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师范大学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历史学科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今天的北师大历史学系业已成为国内历史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不仅学术上出精品,而且注重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完善课程结构。 历史学系的教学改革前后历时20年,启动于20世纪80年代,深化于20世纪90年代。20世纪80年代的教学改革由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主持,重点放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因具开创性而获得1989年*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教学改革继续深化。为了加强基础课教学,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并-9历史学系进入“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的教学需求相配合,我系组织教师编写并出版了一套历史学专业基础课教材。这套教材涵盖了历史学科各门主干课程的内容,基本满足了本科阶段历史学专业
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钱穆先生著作系列:中国史学发微(新校本)》系钱穆先生对历史精妙处进行阐述分析之作,对中国史学精神、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民族性、历史与人生等重要问题阐幽发微,屡发新见,乃史学爱好者以及专治史学者之作。
《史学方法导论(精)》为傅斯年的代表作,不仅详细分析了各种史料的分析、鉴别与应用方法,而且强调了 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 的观点。另附其残稿 民族与古代中国史 ,何兹全先生评价此稿 足以使傅斯年坐上20世纪中国史学大师的宝座,享有大师荣誉 。
本书为新史学第16辑,共收录文论14篇,分 比较视野 清与奥斯曼比较 比较视野下的清朝 奥斯曼帝国研究 史学理论 五个专栏,解读和论述在比较研究视野下清朝与奥斯曼帝国是研究的现状和主要成果,这些文章均出自国际史学界一流学者,研究成果代表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中国清史研究者而言,通过两个帝国的比较研究,开拓了视野,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主要介绍了武昌历史上的著名老建筑以及老建筑里发生的故事,分为辛亥遗址、红色遗址、公共建筑、学校建筑、宅邸民居、工业建筑和宗教建筑等七类,通过历史、形态与文化考察的方式,尝试性地对武昌近代城市历史中的政治、工商业、文化教育、金融经济、行业设计与市井生活进行梳理与总结。
这是一本评述20世纪中国史学名著的书。书名冠以“提要”,是学习前人作目录书的传统而又有所变通,以适应现代读者的需要。本书各篇体例是:起首说明有关著作的版本,其次约略介绍作者生平,而后以主要篇幅评述名著的内容和价值,末了简略地提及作者的其他著作。 说到名著,自应有其特殊的学术含义,即突出地反映某一史学思潮,彰显其学术价值与时代意义者。20世纪的史学思潮大体经历了“新史学”的发端与延续、新历史考证学(时人亦称“实证史学”)的出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确立及其发展、新时期史学的恢复和兴盛等过程。本书的意图是通过评述所收入的已故史学家的101种著作,大致反映这一发展脉络。 编辑这本书,对我来说,实为一个学习过程。一次次阅读书稿,都会激起我追随这些名著的作者重温这百年史学的热情,于是不由
《因明入门:藏文》由格西格顿加措著
本编从谭公的文集中撷取其精粹,鼎尝一脔。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中国这一概念在历史上的演化,各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及黄河、淮河、云梦泽几大水系的今昔变迁。上海地区的海陆沉降,以及有关此一大都会的得名、建镇、建县年代等历史文献的考订,亦是谭公一生治学的着力处之一。第二部分介绍《禹贡》《山海经》《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几部文献和郦道元、祝穆祝洙父子、王士性、金安清等历史地理学家的重要贡献,尤其是根据《禹贡》《山海经》两书所及方圆四至的远近,以及对四至内山川的记述详略有别,推断两部著作成书年代的先后以及作者可能的生活区域,令人信服。末附关于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存在的几处地理谬误。第三部分属谈往,追忆青年时代在上海暨南大学读书,入北平燕京大学研究院师从顾颉刚,协助恩师创立禹
朱维铮著的《重读近代史(精)》,作者广泛阅读中文及西文史料,兼涉政治、经济、文化等学科领域,既钻进历史的深处,身临其境地探寻、查考;又不落窠臼,跳出以往历史研究局限于国内的狭隘视野,以高屋建瓴般地姿势站在全球框架俯视近代中国。作者既广泛阅览各类书籍,不辞辛劳地挖掘散落于各处的文献资料,充分利用他人所忽视的稀见史料,但又不迷失于浩瀚的史料之中,而将辩证的思维穿插于史料的阐述之中,每一步推理和论证都建立在扎实的文献资料基础之上。
这部简明史学史著作,是瞿林东先生积数十年中国史学史教学与研究的经验体会所提炼出的,充满新思想、新理念。瞿先生以深邃的目光在透视这个浩瀚的史书世界时,紧紧抓住 理论 这根主线,从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这两个方面,梳理出史学发展、进步的轨迹。本书的十讲内容是从瞿林东教授的讲稿和论文中撷取而成,代表了瞿先生治史思想的精粹。
《君王论》是意大利政治家、作家尼科洛·马基雅维利的巅峰著作,书中主要阐述了君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在作者看来,要想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拥有强大的军队。此外,君王还需兼具狮子的勇猛和狐狸的狡猾。此书一经问世,立即引起人们的强烈反响。在人类思想目前,还没有哪部著作像《君王论》一样,一面受到无情的诋毁,一面又受到空前的赞誉。如今,《君王论》被列为最有影响力和最畅销的世界十大名著之一,与《智慧书》《孙子兵法》并称为人类思想目前的三大智慧奇书。本书语言通俗,译文经典,并配有大量精美插图及相关注解,希望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精髓,并从中受益。
《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第二版)采用“制度史观”,着重从“政治制度”与“政治势力”两方面叙述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历程。阐述了战国至秦中央集权的官僚帝国体制的创立,入汉之后的各项制度发展,魏晋以下的政治“变态”,北朝官僚行政的再度振兴等等;阐述了此期文吏、儒生、宗王、外戚、宦官、门阀、军人、寒人、部落贵族等各种势力的此起彼伏。对“制度”与“势力”的相互关系亦予提示,如文法吏与律令体制的关系,儒生与复古改制的关系,士族门阀造成的制度变态,鲜卑军功势力对官僚体制的振兴等。对“政治文化”也给予了充分关注,阐述了法家、儒家、黄老、玄学及北朝的“功绩制的政治文化”的政治影响。
书稿系《“两弹一星”元勋故事丛书》之一,是一部描写我国“两弹一星”元勋王大珩的青少年读物。作家马晓丽在大量且翔实可靠的资料基础上,通过生动的文笔描绘了我国光学之父、“863”计划倡导者王大珩早年在清华求学、留学归国后在解放区组建物理实验室开展物理研究、调任中国科学院专门从事光学研究并成长为我国光学事业奠基人的传奇经历,书稿共分9个章节,集知识性和文学性于一体,内容导向正确、教育性强,在新时代对于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