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六国后,嬴政面临着怎样的千古难题?旧制度为什么无法搞定新的欲望问题?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没杀刘邦?刘邦军事崛起的真正秘密是什么?为什么千百年来只有韩信的“背水一战”成功了?……楚汉争霸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中 璀璨的一颗珍珠。自公元前209年陈胜起义,到公元前202年刘邦一统天下,神州大地上群雄并起,色彩纷呈,高潮迭起。无数英雄豪杰蜂拥而至,奋战过百年之余烈,在秦末的这把大火点燃下,燃烧得热热烈烈、通通透透。自此,刘邦开创的大汉王朝,延续四百多年。这八年时间,可谓中国古代史中 为精彩的八年。
《艺术、神话与祭祀》是张光直先生诸多学术著作中的一本,也是作者自己 为喜爱的一本。该书以他1981至1982年在哈佛大学为非专业本科生所开设的一门课程的讲稿为基础,选编而成。该书写作目的:“其一,中国古代文明的性质和构成具有很强的政治倾向,本书将以此开辟出一个新的基础研究视角;其二,如果能突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古代文明的研究,至少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必将受益匪浅。” 张光直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通过对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沟通天地的祭祀过程及手段、古代中国青铜器及其装饰艺术(主要是动物主题装饰艺术)的意义、古代文字的产生及表现形式等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回答了文明或王朝是如何在古代中国兴起的问题。
本书主要采取比较的方法,对《东都事略》和《宋史》的编纂体例、记载的内容、编纂者的思想进行比较,对其内容辨别异同,进行简要的考订,以期对宋史的研究尽一点绵薄之力。因为《东都事略》成书于南宋,只有纪传,而《宋史》成书于元末,包纳两宋,纪表志传俱全,所以对二书的比较只能大致以《东都事略》所记载到的内容作为基本范围。考虑到《东都事略》的附录涉及辽、金历史,故也将相应部分与《辽史》、《金史》作一简单比较。因为《宋史》以中华书局标点和《东都事略》的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较为通行,故以标本《宋史》和文海本《东都事略》参校,同时参考了文渊阁本《东都事略》。
《历史学家茶座》第四辑在保持轻松、休闲、高雅独特定位的基础上,丰富其知识和信息含量,进一步追求有趣、有识、有用。这辑茶座中刊登的苏双碧《*对吴晗 评价的再思考》、王晴佳《五四运动的朝鲜触媒》、葛剑雄《当年“样板”》、董楚平《多情自古伤别离——20世纪80年代史学界思想解放之一页》、尹韵公《 从记者到作家、友好人士:斯诺的角色变迁与中美关系》、李乔《刺青:刻进肌肤的“水浒气”》等文章都是反映本书刊风格的上佳之作。
人的思想和经历会写在脸上,而人类的过往与得失会写在历史上。人世间之事,一言难尽。中国曾发生过哪些事,形成了我们今日之国貌;又曾出现过哪些人,铸就了我们今日之性格?祸福无门,唯人自招。愚智无因,唯人自得。任何事情的开始,都始于头脑的念头。以史为师,才得做人之楷模;以史为鉴,乃知行事之圭臬!历史总在重演,历史并不如烟!
经济学家、法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茶座”中,历史学家的“茶座”是令人向往的。这倒不是因为历史学家的茶道功夫特别好,或者历史学家品茶的本领特别强,而是因为历史的茶味格外醇厚清香,也*慢慢品味的。《茶座》作为通俗历史学读物,有的是轻松、休闲和高雅,有的是贴近生活和读者,有的是生动活泼;而它作为杂志书,它既继承了图书的专业性强、有深度的优点,也具有杂志的文章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的优点。本书是“茶座”之第十辑,全书共分本辑特稿、学坛述往、史论沙龙、人物春秋、掌故钩沉、九州风土、一家之言、旧案重审等八个部分。
历史是过去时,但谁也不能否认历史与现实及未来的因果关系。大多数人关注历史——无论事件、人物、经验、教训,其着眼点还是为着现实和未来。也有的学者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了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一来,客观似乎成为可能,随之而来的却是历史学界面对现实中的许多重大社会问题时的缺位与失语。 其实,历史与现实哪里能隔开呢?研究历史,不着眼于现实,历史学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研究历史,书写历史,是不应该切断历史与现实的关联的。真正关注现实,才有可能以更深广的目光切入历史,成为一个有担当的历史学家。行文至此,我很想说一下张纯如。很难说她就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学家,她却用自己的热忱做到了许多历史学家终其一生也无法企及的事。因为她用自己的心血甚至生命来凝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无
一生读书计划一组织国内著名作家和学者,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知识层次、不同专业背景、不同阅读需求的读者,从不同角度量身定做针对陸极强的私家书架,每排书架为你推荐那些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历史学家茶座》是面向知识大众的通俗历史学读物。第三辑文章更加精彩。本期“话题”栏目刘平、陈平原等学者展开了“历史与文学”的对话,展现了历史眼中的文学,文学视角中的历史。两门不同学科之间一交流一碰撞便产生了很多想法。“名家”、“口述”、“学界”、“札记”等栏目也有许多精彩的文章呈现给读者。
读史如同品茶,这话得看你怎么理解。 我读史有两种读法,一种是正襟危坐似的读,一般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就某个特定课题作研究。这种读书,是纯粹的工作,是史家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找到新的东西或者出新的见解。但时间长了,就会心力交瘁,思维困顿;这时候就会换个口味,缓缓身段,由着喜好天马行空地泛读,这是第二种读法。 这第二种读法,恰似茶座品茗、大摆龙门阵,座中高朋,未必同侪熟人,却是跨越时空的书中神交。天南海北,海阔天空,没有功利,只有兴致勃勃。不必“为伊消得人憔悴”,却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外惊喜。
《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一书,系魁奈在对中国不甚了解的情况下撰写的关于中国的一本书,共分为八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基本法、实在法、租税、行政管理以及统治上的缺点等,此外还将中国的法律同自然原则作了比较。该书的第八章标题即为“中国的法律同作为繁荣政府的基础的自然法则相比较”,是 系统提出了重农学派的政治和经济理论。魁奈认为“中国的学说值得所有 采用为楷模”,他像儒家一样主张“以农为本”。在他的影响下,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成功劝说国王模仿中国皇帝实行“耕田大典”。1769年,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出版了《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该书让他赢得了“欧洲孔子”的称号。魁奈 有名也是 有争议性的一句话是,“一部《论语》即可以打倒希腊七贤”。
历史学家顾诚先生治学谨严,一贯坚持“竭泽而渔”和“无信不征”的考实风格。在钩沉史料、严密考证的基础之上,他撰写了一些短小有趣的文史札记,如《沈万三及其家族事迹考》《谈我国史籍中有关熊猫的记载》《谈清官》《谈万寿无疆》《从李自成的诗谈起》《明代的宗室》等,既史料充分又颇有趣味。本书收入先生撰写的文史札记、随笔等共计39篇,大多篇幅短小、内容有趣、见解深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两国海外移民会直接关系到两国国力的消长,直接影响到两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竟争力,直接影响到两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崛起。本著主要探讨海外华人与海外印度人的国际影响和竞争力,然后再论证这种影响力和竞争力分别对中印两国的发展和各自的国际关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借此对两国的对待海外移民的政策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中国的相关政策战略调整的可能性与迎接来自印度海外移民的挑战(间接的)策略。
《历史学家茶座(总第27辑2012第1辑)》(作者王兆成)收录了《南开大学往事(三)》、《冉昭德日记(一)》、《学坛述往》、《李埏先生在“文革”中(二)》、《傅斯年与《东北史纲》》、《重读民国史》、《1944年重庆《对时局的进言》事件》、《梦想光明的两位民国“圣人”——胡适与高梦旦》等文章。
“茶座”这个名称不是专为《历史学家茶座》取的,在它之前,已经有了经济学家、法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茶座”。但历史学家的“茶座”开张以后,作者却觉得,在经济学家、法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茶座”中,历史学家的的“茶座”是令人向往的。这倒不是因为历史学家的茶道功夫特别好,或者历史学家品茶的本领特别强,而是因为历史的茶味格外醇厚清香,也*慢慢品味的。 苏双碧:我所知道的周谷城先生;冯尔康:海外华人丧礼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反哺;刘志琴:商家主导时尚之反思……今天再看几十年前的旧事,即使曾经新身经历,有时似曾相识,有时却恍若隔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远离庐山之后,真面目反而越来越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