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条分缕析、删繁就简,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阶层等状况,通过对这段看似纷乱的历史的透析,明晰地反映出春秋时代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书选取了中国古代从秦代至清代这两千多年里的16个历史横断面进行论述,讲述了商鞅之道与韩非之术如何构造出秦帝国,此后的历代王朝依着这条路径在一直不停地走下去。无论历史怎样向前,王朝的统治者们对“理想国”和“理想民”的追求却一如既往。可以说,用商鞅、韩非之道治国,而讳言自己是商鞅、韩非的信徒,是古代中国两千年秦制时代的常态。本书作者深入每一个截点,解读信史文献,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掲开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治世的面纱,也颠覆了世人许多想当然的认知。这些历史横断面关联起来,再现了秦制两千年来从萌芽到成熟,再到进化的全过程,为读者提供了另一种审视王朝兴衰的视角。
......
本书为当时的欧洲人打开了认识中国的窗口,使他们从通过充满神秘色彩的传闻“想象”中国,转变为通过现实认识中国,回答了欧洲人迫切需要了解的问题,同时为欧洲国家制定对华策略提供了依据。 《中华大帝国史》,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一经问世,立刻在欧洲引起轰动,堪称盛况空前。
本书是丁山先生的遗著。在本书中,作者根据甲骨文、金文的记载,以古代典籍为依据,参以诸家解说,论证了商周两代史料中的部分问题。在资料的搜集、考订方面,具有的参考价值。本书作者丁山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其间学术文化飞速发展,以今天的学术眼光看,书中一些观点还有进一步商榷的必要。尽管如此,本书所体现的科学的学术思想与严谨的治学态度,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本书收入19篇论文,大多已刊布于世,其中3篇是次发表。论文所述多属先秦史上的问题,个别延及秦、汉;先秦史中又以周史为主。新论内容非常广泛,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无不涉及。大致可分两组:一,以制度为主;二,以思想文化为主。书中所论多属重大问题或学术界有叟议的问题。
本书为“华夏文明史话”这套丛书的本,丛书按时间顺序划分,本书的时间段是史前,即自人类诞生至青铜器时代之前。全书从考古和神话传说两个角度,结合北京人、山顶洞人等猿人考古学证据,中国境内各类史前遗址,以及三皇五帝、女娲伏羲的传说,综合介绍了中国的史前文化。文字通俗易懂,知识由浅入深,讲解生动自然,资料详实准确,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门级文化读物。
我们讲历史,无非还是讲人,所以讲上古史,也是从人开始讲。人是从何而来的?古时代的人根本无法解释,于是便出现了创世神造人、造世界的说法。西方有上帝,而地处东方的我们,也有盘古、女娲。产生这种创世神神化的时代,即便还没有发明文字,也必然有了语言,以及简单的社会组织。但是人而为人,大约是从猴子变来的。猴子是不会编出一个神化,并将其口口相传于后世的。所以,当人刚开始为人的时候,是没有那些神化的。既然没有神话作为参考,自然也就修不可能会有史料。但是我们依然要讲上古史,而且还要讲清楚,这就要用到考古学了。。
收入本书的43篇论文,是我学习和研究先秦秦汉史的习作,除个别文章外,都在刊物上发表过。其中最早的一篇发表于1978年,最晚的一篇发表于2001年,前后跨越二十四个年头。为了保持文章的原貌,这次收入论文集时,只对其中的错别字作了改正,其他一律不动。由于近二十多年来史学的语境不断变化,理论方法出现多无化的趋向,加上个人对不少问题的认识也逐步深化,就使我的文章中出现某些观点前后变化、甚至互相抵牾的现象。
采邑制度是两周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对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是近年来学界重点关注的问题。本书对两周时期采邑制度演变情况的讨论,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分为西周时期、春秋时期、战国时期三个部分。力图通过对每个历史阶段采邑制度典型特征的考证,探究采邑制度在两周时期演变的原因、过程以及意义。
越国是于越族以会稽(今浙江绍兴)为中心建立的国家。越国的历史充满了神秘和传奇的色彩,地处中国东南一隅的越国,曾一度战败,濒临灭亡,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覆灭强吴,一跃而成为春秋战国之际的霸主。越国不仅因为越王句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历史而名盛于世,而且还以其灿烂的文化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的贡献。对于越国历史的研究,长期以来都是根据《左传》、《国语》、《史记》及先秦、秦汉诸子等记载来阐述。但是,由于这些文献大多是由远离越地的汉人按当时流行的传说写成的文字,后世的研究者所看到的仅仅是一个并不清楚的轮廓。即使是越地人写的《越绝书》、《吴越春秋》在内容上虽然超过其他著作,然而主要记述的也是越王句践时事,难窥越国历史的全貌。 本书充分运用新发现的考古资料及学者的研究成
本书介绍了晚出《古文尚书》真伪问题的由来。《尚书古文疏证》成书及其对立于学官的经典诠释的商榷意见。展示了《尚书古文疏证》考辨《晚书》二十五篇的具体进程以及后来学者对于《疏证》的衡定与辨正。叙述了阎若璩、毛奇龄的生平和著作及其对清代学术发展的影响。并介绍了《古文尚书冤词》的著成及其内容、失误与意义。通过上述围绕阎若璩、毛奇龄辩论《晚书》公案的史实的清理,附带提出清代学术从清初的形态转到中叶的新形态的一个解释。
本书以足够的篇幅来展现古代中国政治家的外交才能和外交智慧,专列“管仲的邦交思想”和“子产的邦交思想”节目,其内容富有启迪意义。前者作为齐相,为齐桓公出谋划策,实行内政改革,收到富国强兵的效果,另一方面他又向齐桓公提出了“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德礼不易,无人不怀”的思想,从而赢得众诸侯的信服,称霸于东方。而后者作为小国的执政,他能利用矛盾,周旋于晋楚之间,采取平衡外交,免受大国的欺凌而得以生存,同时为维护大国的利益,对大国的霸道行为进行有理、有力、有节的斗争,在春秋霸主政治的氛围下,通过有效的邦交策略,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争得了相对和平的生存环境。古人的外交思想和智慧,对今人如何应对错综复杂的现代国际环境或许仍有某些启迪作用。
这是欧洲人写的部关于中国的详细著述,作者西班牙人,于1581年(万历九年)欲转道墨西哥往中国,未果,因搜集当时传教士及商人有关中国资料,撰成《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中华大帝国史》,1583年首刊于罗马。书中内容分两大部分,部分是导论,记述中国历史及中国状况,第二部分包括三个传教士的中国行纪及环球行纪。原书在16世纪末就已译成欧洲十余国文字,对后来会士来欧洲掀起的中国热,都起了积极促进的作用。
和春秋战国,乃至秦汉以降的社会发展相比,从所跨越时间和演进速度这两个方面看,夏商西周的社会历史演进过程相当漫长,演进的速度则较为平缓。然而,和我国的原始时代相比,夏商西周的社会历史演进却又是较短的,演进的速度却又很快。在我国自远古以来的历史进程中,夏商西周正是连结两个巨大时代,的不大不小的一环。如果说秦汉以降的我国杰出而辉煌的古代文化是铜铸铁造的历史丰碑,那么,激烈动荡的春秋战国时代就是铸造这一丰碑的铜液和铁水翻滚沸腾的时刻,而夏商西周便正是为这一历史的浩大工程作出完善的准备,从而使历史的熔炉不断升温的时期。研讨历史的人们既喜爱观看那令人仰止的丰碑,领会那动荡沸腾所带来的美妙,又对较为舒缓的历史演进产生兴趣。《夏商西周社会史》的内容没有涉及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历史丰碑,也不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