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京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了一张康熙皇帝1716年发去欧洲的谕令,内容是寻找他派去罗马多年而杳无音讯的洋钦差。这份谕令呈朱红色,历史上又称 红票 。因正史中没有记载,红票的来历一直成谜。康熙为何会派西洋传教士做钦差?派他们到欧洲去所为何事? 本书以红票作为叙事切入点,抽丝剥茧,围绕清初皇室特别是康熙帝与汤若望、南怀仁为代表的北京传教士群体之间的互动,抉出了一段中国与西洋深度接触的往事。 进入中国的西洋传教士,与中国各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上至皇帝高官、下至贩夫走卒,他们的交往交织着文化碰撞与私人恩怨,纠缠着国际竞争与内闱宫斗。 作者精读中西文献,细加论证,在诸如清初历狱、中西礼仪之争、雍正禁教等热点问题上均有原创性见解,并对流传已久的 闭关锁国 朝贡体系 文明冲突 等历史论调提出了
江南,一个长期以来繁华富庶、文风昌盛的地区,士大夫,封建王朝里一个尽享荣华、地位超然的社会群体,在晚明政事纷纭、世风日下的时代大势下,都难逃倾颓的命运。 本书聚焦于晚明时期六个围绕江南士大夫发生的故事。他们或因朝堂争端,或因乡间龃龉,而泥潭深陷。轻则地位不再,财势散尽;重则被逼上绝路,家破人亡。被裹挟其中的,除却名臣豪绅、莘莘士子,还有平民、胥吏、奴仆等社会阶层,每一个人都不得不在历史片段中挣扎沉浮。 在历史的主流叙事中,这些普通个体的声音极其微弱,但作者深挖时人档案文书,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力求还原真实的人物故事,带领我们于历史细微处,感知大时代之下每个人的生死抉择。
《三案始末》用不足十万字的篇幅,厘清了明为纠缠繁复又影响深远的梃击、红丸、移宫三案。而在进入具体的 案情分析 之前,作者从帝权与相权的矛盾入手,到万历 造因 为止,从制度层面交代三案动因,从帝王层面交代三案导火线,将明代的皇权与相权,朝廷与宦官,以及三大案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相互联系等条分缕析,给读者呈现出一幅明末宫廷、朝政和社会清晰生动的立体图形。后又通过天启、崇祯两朝对此进行的连续翻案,更呈现出门户之争的面目,为明代亡于党祸戾气埋下了伏笔。
23岁初入官场,张居正是一个刚正不阿的理想主义者,却在亲历腥风血雨的内阁斗争后,痛悟了什么是政治,从此踏上一条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实用主义道路。 他不顾同僚鄙夷,勾结太监冯保,登上首辅之位,赢得皇帝和太后的信任,为改革大业铺平道路。他通过大收贿赂安抚戍边将领,起用贪官殷正茂平定西南叛乱,彻底解决由来已久的边疆兵患。他趁皇帝年幼,以帝师之名独裁擅权,一改官场颓靡习气,使政令 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他以辞官为由,胁迫小皇帝下旨,将反对者一一铲除,从而顺利推行新政,一举扭转帝国财政危机。 只要有助于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张居正便毫不在乎手段的正义与否。这让他一方面成为政敌眼里卑鄙的弄权小人,一方面又成为百姓心中伟大的救国英雄。 翻开本书,领略大明帝国张居正如何不择
万历十年,即公元1582 年,这一年表面看只是首辅张居正去世了,除此之外,没有更大的动荡,但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却随着张居正的离开,迅速掀起巨大的波澜,究其因果,细细品读才发现,万历十年时,大风便起于青萍之末,恰恰是明朝走向灭亡的转折点。本书分别从万历、朱常洛、慈圣李太后、张居正、冯保、海瑞、张四维、申时行、王锡爵、邱橓、朱宪?、邹元标、王大臣等人物出发,试图为读者还原生动立体的明朝旧事。
清政府为何允许曾国藩等人组建私人地方武装?清政府朝中有哪些高官亲贵明里暗里帮助湘军?湘军与太平军之间发生过哪些战斗?天京之围是如何形成的? 湘军和太平天国是晚清大变局中的两个重要角色,二者的对抗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从田家镇之战到武昌之战,从三河之战到九江之战,从安庆之战到天京之战,湘军与太平军展开了数次战斗,以天京被围,太平军失败告终。清廷侥幸渡劫,又延续了数十年的封建统治。太平天国运动给了昏暗的统治者一个响亮的耳光,促使摇摇欲坠的清政府走向变革之路。 湘军和太平天国运动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立宪新政等共同构成了晚清大变局历史的丰富内容。本书从湘军崛起的视角观察晚清大变局,围绕湘军与太平军之间的数次战斗来布局谋篇,清晰勾勒了湘军从组建到攻克南京的发展过程,深刻分析了湘
\"2019年北京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了一张康熙皇帝1716年发去欧洲的谕令,内容是寻找他派去罗马多年而杳无音讯的洋钦差。这份谕令呈朱红色,历 又称“红票”。因正史中没有记载,红票的来历一直成谜。康熙为何会派西洋传教士做钦差?派他们到欧洲去所为何事?本书以红票作为叙事切入点,抽丝剥茧,围绕清初皇室特别是康熙帝与汤若望、南怀仁为代表的北京传教士群体之间的互动,抉出了一段中国与西洋深度接触的往事。 进入中国的西洋传教士,与中国各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上至皇帝高官、下至贩夫走卒,他们的交往交织着文化碰撞与私人恩怨,纠缠着 竞争与内闱宫斗。 作者精读中西文献,细加论证,在诸如清初历狱、中西礼仪之争、雍正禁教等热点问题上均有原创性见解,并对流传已久的“闭关锁国”“朝贡体系”“文明冲突”等历史论调
全书分两编,*编总论清史在史学上的地位和清史体例;第二编分为开国、巩固国基、全盛、嘉道守文、咸同之转危为安五部分,对清朝各个时期的史实进行了评述。 全书内容充实、条理清晰、考证翔实,具有极高的学术深度,在清史研究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为现代清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
本书是溥仪的英国老师庄士敦的回忆实录,围绕中国的末代皇帝溥仪,描写了一个西方人视角下的近代中国。全书以时间为轴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大清王朝的垂死挣扎(1898 1912);帝制的终结(1912 1924);从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到去往奉天之前的生活(1924 1931)。 在这本书中,庄士敦不仅描写了末代皇帝从少年时代到青年时代的生活,也展现了晚清到民国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从百日维新义到义和团运动、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等等。
《左宗棠传》是一本介绍左宗棠生平事迹的经典传记。 左宗棠是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其人生经历十分复杂和传奇。 本书对左宗棠的一生做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和分析,书中重点分析了当时复杂的时代背景,尤其是详细描写了左宗棠收复西北及新疆的过程。可以说,本书不仅是传记,更是一部神奇的晚清西北边疆史,一本视角独特的中国近代史。
本书从严嵩与徐阶二人的家庭背景出发,通过对两个人不同的生活经历、成长路径、性格特点进行剖析,梳理两人的科举之路、仕途历程,结合当时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挖掘二人思想转变的过程。在攀登首辅大位的关键时刻,二人采取的手段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主动构陷的方式拉前任下马,让自己终位极人臣。 在贵为首辅的岁月里,他们在与皇帝的相处方式、用人特点、对待异见者的态度上,有着迥然不同的风格。两位嘉靖年间的股肱之臣对待彼此的态度和应对办法,应对重大问题和危机的手腕,也给我们带来深思。 严嵩再奸,始终如一的是忠君思想;徐阶人称其贤,却有一味迎合皇帝、讨好严嵩的种种不堪行为。为了迷惑攀附严嵩,甚至不惜将家族迁往江西成为严嵩的老乡,将孙女许配给严嵩之孙,附籍联姻,几无人伦底线。更有甚者,解甲归田后放
本书是吴晗先生研习明史的精要集成: 《明史简述》为吴晗在中央高级党校所做学术讲演的讲稿记录,详细阐明了明史研究中的基本和关键问题;《明代政治军事与社会》收录了吴晗一生中解读明王朝的核心文章,特别包含了其对明代恐怖政治、朱元璋统治策略等命题的深入探讨;《明代人物》则深刻再现了明代历史上的代表性人物,以点带面,通过生动的人物刻画,全面理解明代的政治特点和社会风习。 历史是一面镜子,纵览明朝大历史,还原你心中真实的大明影像。
明朝是一个封建高度集权,在国力上强弱相兼、科技上繁荣发达的朝代,其文官政治和君臣博弈等历史教训值得后人深思和记取。本书旨在以简约精当的笔墨、不乏睿见的点评,为读者呈现延祚276年的大明风华。笔调风趣而严肃,深入而浅出,尊重历史而不盲从,在正史和传说之间寻找更为隐秘的落脚点,暗藏玄机。
......
为什么萨尔浒大战是决定明清命运的关键之战?崇祯皇帝与袁崇焕的一年之痒如何改变战争态势?弘光政权如何在悲壮与绝望中灭亡?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清朝巩固疆土的战争给后世带来怎样的深远影响? 从萨尔浒之战到大凌河之战,从己巳之变到甲申国变,从平定准噶尔到金川之战,本书详细讲述明清嬗代的完整过程和清朝开疆拓土的历次战争,真实再现了清王朝从一个小部落成长为大帝国的发展历程,揭开大清帝国崛起的众多谜团,是一部征战史、拓疆史。
《明史简述》是吴晗1962年11月在中央高级党校讲课时的记录稿。他以通俗的语言,讲述了明史领域里 *基本的、*重要的,关键性问题。 一共讲了七个问题(《明太祖的建国》《明成祖迁都北京》《北 虏 南倭问题》《东林党之争》《建州女真问题》《郑和下西洋》《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既扼要介绍了明代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又对明史中的一些重大事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简述》的特点是:在叙事中寓论断,在普及中有提高。
本书为明清史研究开拓者孟森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稿。全书分为二编:*编总论明史在史学上的地位和明史体例;第二编分为《开国》、《靖难》、《夺门》、《议礼》、《万历之荒怠》、《天崇两朝乱亡之炯鉴》、《南明之颠沛》七章,对明朝各个时期的史实进行了高度概括,见识高远、考证翔实、轮廓清晰,在明史研究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让时间变得稀缺而紧张,但一味的碎片化阅读或浅度阅读也会令人厌倦。作者坚持用细读的态度探究历史,也为读者呈现有深度的文章。晚清是中国*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没落期,中外、新旧势力交织存在,有许多精彩故事值得细读、细看,作者翻阅档案馆、回忆录、《清史稿》等,以通俗轻松的语言去讲解,保持旁观者的清醒来评论,从政治、军事、文化等不同方面讲述从1840年到1911年那段动乱的时期内涌现出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力求在枯燥的史料中挖掘出新鲜的有价值的东西,以启发读者思考和辨析。
万历十五年,亦 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目前为西班牙舰队全 出动征英的前 年;而在 ,这 淡淡的 年中,发生了若干为 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 。这些事 ,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 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 的重点,而我们的大 之旅,也自此开始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 。这本书融会了他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 先发 以 大 观 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 之来路,给人启发良多。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 类好书的提名。中华书局的增订版,重新核校全 文字,增收黄仁宇《1619年的辽东战役》等数篇文字, 选彩 图片10余幅。
本书是樊树志先生以全球史的视野细讲晚明史的新作 重写晚明史 系列之一。作者站在全球的角度聚焦晚明王朝,史识、史见与历史新知交融笔下。本书从嘉靖间内阁更替下笔,描述了张居正从内阁中脱颖而出,并以天下为己任实施新政改革等的历史过程。 作者在遍阅晚明各种史料的基础上,还原了朝廷间的日常细节,诸如大臣的沟通相处、皇帝与阁臣的问答对话、给皇帝授课讲学内容及上课过程等,通过这些难得一见、颇具生活气息的细节,立体呈现出一段鲜活而带着温度的晚明大历史。 本书分五章:*章《嘉靖隆庆时代的政局与内阁》,第二章《张居正与万历新政》,第三章《皇帝朱翊钧与首辅张居正》,第四章《张居正之死与朱翊钧亲政》,第五章《盛世的武功:万历三大征》。
本稿《重写晚明史:晚明大变局》是明史研究专家樊树志教授的倾注毕生研究之功而成的五卷本《重写晚明史》的*卷,也即导论部分。《重写晚明史》是樊树志先生引用推介学界z新研究成果,以与时俱进的新时代历史观书写解读晚明那段令人荡气回肠的历史。研究历史是为了创造更好的未来,樊树志先生说。《重写晚明史》的立意宗旨就是以史为鉴,通过回顾历史的得失,总经经验,为当下和明天提供借鉴。 2015年出版之《晚明大变局》即是本稿z初的单行本,今纳入《重写晚明史》,作者对书稿导言及部分章节做了相应补充或调整。
《三姑六婆 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运用明代官书、文集、方志、笔记、小说等文献,讨论文本中的 三姑六婆 ,不仅生动地勾勒了这些活跃于市井巷陌的中老年妇人之生活样貌,还分析了其背后所隐藏的文化意涵,并呈现 三姑六婆 的实际社会功能及其所反映的两性关系等问题。不论是就妇女史、社会史或文化史的角度而言,本书所探讨的都是一个饶富趣味、亟待深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