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格式的历史又称为 历史的辉格解释 ,这一术语是由英国史学家巴特菲尔德首先创用的,它指的是19世纪初期,属于辉格党的一些历史学家从辉格党的利益出发,用历史作为工具来论证辉格党的政见,依照现在来解释过去和历史。 《历史的辉格解释》1931年出版。作者指出,该书所讨论的是在许多历史学家中的一种倾向:他们站在新教徒和辉格党人一边进行写作,赞扬使他们成功的革命,强调在过去的某些进步原则,并写出即使不是颂扬今日也是对今日之认可的历史。作者认为,这种直接参照今日的观点和标准来进行选择和编织历史的方法,对于历史的理解是一种障碍。因为这意味着把某种原则和模式强加在历史之上,必定使写出的历史完美地会聚于今日。历史学家将很容易认为他在过去之中看到了今天,而他所研究的实际上却是一个与今日相比内涵接近不同的世
海外华人群体的数量大约在2500万到3000万之间,他们到海外去冒险、确立了海外移民群体的基本价值观,但还从来没有一本书对2000年的华人历史进行概括性考察。 数个世纪政府都禁止民众抛开故土到海外谋生, 落叶归根 的华人起初是商人,后来是农民和劳工,再后来他们开辟了新的谋生手段。 寓居 的方式意味着只是暂时离家,依然在政府的管辖之内。 今天海外华人面对的挑战是在一个愈加认同多元文化的世界中,找到 自我 ,不再在 被同化 与 落叶归根 之间纠结。
《史学方法导论》是傅斯年先生关于史学理论的代表性论述,也是他任教北京大学时的讲稿。原书共七讲,今仅存第四讲《史料论略》。此讲也是作者的思想精华,详细阐述了史料的价值、如何辨别史料和整理史料的方法。 本次整理出版,还收录了夷夏东西说》《论所谓五等爵》等五篇文章,案例式地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傅斯年先生的史学思想和研究方法。
《女权主义简史(中文本)》谁是*早的女权主义者? 女权主义思潮到底真正改变了多少女性的生活?这种思潮在当今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何差异?在这本简史中,玛格丽特 沃特斯着眼女权主义的发展历程,追根溯源,探究妇女选举权,20世纪60年代的妇女解放运动以及女权主义思想在今天是否依然有其价值等重大问题。她从欧洲讲到美国,再讲到第三世界,通过分析全球妇女的现状,向我们展示了女权主义研究的*成果。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和《中国历史研究法》一样,系梁启超先生二十多年史学研究的总结,其中所讲许多治史经验,至今仍具有指引历史研究门径、启迪后学的价值。全书分总论与分论两部分。总论包括《史的目的》、《史家的四长》及《五种专史概论》。梁启超说:研究 历史的目的在将过去的真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 。他还阐明了史家应具备的 四长 ,即史德、史学、史识和史才。在分论中,作者详尽地论述了有关 人的专史 、 文物的专史 等专史的撰写方法。 本次出版,附录作者另外两篇讲专史的文章,即《历史统计学》、《中国考古学之过去及将来》,供读者参考。
本书试图仅仅立足于对美国学术体制若干核心环节的事实描述和分析,来呈现美国学术体制整体运作的原貌,希望以暗比的手法,让读者在两相比较之中,领会一个富有创新活力的国家其学术制度运作特点,以及在此制度架构下学术人的生存和工作状态
《尚书注疏校议》,凡六卷,是杜泽逊先生在整理编纂《尚书注疏汇校》的过程中撰写而成的一部学术札记。其中,前五卷为考证版本异同,共计230条;第六卷包含五篇考证性文章及跋文,分别为《论平水本 尚书注疏 》、《十行本 尚书注疏?君奭 书后》、《明永乐本 尚书注疏 跋》、《阮元刻 尚书注疏 校勘记 岳本 辨正》、《 尚书?说命 孔传校议》。该书在遍查《尚书注疏》存世重要版本的基础上,对其中的重要异文择要撰写札记,加以按断,其中既有对异文来龙去脉的梳理,也不乏对《尚书》义理的阐发,对读者深入研读《尚书注疏》将有所裨益。为了方便读者更为直观地了解相关版本情况,书中穿插了29张不同版本的书影。
作者长年以来研究古代兵器,又对考古出土的日常生活器物特别注意,是开创美术考古的重要学者。他的研究方向,不同于传统美术史的就器物本身谈造型美、就书画本身谈笔墨挥洒,而是结合历史文献及出土的环境与情况,把出土文物作为文化生活史的具体新材料,展示出古人日常生活的图像。本书共八章,主要探讨先秦至隋唐的日常生活图景和战争形态与武器两个方面。作者把出土文物作为文化生活史的新材料,结合历史文献,展示出古人日常生活的图像。书中讨论古代家具的使用,便将考古资料放回到历史上建筑空间的变化与礼制习俗的持续来探讨;讨论古代战争中使用战车与兵器的情况,也展现出古人在战场上的厮杀实景。全书论据充实,立论审慎,作者细致的分析让我们认识到,生活习俗的改变是由于不同历史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制约。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 故时风物 名人一瞬 旧事重温 私人相簿 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本辑《老照片》中记录了两位 郎舅学人 、著名化学家杨石先和历史学家杨崇鋐的人生历程,回忆了20世纪台湾对大陆的空飘作业,呈现了老台湾的汉族人民的生活以及清末作家刘鹗的老照片,并记叙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城市青年下乡当新社员的往事,等等。
《技击余闻》是林琴南的笔记体作品,书中所记大都是闽中拳师的轶闻琐事。林琴南自幼娴习拳击剑术,精于此道,所以写得颇有神采。此书面世后,引领了民国初年“技击”系列作品的写作风潮,有多人为其作补或续。钱基博所作《技击余闻补》,于1914年在《小说月报》连载,是其中较为知名的一种。有研究认为,“技击”作品的出现,实际上是对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的积极回应,其对侠的着力描写,反映了时代的心声。本次出版,把两种小书放在一起,既有可读性,又能窥见清末民初爱国、尚武风潮之一斑。
《大明帝王的三张面孔》主要讲述了明代的三位帝王朱元璋、朱棣和朱厚照的一生,围绕他们的人生经历、治国理念与性格特点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三张不同的面孔背后是三个性格与处事方式迥异的人,而他们对明王朝所产生的历史影响也随之不同。 从开朝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铁腕肃清,到夺了侄子帝位的明成祖朱棣,再到明朝盛时的明武宗朱厚照,三位个性、眼界、手腕迥异的帝王,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定义了属于自己的王朝。大明朝的这三位皇帝,在历史的迷雾与烟云中,面目早已朦胧模糊。作者以犀利、生动的笔锋,扭转时空,还原历史。三张面孔,三种人生,带领读者走进大明三位帝王的传奇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