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德国史权威杰弗 埃雷从个人治学经验出发,对四十年来西方史学研究发展历程进行全方位回顾的一部理论著作。作者提出,二战后西方史学界经历了由社会史到文化史的巨大转变,但所谓 新文化史 却专注于文本分析和理论建构,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了各种现实问题,难以帮助人们克服差异、真正展开交流与对话,所以,有必要对社会史研究加以重新检讨,发掘其之于当下社会变革的应用价值。为此,本书将史学研究置于西方历次政治危机的语境之中,通过考察现实政治与历史书写之间的互动关系,来揭示当代西方史学的认知谱系和发展方向。相较于 语言文化转向 和 文化转向 影响下的诸多流行理论,这一探讨在研究理念、视野和方法上均取得了较大突破,具有正本清源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本书是唐纳德 凯利的西方史学史三部曲的完结卷,讲述了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100年间西方史学的发展状况。面对书中他所评介的诸多新史学趋向的出现,以及相应出现的新旧史学的观念对立、新史学与更新史学的观念对立,凯利站在了温和的 新史学 立场上。他拥护新史学走出政治范畴和结构主义的教条,但对后现代主义的激进提法,如 碎片化 、 历史的终结 等,语带批评。作者曾一度热切地投入到 语言学转向 研究取径,也是女性史、观念史、新文化史的实践者,对笔下讲述的新史学发展过程有切身体会和独到见解。
成立于1928年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术研究机构,与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有密切关联。本书以1928 1948年间的历史语言研究所为研究对象,全面考察了史语所新典范的生成、运作机制、求新趋向、话语建构、治学特色、学术贡献、域外影响及研究局限等,较完整地呈现出史语所推进中国现代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历史图景。注重从 本土 与 域外 的双重视角,从中外史学交流的维度观照史语所与中国现代史学的关系,考察西方的学术观念何以与中国传统史学相互交织、熔铸,进而推进中国史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同时较为系统地使用相关档案资料,增加了研究成果的原创价值。
百年前,张之洞尝劝学日: 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 是时,国势颓危,列强环伺,传统频遭质疑,西学新知亟亟而入。一时间,中西学并立,文史哲分家,经济、政治、社会等新学科勃兴,令国人乱花迷眼。然而,淆乱之中,自有元气淋漓之象。中华现代学术之转型正是完成于这一混沌时期,于切磋琢磨、交锋碰撞中不断前行,涌现了一大批学术各家与经典之作。而学术与思想之新变,亦带动了社会各领域的全面转型,为中华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时至今日,中华现代学术已走过百余年,其问百家林立、论辩蜂起,沉浮消长瞬息万变,情势之复杂自不待言。温故而知新,述往事而思来者。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之编纂,其意正在于此,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收纳各学科学派名家名作,以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之新变,探求中华现代
在北京师范大学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历史学科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今天的北师大历史学系业已成为国内历史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不仅学术上出精品,而且注重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完善课程结构。 历史学系的教学改革前后历时20年,启动于20世纪80年代,深化于20世纪90年代。20世纪80年代的教学改革由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主持,重点放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因具开创性而获得1989年*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教学改革继续深化。为了加强基础课教学,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并-9历史学系进入“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的教学需求相配合,我系组织教师编写并出版了一套历史学专业基础课教材。这套教材涵盖了历史学科各门主干课程的内容,基本满足了本科阶段历史学专业
本书于1961年首次出版,作者奥尔本 G.韦杰瑞在书中展现了对历史本质与历史意义的探寻。全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在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成的历史观念,包括中国、印度、古希腊和古罗马民众对于历史的态度,以及各门宗教塑造的历史思想。第二部分聚焦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思想家,探讨他们对历史问题的理论建构和概念反思。 韦杰瑞摆脱了20世纪中叶历史哲学研究的惯常模式,不再仅围绕西方史学传统展开,而是将历史视为一种全球共有的存在模式。他拓宽了历史哲学的视野,并彰显出一种更具包容性的世界观。
家庭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理解中国社会,解决中国问题,离不开对“家”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许烺光基于云南西镇的深入田野调查,勾画了一个社区中的中国传统家制与伦理。本书以家族兴衰之现象透视中国历史之规律,挖掘中国社会体系中文化与人格的复杂关系,阐发父子一体与大家族理想的相互构成。其中,整体的社会文化和个体的社会行动均以“祖荫”为核心。祖荫下的观念与生活形塑了诸多人格类型,奠定了社会基本结构,贯彻于整个中国的过去与现在。
本书上卷叙述了从上古到十七世纪末叶世界各地,主要是欧洲的史学著作。诸如希腊、罗马早期史学、民族大迁徙时代、十字军时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代的历史著作等情况,本书中都有详细介绍和评论。
《当代西方史学入门》是一部精炼可读的当代西方史学入门读物,重点介绍了当代西方,特别是20世纪以来欧洲史学的变化,讨论了当代史学关心的七个重要问题,即:历史学中的时间、材料与考证、研究尺度与范畴、历史与书写、历史与记忆、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作者力图在探讨历史学基本问题的基础上,考察历史的观念、历史学家的实践和工作方式的演变,勾勒出一幅当代西方史学的素描图。《当代西方史学入门》将帮助读者了解西方史学的新进展,尤其是当代史学革新的重要发源地 法语学界的史学革新。
本书是历史学的基础性专业书籍,主要讨论有关历史学和历史学家的一般性命题,从多角度、多层次剖析了历史研究的目标、方法与新方向。本书从19世纪的 历史主义 运动切入,指出后现代主义等重要思潮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历史学由此产生了文化转向,也在当代发展出了性别史、后殖民史等分支,但历史学本质上仍在沿用始于19世纪的历史意识。同时,本书对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涉及的主题有对历史资料的认识与考证、历史著述的撰写方法、量化分析的优势与劣势等,为初入历史学的学生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
明代卫所不是简单的军事组织,更不是一座座大小军营,而是兼具军事、行政、财政、司法、民政和社会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军政管理单位,本书以“封疆之制”为题,对明清时期卫所制度的基本属性、运作方式、制度逆向和制度思想等方面,在结合具体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实证与阐释,体现出对中国传统制度史研究的守正和创新。
《两宋烽烟录:第四卷十三世纪宋蒙(元)和战实录精》 本书是《两宋烽烟录》系列的第四卷。自1234年宋蒙联军攻灭金朝,至1279年崖山之战宋室败亡,宋、蒙(元)之间的战事持续了近半个世纪。本书以宋蒙(元)之和战为主线,旁及蒙古崛起、西夏灭亡、蒙古西征、宋蒙联盟灭金、蒙古汗位争夺等支线,全景式展现了十三世纪两大政权的军事对抗与政治博弈,既是对传统宋元战争叙事的深化与拓展,也是中国军事史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
本书是20世纪供美国历史教师和学生使用的一部史学史教材,是以美国新史学研究的视角对西方史学史的全面回顾,最早出版于1937年,之后,作者根据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也立足于当时美国新史学的蓬勃发展,在1963年做了重新修订。 《历史著作史》称得上是一部真正的史学史,不仅叙述了历史著作的编撰情况,更对这些历史著作进行了优劣的评判,并以新史学研究的方法和视角叙述了历史学家对于研究历史的观点和方法的发展过程,追溯了西方史学发展的东方源头,预测了史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因此,出版于20世纪60年代的这本教材,放在今天来读,仍然可获得很多真知灼见,巴恩斯对史学研究的预测有些已经成为现实,有些仍然是对史学未来发展的警示。
《中国史学入门 顾颉刚讲史录》文如其名,是研究中国史学的重要入门作品。本书为1965 1966年间,顾颉刚老先生在北京香山疗养院为何启君先生讲解历史的笔记,顾老的学生兼助手王煦华先生做了详细校订。 因是讲课笔记的整理稿,本书的特点明显:其一,本书考订难度大、编校要求高。顾老讲课时手边参考书少,凭记忆而来的讲解多,难免有记不准之处,何老听记也难免有不准之时。因而,王老从历史专业角度的考校、修订是不可或缺的,此外,编辑对讲稿中的书名、人名、地名、史实等错漏之处的修订也十分必要。其二,本书深入浅出,是史学入门经典。顾老创建 古史辨 派,尤擅考据,自称 在工作岗位上向来只是用显微镜 ,这次讲史囿于资料只好用 望远镜 。这样,不仅是从大处着手、以概论的方式讲解,使得顾老平生所学串成一个体系,而且通俗易懂、
我要从世 看 ,再从 看世 。 围绕这 发端, 学家许倬云以九十高龄迎难而上,八易其稿,结撰出 华夏文明从成长到成型的 传记 。作者跳脱出 文化内 演变的叙述,以 大 的观看视角与思维方式,对华夏内外的 互动重新归纳排列,再现了 大地上人 、族 、文化互动融合的轨迹。 在五千余年的长程叙述中,作者借由对 地方性文化如何交缠为 ,以及 如何应对来自世 之冲击的细 分析,揭示了华夏文明能够延续 今,并将绵延 在的核 与奥秘,以赤子之 瞻见了 个有根底、有方向的 。
内容简介 1890年的美国,正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红利吃尽、产能过剩、老牌列强林立、国内利益集团垄断……然而,这也正是美国崛起关键十年的开始。但与以往任何国家都不同,美国走上了一种新型帝国之路:它不直接掠夺海外领土,而是以强大的生产和贸易能力控制世界。用一句话归纳,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有边界的,作为帝国则是无边界的;这种帝国发展的逻辑不是通常理解的国家逻辑,而是无孔不入的资本逻辑。 全书以1890—1900年的美国为论述对象,从这一案例中提取出“超大国家的崛起与扩张”背后的原因,力图揭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深层互动关系。
白寿彝主编的《中国史学史》原名《中国史学史教本》,它自出版以来,便被多数高等院校历史学专业用作教材。后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把此书收入 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 和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系列,予以重版,将原书中的 教本 二字略去,并对全书做了进一步的校对。这部由众多知名史学家参与编写,由白先生主编的《中国史学史》教材包含了众多人的心血和对中国史学史的贡献,是一部高水平、高质量的优秀中国史学史教材。
本书追溯了脚注的本质和起源,将以往零散的研究线索编织成一部历史,这是一段少为人知却又趣味纷呈的旅程,充满了未可预期的人文和思想意趣。脚注不是如一些历史学家所以为的那样一以贯之或者值得信赖;也并非是另一些历史学家所抵制的自负不凡、独裁专断的花招。脚注是由一个成分多样且又天才颖悟的人群创造出来的产物,在这个群体中既有哲学家也有史学家。脚注的发展变化历时甚久、波折重重,它的故事将一缕新的光芒照向了史学史尚未被述及的部分中很多幽暗的角落。
《中论颂:梵藏汉合校·导读·译注》由叶少勇著
结束十六国纷乱局面的拓跋鲜卑,是怎样从落后状态乘时崛起,担当了开启北朝,从而孕育隋唐的历史任务?本书作者对这个问题作了回答。但他不是在传统北魏史的框架内,而是以北魏建国之前的代北时期为焦点、包括北魏时期的框架内,去探求拓跋部所体现的历史意义。他以敏锐深邃的史学眼光,论证了拓跋在与代北乌桓共生的百余年中发育成长,并从此积累了经验和力量。拓跋珪用野蛮手段建立残酷悖伦的子贵母死制度,暴力离散母族、妻族部落组织,巩固了拓跋君权和北魏政权,把拓跋部落联盟带进文明社会,完成这一历史任务。拓跋珪的野蛮手段使拓跋部承受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也留下了后遗症,以致后人不知道把拓跋史诗中充满野性的历史素材如何裁剪成皇帝认可的体面的国史。北魏国史大狱之兴以及北魏史学不振,根源盖出于此。书中发表“猗卢之
中国如何成为中国?它的认同基础是血缘,国界,还是文化?刀剑划开疆界,衣食却互相流通;儒家、佛教、道教混合;民族融汇……这些原本散漫复杂的文化,如何逐渐汇流并形塑出一个叫“中国/华夏”的国家?今后,这一共同体还能吸引原来成员的后代,继续被认同为身心归属吗? 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从新石器时代谈起,一直到清朝结束前夜,讲述“华夏/中国”这个复杂共同体是如何不断演变的。全书没有铺陈细节,没有繁琐论证,以大历史视野,选择每个时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关键点,来勾勒出各个时代的面貌。在全球化时代,如能审察自己的族群认同原则,就不会轻易被偏狭的族群狂傲挟持,迷失方向。
各种形态的历史,都可能提供我们意想不到的资粮。古人每每希望在特定的事情上得到前史的启示,但除了期待历史帮助我们在特定事情上成功,同时也应强调,读史如何提升人们整体的心智能力——心量。
了解过去的中国社会,对我们今天的普通人来说,重要吗? 当然重要。 我们今天的文化、传统、习俗、审美等诸多方面,仍然深受过去长期形成的社会行为和文化传统影响。了解过去,我们才能更自在地活好当下。 而通常,我们了解的历史,多是王侯将相、知识精英、英雄豪杰,少了普通人的生活。本书则聚焦微历史,以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方法,从一个个普通人和家庭的故事,逐步延伸至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展现人口的变迁、衣食住行、农村和城市的形成、秘密社会、风俗习惯、文人与教育、宗教信仰、法律与社会、宗族与家庭等等,让大家看到更细节的中国。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 上卷“人、日常和文化”聚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文化。人们为什么会“以貌取人”,服饰是如何反映阶层和社会变迁的?厨房里的必需品与人们的环境和生活习惯有什么
本书是“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之一,也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本书是朱希祖先生在国立北京大学史学系的讲稿,编于民国八、九年间,作为一本史学通论,全书分为通论与补编两个部分,通论又包括中国史学之起源、派别以及附录三个部分,向我们全面介绍了中国史学的相关情况,也对史学做了一个详尽的分类与分析,分别对编年史、国别史、传记等多个中国史学的派别做了具体的论述,同时也提供给了我们具体的史学作品。 本书是以独立出版社的版本为底本,以辅仁大学和《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季刊》发表的《中国史学之起源》进行校勘,几乎可以将错误减少到*。《补编》所选的争鸣文章,既能反映朱希祖的学术造诣和学术特色,同时,也可以让今天的人们全面了解过去有关学术问题的争鸣,也可以为进一步深化历史论题的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