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辨运动是改变近代中国史学气候的一个晴天霹雳。本书把古史辨运动当作近代学术思想发展中一个历史现象来描述,主要探讨了运动何以会爆发、以什么样的风貌出现、带来什么影响等近代思想史问题。本书认为,导致该运动产生的最具关键性的因素是清季今文家的历史解释,而清末民初错综复杂的思想学术环境尤为重要,顾颉刚个人的 冲天一击 则是运动的触媒。此外,本书也考察了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个层面,思想家们原来的想法到底是什么,这些想法与他们生活于其间的思想传统有什么样的关系;第二个层面,思想家们真正做到了什么;第三个层面,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思想家们的实绩产生了什么影响,及后来的人怎样去理解其作为。 在描述历史现象时,本书对 心理事实 与 历史事实 加以分殊,认为不管合理或不合理的思想都可能在历史上造成
武士弄墨,尚可附庸风雅,学者扛枪,只能归咎于命运的残酷。1944年6月16日,年鉴学派的一代宗师马克 布洛赫因参加反法西斯运动在里昂市郊被枪杀,噩耗传出,西方历史学界为之震惊。 布洛赫并非著作等身的历史学家,而屈指可数的几部专著,如《法国农村史》《封建社会》等,都堪称别开生面的扛鼎之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国便沦入敌手,在这极其困苦的时刻,布洛赫开始了此书的写作。在此书的卷首,他痛苦地写道: 国难当头,谁不感时伤世,草此小书,聊以排遣胸中的忧愤。 这是一部愤世之作,同时也是他一生史学思想的总结,可惜,书未杀青,作者却赍志而殁了。战后,布洛赫的好友费弗尔将残存的遗稿整理成书,这部遗作方流传于世。该书译成汉语仅10万余言,其中颇多精义,为后代年鉴学派发扬光大的总体史思想、长时段理论等均可在
全球史学史专家王晴佳,以情感史作为方法,打开认识历史的新视角。 情感史已然成为当代史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它颠覆了许多传统的史学观念,从自然/社会、身/心的二元论,到男性中心与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叙述,也带来更多反思:究竟什么是历史事实?史料的价值如何检验?历史学家是否应该持有道德立场?历史叙述是否需要连贯一致? 本书为世界史学史专家、光启情感史主编王晴佳教授多年来介绍、探讨与实践情感史研究的论文集,系统介绍情感史的缘起与发展、理论与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以案例研究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本书收入作者近年来一些读史的心得札记,话题有点芜杂,大都是出于对世事的关切,试图从史中求得学理上的解释。由历史中求知,需先走进历史的时空,进入历史之门径,自然是史籍文献之阅读,从书本文字中考究旧日情事。然今人明古事,必以今情解之,而古之事理,亦必以喻今为趣旨。此中奥义,如陈寅恪先生所言: 古事今情,虽不同物,若于异中求同,同中见异,融会异同,混合古今,别造一同异俱冥,今古合流之幻觉,斯实文章之绝诣,而作者之能事也。
本书共三十讲,从先秦的初税亩,讲到晚清的度支部,每讲解答一个历史问题,用财政的线索重新梳理了一遍古代中国的成长历程,从钱的角度解释众多历史中的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恰当的财政制度会让官民两利,让 不断地发展;而糟糕的财政制度,会让官民两输, 崩溃。本书每讲围绕着三个线索展开: ,财政制度的三个要素,收入、支出、管理,在历史时空中是怎样不断变化的。第二,从财政制度的变迁角度看,中国古代是怎样不断成长发展的。第三,体现在财政领域中的强制权力,是如何从君主私权,一步步地实现公共化的。跟着钱走,打开一个 真实的视角。
《万物有意思(世界篇上下)》由北京日报万物编写组编著。 格物致知,万万没想到的趣味历史。 你知道吗?辣椒是玛雅人制作巧克力的原料之一,整形美容追根溯源是为了修复战争创伤,拿破仑是“香水狂魔”,冰淇淋是唐朝人的流行饮品,几百年前的人们就已玩过“非诚勿扰”,诺贝尔科学奖居然有那么多乌龙事件…… 看世界找找历史边际,一段文明诞生的传奇往事,每一点趣味都深藏着时空的传奇。
本书首先追溯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陆军的建军过程和军人培养制度,讨论“精英”式军事教育对以石原莞尔为代表的陆军“中坚层”军人战争观的影响,并以石原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军事战略考虑为线索,探究日本军国主义形成的思想根源。其次,在重新梳理日本侵华战争史实的基础上,着重考察石原莞尔等日本陆军“中坚层”对发动侵华战争的谋划及其相应行动,并从组织派系和战略思想两个层面分析其内部派系纷争、人事矛盾,以及在侵华策略上的歧见,以深化我们对日本侵华政策形成过程的理解,并进一步分析日本陆军“中坚层”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再次,本书试图从 视野考察近代日本陆军战争理论的形成、发展与 终结局。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不仅受到 政局的影响,还与 次世界大战后整个 形势和军事理论的发展息息相关。本书希望通过深入分析石原莞尔在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几代帝王在百年困顿中开拓出一条新路,他们共同完成了一场中国政治制度的巨变——由天下共主、分邦建国到中央集权、皇权至上的大一统 ,对后世两千年的政治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书以汉承秦制的国策变革为主体脉络,从周制崩溃后到秦制创立,再到汉承秦制, 演变为成熟的汉制,为读者展开秦汉制度变革的画卷。 从时代、人物、派系、文化四个维度入手,通过对秦皇到汉武之间的历代 帝王将相进行微观层面的人物性格、决策心理分析,结合宏观层面的趋势推演,以重要历史事件为节点和抓手,为读者深度剖析历史人物内心的决策逻辑,既展示历史人物赖以“英雄造时势”的 才能,又展示历史人物无法跳脱的“时势造英雄”之局限困顿,尽可能为读者展现大变革时代,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何以脱颖而出,又何以功过
十五年前,文学青年张宏杰将历史散文《无处收留:吴三桂》投入邮筒,信封上的地址是“上海市巨鹿路675号《收获》杂志社”。从此,这篇作品开始了漫长的“退稿—投给下一本杂志”的循环,五年之后,才获发表。这是张宏杰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此后的作品,大都保持着此文所确立的纵横捭阖、杂糅各种文体的“合金体写作”特色。 2000年1月,张宏杰出版了本书《千年悖论》。本书是《千年悖论》的大幅增补版。除了原有的“合金体”散文,如写曾国藩、慈禧、袁世凯、朱元璋等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文字之外,张宏杰还敞开心扉,回顾了自己的投稿生涯以及不同阶段的生命体悟,畅叙对自我、欲望、爱情、记忆等的看法,同时披露了数枚此前从未示人的童年和文学青年时期的照片。
从中西角度对比来看中西文化,会发现其中息息相关。本书选取华人学者孙隆基先生多年来文章多篇,既关注鲁迅,又关注美国大众文化里的“第三性”与东方人,论说有据,令人折服。
《跨越文化边界——学术随笔》由乐黛云著:回首往事,感到自己写得较好的,倒是这些灵光一现的学术随笔,它们不是高论,却也胜似高论,不求四平八稳,只求真诚地显出深心的一得之见。因此不揣浅陋,汇集于此。部分大体是从多种文化角度来谈文学欣赏;第二部分是谈在新世纪如何对待全球化问题;最重要的是我近年来刻意追求的关于“缔造和平的根本途径是塑造新的精神世界”的思考。
《2014年杂项拍卖年鉴》一书收录了2013年年度苏富比、佳士得、北京保利、中国嘉德、北京翰海、澳门中信、天津文物等80余家拍卖公司上拍成交的2800余件珍贵无比的艺术品,全书按照材质和器型,分为铜器、青铜器、铜镜、珐琅器、鼻烟壶、紫砂、佛教文物、金银器、料器、文房四宝、琴、玺印、竹木牙角器、犀角雕、漆器、古典家具、织绣品等20个种类,配以真实的照片,并注明了拍品拍卖的详细信息。所有拍品的LOT号、年代、名称、尺寸、估价、成交价、拍卖机构和拍卖时间等信息真实可靠,既为广大收藏爱好者提供了手的拍卖信息,又方便广大收藏爱好者在其他媒体检索查询。同时,本书还提供了2013年度杂项类中9个品类拍卖成交排行TOP10,为广大收藏爱好者在阅读时提供最直观的数据信息。 《2014年杂项拍卖年鉴》一书客观、系统、全面地向广大收藏爱
《传统文化大全集(收藏黄金版)》(作者鲜光政、杨昶)囊括了测字、八字、姓名学等传统文化精髓,同时就婚姻、家庭、子女、财运、官运等各片面进行了非常全面的分析,让每一个关心自己运势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从容面对木来。 《传统文化大全集(收藏黄金版)》将测字、八字学、姓名学等传统文化的历史由来一一道来。这些传统文化知识是我们先祖留下来的珍宝,值得我们追本溯源,继承其精华部分并将其发扬光大。 本书不但是一部传统文化的普及书,更是一本教人们在生活中趋吉避害、打造吉祥人生的工具书。 本书除了讲解测字、八字学、姓名学等传统文化的来由、运用方法等,还列举了大量有趣的例子,如曹雪芹是否擅长、林黛玉体弱多病的原因、大相国寺逸事等,让您在轻松愉悦中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入选《中国画名家小品集》的画家均为当代中国画家。入选的画家有:孙其峰、周韶华、刘文西、孔仲起、于志学、李宝林、贾平西、邵昌弟、贾浩义、张桂铭、杨延文、郭怡宗、喜、彭先诚、杜滋龄、李魁正、林墉、郜宗远、姜宝林、戴卫、杨明义、赵振川、崔如琢、刘大为、程大利、何水法、陈永锵、方楚雄、施大畏、王玉山、赵奇、胡宝利、马海方、何家英、杨晓阳、杜军、卢禹舜、毕建勋、莫晓松、董希源。 出版《中国画名家小品集》的宗旨是让广大读者能有机会看到艺术家们很少有机会展示和出版的小品创作。很多艺术家的大幅创作是从小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简练、单纯的艺术语言中,凝聚了作者的智慧和技巧,艺术家之所以能在轻松和短促的时间完成小品,全靠长期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积累。这些国画家创作的小品风格各异,从另一侧面反应
陶英惠曾任中研院第五任院长钱思亮、第六任院长吴大猷的秘书主任。多年来,对中研院的院史尤其是历任院长的档案及史料有深入细致的搜集研究,《中研院六院长》以客观的史家态度,真实记录了从蔡元培到吴大猷等六位中研院院长的历史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