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时空测量工具的研究,探讨秦汉时代的时空观念。为了确定时间与空间,古人发明了多种测量工具,包括规矩、准绳,以及圭表、浑仪、漏刻,等等。进入战国秦汉时期以后,这些仪器的设计和制作逐渐成熟,除了部分仪器仍然具有神秘功能之外,其他多数仪器已逐渐走向实用,在历法修订等领域发挥越来越关键的作用。有赖于时空测量工具的发展,人们思想中的理性因素逐渐加强,而其深远之影响,显然又不仅仅在时间和空间观念方面。
中国历史上,西汉与后世定型的“一家一姓”的朝代不一样。它不仅是一个朝代,更是中国儒家文化首次实现立法的新阶段。同时,西汉也是一个迷信天人感应的时代,在不到两百年的历史中,充斥着谶纬之学。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灾异变化、祥瑞谴告就与现实紧密相连。 生于西汉末年的王莽,幼年丧父,并没有得到作为外戚家族成员的优待。他从一介儒生,以其周全的为人处世之道,一跃成为家族寄予厚望的后起之秀。他借助“祥瑞”之说,重返朝堂;又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步步高升,最终合法建立了新朝。那他又是如何在短短的十五年里,就从“天下归心”的“哲人王”成为了一个“天人共弃”的篡汉者? 面对日益严峻的政治合法性危机,儒家理论的实践者王莽勤劳王事,建辟雍、制礼乐,恢复井田,赢得了同时代其他儒士的认可。那么王莽称帝的真正动力又
大汉帝国在巴蜀
本书是历史学家李开元先生的学术代表作,初稿是其在东京大学的博士论文(原为日文)。2003年,作者同年推出中文版、日文版。中文版收入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第六辑。此次出版的是中文初版的增订版。本书的重要贡献,缘于作者根据《史记》《汉书》中相对稀少、不成系统的文献记载,做了大量的史料整理工作,用计量史学的方法,研究汉初刘邦集团的人数、籍贯、爵位、职官、任期等基础信息,使得刘邦集团与汉初政治的讨论有了比较扎实的根基。作者认为汉初的“军功受益阶层”在中国历 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在此次的增订版中,作者充分利用近年来发现的新史料、涌现的新成果,进一步丰富完善自己的论证,使之成为定本。
本书为讲谈社学术文库 中国史系列的一种,由著名历史学家西嶋定生先生撰写,主要是对秦汉帝国的历史事实进行简明扼要的叙述和简要评论,作者在秦汉史领域功力深厚,著述等身,这部著作因此而成为一部 大家小书 ,也是 深入浅出 式的经典。西嶋定生以其 东亚册封体制 理论受到东亚史学界的极高尊敬,而这部《秦汉帝国》则让读者看到他另外一种史学境界。
巫蛊之祸是西汉历 的重大事 ,其中涉及汉武帝 朝的政治斗争,诸子夺嫡等明争暗斗。这场重大的 事 的真相由于史料的缺乏,成为 个未解之谜。本书作者利用史料和现有的研究成果,对 的空白进行了大胆而富有 建的论证猜想,重审巫蛊之祸的来龙去脉,揭示其中的真相,提出了无法证伪的新视角。
汉赵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内迁少数民族匈奴在内地建立的政权,也是十六国较早建立的政权之一。它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承袭了汉魏以来汉族政权的传统,又兼其旧俗;在某些方面有所发展、创造,对以后的封建王朝有一定的影响。此外,在西晋末年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汉赵统治者还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生产恢复和发展的措施,使其京都平阳、长安地区的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 本书根据现存史籍和文物考古资料,论述了东汉末年以来内迁匈奴的活动及其社会地位的变化,叙述了汉赵国兴衰的历史,并对其政治制度、社会形态做了大胆探讨。
江山如何定,草蛇灰线见玄机;国家这么治,汉宫月下话得失。西汉自刘邦定鼎以后,一直在探索国家治理模式,从制度路径的选择到指导思想的变化,都折射出大国之治的艰难历程。本书着眼于“大国之治”这一主题,聚焦西
《秦汉铭刻丛考》一书乃作者关于秦汉铭刻方面的研究结集,对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秦武公铜器、秦子姬簋盖、珍秦斋藏秦伯喪戈矛、秦子車戈、四十八年上郡假守鼂戈、西安閻良发現的秦铭刻石,以及汉魏时期的十三年编钟铭文、徐州龟山二号墓塞石刻銘、景初元年帐构铜等进行了详尽的考释和深入的研究。
《大风起兮云飞扬——刘邦档案梳解》共五章,以《史记》等史料为主要参考,按照今人档案的立卷结构形式,顺次梳理汉高祖刘邦之生平,解析其姓名由来、出生年份、出生地、成长轨迹等诸多为世人一直存疑的问题,并对其优缺点、行了分析,具有独到之处。同时,该书还将刘邦的家人,以及在翦秦、灭楚、兴汉大业中,对其有过重要影响的文臣武将中的代表人物列入其中行了归纳介绍。作品在写作架构上具有的创新性,全书结构合理,史料实丰富,语言文字流畅,评述较为客观,具有出版价值。
《门阙、轴线与道路:秦汉政治理想的空间表达》立足于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利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从个案分析入手,探讨秦汉王朝 如何通过人为规划、设计,贯彻自身的观念和意图,从而将自然地理空间成功地塑造为政治空间、文化空间。全书详细分析了门阙等人工建筑营造的政治空间的象征意义;秦代以咸阳为中心、朐县秦东门和高阙为端点的东西、南北两条轴线。又通过对汉代博士群体籍贯及活动地域的分析,讨论了汉代文化空间的流变等具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