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 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蒋廷黻以独特的内政与外交并重的视角,将中国近代历史变迁凝练在一条主线、四大主题中,为读者提供了洞悉中国近代史的整体性视角。
本书是历史学家蒋廷黻写给普通读者的近代史通俗之作!本书以极简的文字讲透了中国近百年间历史的演变、文明的冲撞、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其通透全面、不偏不倚,且学术含金量极高。 本书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曾国藩到康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 本书将近百年的演变和人物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趋势。 本书是一本人人都能读懂,人人也都需要了解的近代史。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修订版)》是茅海建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历经十余年所得成果。茅海建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 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 ,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 朝在 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 进程中的偶然与 然。鸦片战争在 代目前影响重大,有关著述已出版不少。《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修订版)》的研究可谓推陈出新,茅海建 系列 到 见可能在学术界引起争议,相信这种争议将有助于深化 代史研究。
《怎样做口述历史》是一本写给从事口述史、近代史、社会史方向学者、爱好者的读本,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探讨意味。作者采用实例与方法论密切结合的写作手法,使本书充满了人文关怀。结合多个口述实例,作者娓娓道出口述历史工作中的酸甜苦辣以及口述历史在历史中的意义与价值。 重要的是,她向我们传授了如何规范地做口述历史。诚如作者所言,本书的风格,以实例为重,理论为轻,不仅谈成果,也谈失误和过错,但愿能让读者引以为戒。
......
长江三峡的曲折动荡,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自然史上的潮信地带。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二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的序幕。在史学大家唐德刚的慧眼中,“人文史观”一如“自然史观”,1840年的一场战役不仅掀起了中国社会政治形态的大变革,也使历史潮流中的长河,尤需历时百年的诡谲动荡,方能进入壮阔的太平洋。唐德刚交融三峡史观与人文探索于本书,成就一部客观而深入的中国近代史书。
激进是一柄双刃剑,有人视之为潮流,有人则视之为旋涡,在后者眼里,中国从近代向现代转型,所感染的一大病症即可形容为 激进之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 告别革命 的呼喊声中,对激进主义的剧烈批判构成了中国学界与舆论界的主流。可是,如果不能洞察激进的起源,如果不去追究 说什么激进 背后的 为什么激进 ,如果不愿设身处地去追索为什么众多国人会投身激进之河,那么不管后世的批判多么慷慨激昂,多么痛心疾首,都无法驱散激进的身影
别人看 五四 ,马上想到 德先生 赛先生 ,张鸣却首先想到军阀。 臭棋篓子 段祺瑞、 三不知将军 张宗昌、 马桶将军 王怀庆 这些手里有枪的军汉武夫,在人们印象中行为粗鲁、不讲道理的莽夫,在书中,却被作者一一还原成为 五四 前后政坛上个性张扬的主角。除了政客军阀、本书还讲了有志青年、历代文人、农民、流氓和女人的故事。在作者睿智的观察下,幽默生动的文字中常有微言大义之处,细细品来,似还藏着作者检讨中国文化劣根性的良苦用心。
《怎样做口述历史》是一本写给从事口述史、近代史、社会史方向学者、爱好者的读本,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探讨意味。作者采用实例与方法论密切结合的写作手法,使本书充满了人文关怀。结合多个口述实例,作者娓娓道出口述历史工作中的酸甜苦辣以及口述历史在历史中的意义与价值。 重要的是,她向我们传授了如何规范地做口述历史。诚如作者所言,本书的风格,以实例为重,理论为轻,不仅谈成果,也谈失误和过错,但愿能让读者引以为戒。
从沉睡到觉醒 从黑夜到黎明 中国走进了一个陌生却崭新的时代 关于鸦片的 弛禁论 与 严禁论 之争,谁是真正的主导?因鸦片而外流的白银一共有多少?鸦片有毒,损害身心,为何众多贫苦百姓却甘之如饴?日本明治维新竟也与鸦片战争有关?《鸦片战争:陈舜臣说晚清历史》一书是陈舜臣特意写给日本读者了解这一历史的通俗读物,而后成为日本学者研究鸦片战争史的重要参考书。本书以鸦片战争这个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为线索,从政治、经济、民生、文化等,全方位讲述了19世纪后半期中国与世界局势。一本书,带你读懂晚清之衰世,读懂鸦片战争之始末。
本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国近代政治与外交、近代经济、社会文化、近代上海、医疗卫生,收录的文章有:《辛亥革命时期日本陆军对华情报活动述论》《民国时期江浙沪米业容量体系、斛米风潮与量器改制》《晚清时间观念的变革》《曲突徙薪:20世纪30、40年代长沙夏令卫生运动研究》等。
这是一本描写1919年前后的中国历史图景的文集,收录了陈平原、马勇、沈艾娣等多位学者的文章,包含访谈、随笔、影集、书评等多种文体,囊括了20世纪初大转型期中国社会各领域、各层面的历史情景,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各个社会阶层在面对转型时的应对策略、心态变化,视野之开阔、叙事之生动也难得一见,能够帮助读者深刻理解20世纪初的启蒙运动与反帝反封建运动,掌握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脉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
中国 近三百年的历史中,18世纪相对来说不太受重视,学者们 关注的是19世纪的变革和20世纪的革命。学者们对18世纪中国社会的总体评价也不高,认为这是个腐败奢靡、文化停滞的时代。而这本由两位美国女学者撰写的著作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她们认为“18世纪在中国近代早期是 有活力的一个时期”。本书的核心观点强调,18世纪中国社会的活力体现在向边远地区大量移民,对外贸易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商品化、城市化以及社会和物质流动的加强有助于松动原来固定的社会地位,并使社会分层 加多元化”。此外,这一时期学术上的成就为中国近代的各门学术奠定了基础,商人的往来活动以及他们扶植培育的城市文化也有助于清帝国的统一和整合。 本书是部概览性的史学著作,作者以史学的分析论说为主要著述方法,同时吸纳了社会学重视结构变化和
胡绳创作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简本)》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目前的革命高潮为中心,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人民历次反封建反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及奋发自强的救国运
本书主要从新闻生产的角度,聚焦莫理循在华生涯中的《泰晤士报》记者阶段,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探究莫理循的报道本身及其背后所涉及的意识形态、价值观点、组织形态、人际博弈、个性特征等因素,理论与史实相结合,还原和评价莫理循在清末政治中既以舆论议政、又以西方名记身份亲自参与如苏报案、丁未政潮等清末政治事件并间接影响事件走向的双重角色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