了一座城市的整体面貌。《两京新记》原书久已亡佚,但至迟在唐末已传入日本,现存卷三残卷为尊经阁藏金泽文库本,后又传回中国。本书曾有曹元忠、日本平冈武夫整理辑本,卷三残卷有日本福山敏男进行全面考订复原。辛德勇先生在前人辑佚的基础上,又增补了若干条新发现的佚文,并依原书卷次分为五卷,名为《两京新记辑校》,力图为隋唐东西两京的研究提供准确的史料。 《大业杂记》,唐初杜宝撰,原书十卷,记录从隋炀帝
京官,指的是在京城供职的官员,包括翰林院编检、科道和各部院司官共一千四百多人。一个典型的京官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呢?他们既讲求居处、冶游应酬,导致花费浩繁,又屡屡陷入贫困,甚至靠典质为生。实在过不下去的时候,他们也不愿换一种生活方式或者干脆离开北京。 本书以清末著名清流官僚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为主要资料,详细梳理了李氏三十余年中的实际收入支出,并旁考他书,带读着窥见京官生活的真相,了解清季财政、社会、经济连锁性的症结所在。
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体制是怎样的?是寡头制还是民主制?抑或是古人所说的混合制?对后世有什么影响?本书以波里比阿的混合政制理论为出发点,对罗马执政官、元老院和人民大会的起源、职能及其内部运作做了深入而简明的阐述,兼及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宗教与社会基础,并对混合政制的变化、共和国的灭亡和遗产有精到的论述。
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当代西方史学入门》是一部精炼可读的当代西方史学入门读物,重点介绍了当代西方,特别是20世纪以来欧洲史学的变化,讨论了当代史学关心的七个重要问题,即:历史学中的时间、材料与考证、研究尺度与范畴、历史与书写、历史与记忆、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作者力图在探讨历史学基本问题的基础上,考察历史的观念、历史学家的实践和工作方式的演变,勾勒出一幅当代西方史学的素描图。《当代西方史学入门》将帮助读者了解西方史学的新进展,尤其是当代史学革新的重要发源地 法语学界的史学革新。
本书站在维护中华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引证大量史料,从史原、史权、史统、史联、史德、史识、史义、史例、史术、史化十个方面对中国史学传统做了全面回顾,阐述了作者眼中中国史学的精义所在和基本特征。
近年美国学界流行 新清史 之说,认为清朝是中亚帝国而非中华帝国,且以谴责所谓大中国沙文主义为借口来否定汉化,以混淆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来论证清朝并不认同中国,其言外之意质疑中国领土主张的历史正当性,呼之欲出。显而易见,所谓 新清史学派 无疑在大做翻案文章,以 新见 引世人注目,但无论在理据上与事据上都难以自圆其说。 本书聚焦于同一主题,从不同角度,诸如文化、学理、族群、汉化、认同、教育、制度,以及中国观等,回应了 新清史 的论述,肯定了清朝是中华帝国的延伸,中国从秦至清原是多民族帝国,不仅汉化,也有胡化,清朝并不是中国历史上唯1非汉族建立的朝代,岂能独外于中国?本书内容丰富,文笔犀利,不仅有高度的学术价值,而且颇具可读性,值得推荐给广大的读者。
唐长孺先生(1911-1994)是著名历史学家,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领域,是继陈寅恪之后公认的祭酒。唐先生生于江苏苏州吴江平望镇,祖母和母亲都是今浙江湖州南浔人,从舅乃近代著名藏书家、刻书家刘承干,嘉业堂藏书楼主人。回忆录记叙了南浔顾、朱、刘、张、庞、邢(南浔四象)、邱、梅、蒋,以及吴江殷氏、凌氏,嘉兴王氏等望族的兴衰史,涉及刘承干、张石铭、张静江、庞元济、蒋汝藻、殷兆镛、王欣夫等众多政治文化名人,并记叙了南浔与平望的园林、寺庙、学校、方言、风俗、米业、戏曲电影等,尤致意于人物、文化等随家国命运的沉浮。 唐先生1942年从上海赴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1944年从蓝田赴四川乐山武汉大学,回忆录详细记述了入湘、入蜀的一路经历、见闻,以及与诸多学者的交往,如吕思勉、钱基博、马宗霍、吴其昌、钟泰、李剑
《元朝名臣事略/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共十五卷,内容是元朝人物传记资料选编。全书有元朝开国功臣、文臣、武将、学者四十七人的传记,前四卷收蒙古、色目十二人,后十一卷收汉人三十五人。
本书全面梳理了流行文化和艺术社会学领域的大量文献,以及传播学、文学批评、电影研究、美国文明、经济学和艺术批评等学科的相关原始材料,考察了二战以来文化生产性质的转变及其发展趋势,使用清晰、简洁的语言和事例描述和分析了在文化研究内部构架“文化生产”观点的中心问题。同时,作者也追溯了社会划分类型影响文化消费的日益复杂的方式,概述了媒体文化中主要的“意义”阐释理论,并回答了“媒体是怎样塑造和架构文化的,创造和传播这些产品的广义语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都市环境是如何扶植或约束都市艺术文化的”等等问题。
《革命节日》是奥祖夫的代表作。与传统史学研究不同,奥祖夫从文化史和人类学的角度研究法国大革命期间的节日,把文化因素纳入了大革命集体行动的分析。该书透视了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文化,既剖析了革命节日与传统的联系与不同,又揭示了革命节日对于法国革命时期集体行动和集体心态的意义。
该书是 典范苏州 系列中的一册。通过稽考、梳理留存至今的历史文献等传录在苏州任职的清官、廉吏、能臣,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在苏州留下的惠政、以及百姓对他们的态度等方面展现历代苏州地方父母官的清正廉明,也对当今的廉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结构上,全书分为廉风、廉政、廉基、廉务、廉泽、廉教、我们心中的 大人 七个章节,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苏州廉吏大人的特点和贡献。全文考据严谨,将廉吏故事娓娓道来
中宣部、中央电视台 2015 中国好书 《国史讲话 春秋》同系列作品 中国现代史学的奠基 大师倾力撰写的国民读物 上古,在一般人的概念里,那里有各种瑰丽动人的神话与传说,例如盘古开天地、女娲巧补天、伏羲创八卦、神农尝百草,以及尧舜禅让、大禹治水,等等。几千年来,这些传说被当成信史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可是,真的是那样的吗? 还有夏商周,除了夏启夺位、商汤灭桀、文王伐纣,以及比干剜心、姜尚钓鱼、周公吐哺等君圣臣贤的故事,还有似是而非的 奴隶社会 的定性外,记忆中似乎再无其他深刻的烙印。然而,这一段几乎长达两千年的历史,真的仅此而已吗? 钱穆的伯乐,谭其骧、童书业、杨向奎、白寿彝等史学大师的老师,公认的民国史学界首席大师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带着满腔诚意轻松开讲。原来,上古的
1926年,由王云五、朱经农主编的《学生国学丛书》开始陆续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一套隶属在王云五做总主编的《万有文库》之下,为中学生和社会普及层面阅读古代典籍所做的文言文选本。今天,出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社会需要,我们决定对这套丛书进行适应现代的加工编辑,将它介绍给今天的读者。 《学生国学丛书》是一套开放的丛书,我们会根据教学和读者的需要,补充一些当时没有被入选的优秀古代典籍选本,使新编的丛书不断丰富,通过新编激活,更好地发挥它在语文教育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学生国学丛书新编》*辑 10种:《书经》《老子》《庄子》《列子》《楚辞》《吕氏春秋》《史记》《世说新语》《苏辛词》《周姜词》。 《学生国学丛书新编》第二辑 10种:《韩愈文》《柳宗元文》《二晏
《沙乡年鉴/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看似简单。一开始是对一个荒弃了的农场上一年四季不同景象的追述,利奥波德和其家人曾在这里亲手进行着恢复生态完整性的探索;接下来,进一步就资源保护主义方面的问题陈述了利奥波德在北美的其他地方的某些经历;*后则以几篇有关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伦理学思考的文章结束全书。他的具代表性的文章 土地伦理 ,通过把土地 土壤、水、植物和动物,包括人类 想象成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组成的共同体,而我们每个成员都只是其中的一个 普通成员和公民 ,将前面文章中提到的各种问题串到了一起。
《开拓者:著名历史学家访谈录》汇集了当代十余位中外著名历史学家的访谈。接受访问的学者们均为各自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与铺路人,对当代历史学科的奠基和推进卓有贡献。在访谈中,他们回顾自己的学术人生,评论和反思当前的历史学的研究现状,并为历史学的未来指明了方向。阅读这些篇章,仿佛与智者面对面交谈,带给读者一种“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愉悦与收获。
郭曾炘(1855 1929)字春榆,号匏庵,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光绪六年(1880)中进士,历官内阁学士,户部、礼部侍郎,典礼院掌院学士。曾奉命勘修《德宗实录》。民国后寓居都下。 郭氏晚年所作,起于丁卯年正月十一日(1927年2月12日),终于戊辰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929年1月4日),共七卷。序中自言: 日记大旨有四:一省愆尤,二辑闻见,三记交游,四则倾吐胸次之所欲言者。 郭氏一生历经咸、同、光、宣四朝,又由清季入民国,《日记》真实再现了郭曾炘晚年的真实心境,从中可以折射出当时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及文化心理,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作者蒋梦麟于抗战期间写过一部英文自传,名为《西潮》,后在台湾发行中文本,颇受欢迎。《新潮》,是蒋梦麟原计划继《西潮》之后续写后半生的自传, 讲的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经验 ,可惜未终篇即逝去。本书是将上述未终篇的自传,连同作者遗留的一些追念师友(孙中山、蔡元培、吴稚晖、傅斯年等)的文字,结集而成。 吴俊升曾任小学、中学、师范学校教师,北京大学、中央大学、政治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校长,教学和行政工作都从基层做起,循序而进,对于教育有比较完备的经验。在《教育生涯一周甲》中,作者回顾了一生中求学和从事教育工作的经历,同时有很多精当的经验总结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