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人类社会经历的革命和危机有什么共同规律?每一次政权解体和崩溃是否有迹可循?美国为何会在21世纪20年代突然经历动乱的高峰期,而下一次的政治危机又将在何时降临? 为了揭开历史周期的面纱,历史动力学开创者彼得 图尔钦基于汇编的史料记录,采用数据科学的方法和建模手段,追踪复杂的社会系统中不同 运动部分 之间错综复杂、相互作用的网络,试图找到和平与冲突周期性交替的根源所在。 在书中,图尔钦首先回顾过往,引入民众贫困化和精英生产过剩这两大因素,以解释社会动荡局面的形成基础;为避免叙事落入抽象,第二部分结合美的现实经验勾画个例,呈现冲突各方的处境和诉求,包括面临绝望之死的底层、不满的反精英分子以及建制派精英;最后则着眼危机爆发的后果和未来的出路,在比较众多国家(如乌克兰、英国等)的应对
陈先行先生积几十年古籍善本研究的丰富经验、深厚功力和研究心得,精选最能代表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门类的珍稀古籍善本一百余种,以个案解析的方式,丝丝入扣地讲述古籍的真伪该如何鉴别,价值该如何判定,艺术美感该如何欣赏。不仅可使读者获取丰富的古籍善本收藏、鉴赏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解答了收藏爱好者们在日常的鉴定与赏析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 本书初版于2003年,一经出版即广受好评,此后多次重版。2020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修订版,修订内容包括:(1)补充了作者近十余年来对于版本学的新认识、新见解,并对书中所收古籍进行了调整,增加了有助于鉴定版本的品种,使本书更具参考价值与实用性;(2)修改了初版时的讹误;(3)鉴于辨识字体在鉴定版本时的重要作用,特地增加了相应的内容;(4)针对当前一些典型的版本鉴定错
是什么让我们感到快乐?又是什么让我们感到悲伤? 我们怎样才能感受到热情呢? 是什么让我们充满了欲望、愤怒、恐惧或温情呢? 传统的行为科学与认知神经科学还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心智考古学:人类情绪的神经演化起源》主张理解大脑的演化是解开大脑工作机制之奥秘的关键点,所以作者对从啮齿动物到哺乳动物的行为和机能解剖做了详尽的比较研究,并提出了极具洞察力的理论,从而解释了动机、情绪和自动反应的皮层下操作平台与演化生成的新生事物——皮质之间的关系。书中对探索、恐惧、愤怒、欲望、关怀、惊慌和嬉戏等基本情绪如何引导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哺乳动物的情感生活提供了一种易于理解的解释。
没有比这 近乎 的对称了: 初,来自印度的殖民地官员前往中国,研究中国茶叶的制作方法;在近乎一个世纪后,中国的改革者造访了印度茶区,并做了同样的事。 帝国的命数变化如何影响茶产业?反过来,茶叶如何在 宏大的政治经济学议程、 的发展和对国外资本的抵制中发挥作用?中国与印度的观察者是如何逐步理解过去数十年来高强度 整合进程中的冲突与巨变?本书聚焦19世纪末、20世纪初 市场下中印茶产业的激烈竞争,从 史、经济史、比较史的角度书写,探寻跨大西洋史观外关于劳动生产政治、经济史观、资本主义与 现代性的可能性。 作者以中国地方文献、清廷政客的奏章、清末文人的思想著作、殖民印度官方往来的信函、茶企业备忘录、印度文学等各类文献材料为基础,聚焦当时 消费者热捧与投资者青睐的 性商品——茶叶,刻画了一段中国手工
中国古典文学中,唐诗是 为璀璨的瑰宝。其所蕴含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俗等信息是了解大唐帝国的重要线索,也是了解中国人文化传承、精神家园的重要线索。 本书侧重审视唐代社会的民俗礼仪和世风流变等。这个在公元七世纪到九世纪的世界版图上立于轴心位置的大帝国,曾是多元文明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大容器,三百年时间,在这个庞大的帝国之躯上,衍生传承了多少延续至今的民风民俗?生活在这个诺大帝国的子民,又以怎样的方式诠释了他们的存在?本书文史结合,从唐诗中寻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描绘了大唐帝国的风物华章。
在大量扎实的考古实践工作基础上,苏秉琦先生提出区系类型学说,认为中原地区只是独立发生发展但又互相影响的六大区系之一,从而对历史考古学界根深蒂固的古中原中心、汉族中心、王朝中心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并将新石器时期的中国文明状态传神地描述为 满天星斗 。 《满天星斗:苏秉琦论远古中国》由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和原《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王星围绕苏秉琦先生提出的 满天星斗 的解释模型,结合各自在哲学和人文面的学术知识专长,从苏秉琦先生众多研究成果中挑选出切合主题的精彩论著,为读者领略苏先生考古成就精华提供便利。通过编者的精心编排,在书中,苏秉琦先生的文章先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同时提纲挈领地梳理几大区系文化的渊源、特点和发展道理,介绍划分和界定文化区系的考
德国的卡夫卡研究学者莱纳·施塔赫往返美国、欧洲两地,花费十多年时间,处理四千多页报刊、信件和文学章节(很多之前都未曾出版过),再现了卡夫卡从一九一〇年至一九一五年生活、写作和工作的全景,这也是他人生中的核心阶段。他在那些关键岁月里写下一系列重要作品——《判决》《变形记》《失踪者》《诉讼》等,由此铺平那条他将一直走到底的艺术之路。
中俄关系,逶迤曲折,以史为镜,鉴往知来。《中俄关系历史档案文件集·清代编》共19卷,由 学部委员李静杰主编。本书收集和编纂了清代 1653 年至1911年中俄关系历史档案文件,反映了两个相邻大国长达 259 年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交往历史。本书以我国海峡 档案为主体,兼及外国档案,文件质量高,来源全面;不是档案文件的堆积,而是对大量文件的筛选、点校、注释、翻译和论述,为中俄关系史、清史、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资料和视角,堪称一部清代中俄关系的“百科全书”。
《闽国》 本书是薛爱华ZUI早出版的一部汉学专著。闽国(据有今福建省之地)是 五代十国 中的十国之一。从古至今专题研究这个时期的著作并不多,本书可以说是现代学者*部全面研究闽国史的专著,至今在学术界仍有影响。 本书以10世纪时中国东南沿海的闽国为研究主题,全书采用大历史的视角,从自然环境切入,介绍了闽国的政府和政治结构、编年史、经济、艺术、信仰等诸多方面,不是单纯的闽国政治史,而是社会史、文化史、经济史的结合。在五代十国中,闽国既不强大也不显眼,但在闽地的开发和文化发展史上,闽国的历史无疑是其中ZUI闪耀的篇章,也是我们了解五代十国史的一扇窗口。 《珠崖》 本书是汉学名家薛爱华的早期学术作品,《闽国》的姊妹篇,从历史、自然、原住民、交通、流人等方面探寻海南岛的历史,是研究海南岛早期历史的的权
《大话中国艺术史》内容简介:本书从原始社会的陶器说起,内容涵盖了陶器、玉器、青铜器、草书、行书、山水画、工笔画等多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时间跨越了秦、汉、唐、宋、元、明、清、近代等多个时期。意公子用她 的视角,以时间为写作脉络,通过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珍品串联起了这波澜壮阔、脉络纵横的艺术历程,配上简洁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丰富精美的图片,带领读者重现认识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体会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涵,感受中国这片土地 的艺术色彩。《大话西方艺术史》内容简介:本书用浅白风趣的语言和逻辑清晰的脉络,梳理了30000多年西方艺术史的精髓,帮助你迅速构建完整的艺术史认知框架,提升你在生活中的独立审美意识。从艺术的起源、西方文明的源头开始,经过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再到浪漫派、印象派乃至20世
本书立足于城际交通出行应用的开发实践,涵盖移动应用开发的全过程,紧密结合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应用软件系统开发”赛项规程以及移动应用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要求,全方位地阐述移动应用开发的工作流程与实践方法,旨在为项目实践者提供实用的指导。 本书涵盖6个任务,分别为商务沟通和项目立项、原型设计、前端架构设计与实现、后端开发、项目测试、交付验收。本书提供了辅助读者学习的项目程序源代码以及辅助教师教学的电子教案。 本书可作为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移动应用开发及物联网应用技术等专业的,亦可作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应用软件系统开发”赛项的参考资料,以及备考移动应用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学习指南,还可供移动应用开发领域的技术人员参考。
《艺术史的另一半》从女艺术家的视角出发进行艺术史科普,不仅介绍艺术 的重要事件与流派,还通过23位女艺术家的故事,带你一览从洞穴绘画到现代主义雕塑的艺术史。这本书也尝试回答艺术 一个 的蠢问题:“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如果没有,原因是什么?如果有,是什么样的社会与个人生活的限制,使得她们在艺术史叙事中被遮蔽?
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主题。在 疫情已趋好转, 疫情发展之时,我们约请了近年来活跃在医学史、疾病社会史与公共卫生防疫等领域的 学者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角度,以“瘟疫与人”为主题,为一般、非专业读者了解、理解中外历史中的疫灾提供思考途径,为读者理解当下提供多向度的历史与思想背景。内容涉及疾病史(历 的瘟疫)、医疗史(救治、医学、药物的)、中医与西医、瘟疫与政治、文化、社会、公共卫生、慈善赈济等诸多领域,以及人类在面临疫灾、应对疫灾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的历史经验和财富。
天津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天津不仅拥有长城、大运河、明清海防遗存3个跨区域、大尺度文化遗产,近现代重要历史文化史迹、名人故居和代表性建筑数量数量众多,风格迥异,体现了天津鲜明的城市文化特色。黄永刚主编的《天津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概览(**批至第7批)(精)》首次全面、系统介绍天津市多处国保级的重要不可移动文物,图文并茂,是了解天津、认识天津、研究天津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本书系中国国家大剧院自2007年成立以来多年精华珍藏的首次呈现,首次揭开作为中国*表演艺术中心及世界*流的严肃艺术文化中心的国家大剧院的神秘面纱,令读者能够一窥其华彩。 全书分为珍贵的缘分、喷薄的热情、原创的魅力、流淌的旋律、美好的未来五个篇章,将目光聚焦在八十多位外国著名艺术家身上,将来自远方的大师们演出背后的故事,在国家大剧院娓娓道来。
《为博物馆而设计(2016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论文集)》一书为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李跃进主编,收录了艺委会成员论文共55篇。分为三部分,**部分为五位特邀撰稿人的专文。第二部分为理论探索,收录19篇各博物馆展陈设计人员对博物馆设计的理论性文章。第三部分为案例分析,收录31篇各种展览的案例分析。解析近几年博物馆设计中的经典案例。
当代中国诗歌70年的历史进程,如果以价值建构和史实面貌特征为标准,应划分为“社会主义时期”(1949—1976)、“社会主义调整期”(1977—1991)和“后社会主义时期”(1992——2019)三个阶段。它们有前后传承的历史关联,也表现出文学自身的独特性。传统的诗歌批评史通常采用“以史带论”的史学观和分析模式,这种模式当然有历史感和说服力,但也容易抑制小说批评史的独特性,尤其容易忽视批评的主体性和极其生动丰富的细节。 本书把当代诗歌批评史从“大历史”中凸现出来,把理论思考和叙述的全部分量压在它上面。通过对各个时期的不同的诗歌实践的分别叙述和分析,深入探讨了中国当代70年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本书是剑桥中国史丛书第九卷,叙述自1616―1800年的清代历史,包括清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该著作分10章,涵盖了约200年的历史,从16世纪末女真的形成一直到1799年乾隆帝的驾崩。该卷显示了作者对材料的全部把握以及对 材料的娴熟掌握的功底,立体地解读了帝国社会全盛时期的面貌,展现给读者的是政治史和社会史的平衡性混。 章讲了1644年以前的清朝开国的历程;第二章顺治朝;第三章康熙朝;第四章雍正朝;第五章乾隆朝。时间界限是1644到1800。前面五章纵向讲了清朝重大的事件,包括对各个皇帝的评价,他们在中国历 的地位。后面五章从横的方面,比如艾尔曼先生讲清代前中期士人的社会角色,另外各章讲女性、性别、家庭、婚姻,有的讲清代社会的稳定与变迁, 后一章讲清代的经济发展。这部书纵横两个方面用将近百万字
本书是对中古世家大族京兆韦氏历史变迁的系统考察,其中所言及的变迁主要是指家族重心的转移、家族特质的转变及家族地位的沉浮,其主旨不仅 于对变迁史实的厘清和陈述,还尽量结合中古政治社会的变化阐释其变迁的原因。因此,在内容上将不免世系婚宦、家学门风、观念信仰、经济基础等家族微观研究的传统,但也有基于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等背景宏观思考的新意。作者用功甚勤,研究中不仅使用了大量新出土的墓志资料,并结合正史以及其他传世文献不断地对其研究课题进行充实补充修订,与读者的见面可以作为中古时期京兆韦氏家族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
本书围绕对十九世纪到当代的德国历史观和德国民族史学思想传统的讨论,追溯了德国自由主义的悲剧性历史,考察了使德国民族主义的反民主特征得以合法化的历史观。当现代历史研究十九世纪首先在德国大学中被职业化的时候,对历史的浓厚兴趣与正在上升的民族主义联系在一起,因此,德国的历史研究绝非如德国历史学家们声称的那样科学和客观,而是受到了对德国民族性认同的深刻影响,这种“历史主义”虽不能说直接导向了主义,但在很重要的方面为1933年德国抛弃民主制度和确立主义的恐怖统治扫清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