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 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蒋廷黻以独特的内政与外交并重的视角,将中国近代历史变迁凝练在一条主线、四大主题中,为读者提供了洞悉中国近代史的整体性视角。
1930年李剑农出版《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1898—1928)》,广受赞誉。此后为了教学需要,将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补写四章与原编合印成《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946年交蓝田启明书局出版,1947年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56年在美国出版英文版,1964年在新德里出版印度版。 本书记述了从鸦片战争到国民党北伐、北洋军阀的覆灭近百年的政治、军事、经济史。材料丰富,叙事准确,分析透彻,评价公允,特别是对历史事件的根源及来龙去脉叙述得非常清楚,使人读了豁然省悟,是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好书。 本书是一本经典名著,本书在国内外影响颇大。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说它是“中国近代政治史的清晰的全面的评述……对于西方的研究学者来说,作为一种可靠的纪事史和重要资料的简编具有重要的价值”。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修订版)》是茅海建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历经十余年所得成果。茅海建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 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 ,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 朝在 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 进程中的偶然与 然。鸦片战争在 代目前影响重大,有关著述已出版不少。《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修订版)》的研究可谓推陈出新,茅海建 系列 到 见可能在学术界引起争议,相信这种争议将有助于深化 代史研究。
《怎样做口述历史》是一本写给从事口述史、近代史、社会史方向学者、爱好者的读本,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探讨意味。作者采用实例与方法论密切结合的写作手法,使本书充满了人文关怀。结合多个口述实例,作者娓娓道出口述历史工作中的酸甜苦辣以及口述历史在历史中的意义与价值。 重要的是,她向我们传授了如何规范地做口述历史。诚如作者所言,本书的风格,以实例为重,理论为轻,不仅谈成果,也谈失误和过错,但愿能让读者引以为戒。
......
别人看 五四 ,马上想到 德先生 赛先生 ,张鸣却首先想到军阀。 臭棋篓子 段祺瑞、 三不知将军 张宗昌、 马桶将军 王怀庆 这些手里有枪的军汉武夫,在人们印象中行为粗鲁、不讲道理的莽夫,在书中,却被作者一一还原成为 五四 前后政坛上个性张扬的主角。除了政客军阀、本书还讲了有志青年、历代文人、农民、流氓和女人的故事。在作者睿智的观察下,幽默生动的文字中常有微言大义之处,细细品来,似还藏着作者检讨中国文化劣根性的良苦用心。
本书是“近代中外交涉史料丛刊(第二辑)”的一种。章宗祥是清末民初继沈家本之后,中国法制近代化过程中的核心人物,在教育和外交方面,亦有影响,值得研究。其相关文献也颇有整理之价值。本书集结有关章宗祥游学游历四种,分别为《日本游学指南》《游学日本小史》《考察欧洲法政小篇》和《任阙斋东游漫录》。《日本游学指南》(1901年铅印本),系光绪二十七年(1901)夏,章宗祥应上海育材学堂堂长王培荪之约,为劝导国人游学日本而撰。《游学日本小史》,录自章宗祥的《任阙斋主人自述》,系章氏自述其留学日本的情形,娓娓道来,记录详尽,颇有价值。《考察欧洲法政小篇》,系从北京大学图书馆珍藏的民初《法学会杂志》中辑录标点而成,包括《法 阁政治说略》《英 阁制度概论》《考察德意志帝国政治撷要》《考察普鲁士政治撷要》《考
中国 近三百年的历史中,18世纪相对来说不太受重视,学者们 关注的是19世纪的变革和20世纪的革命。学者们对18世纪中国社会的总体评价也不高,认为这是个腐败奢靡、文化停滞的时代。而这本由两位美国女学者撰写的著作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她们认为“18世纪在中国近代早期是 有活力的一个时期”。本书的核心观点强调,18世纪中国社会的活力体现在向边远地区大量移民,对外贸易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商品化、城市化以及社会和物质流动的加强有助于松动原来固定的社会地位,并使社会分层 加多元化”。此外,这一时期学术上的成就为中国近代的各门学术奠定了基础,商人的往来活动以及他们扶植培育的城市文化也有助于清帝国的统一和整合。 本书是部概览性的史学著作,作者以史学的分析论说为主要著述方法,同时吸纳了社会学重视结构变化和
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人,他们热爱生活的美好,也能与阴暗和谐共处,汪老便是这样一种人。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尽管生活里穿插着苦难与不公,他依然旷达乐观,这点从他的文字中可见一斑。全书由"写字品画,论艺之道""提笔翻书,学话小议""幕后台前,戏如人生""随笔偶得,杂谈文化"四部分组成,收录了汪曾祺品谈生活与艺术之美的经典名篇。尤其是戏曲部分,是汪老在北京京剧团做编剧时,凭借多年与戏曲打交道的经验所作的见闻记录与思考,每一篇虽然短小却透着理性与睿智。他从丰富的生活小事中.教会我们在日常中也能发现细节之美,在艺术中更能品出生活趣味。
本书主要从新闻生产的角度,聚焦莫理循在华生涯中的《泰晤士报》记者阶段,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探究莫理循的报道本身及其背后所涉及的意识形态、价值观点、组织形态、人际博弈、个性特征等因素,理论与史实相结合,还原和评价莫理循在清末政治中既以舆论议政、又以西方名记身份亲自参与如苏报案、丁未政潮等清末政治事件并间接影响事件走向的双重角色与作用。
从 统治者到官僚队伍,再到商人和底层民众,1900年的大清上上下下都透着一股衰败相,乌云暗沉,山雨欲来。本书就1900年的大清事迹“切其一片”,一片虽薄虽小,但通过对切片的病理分析,意义却未见得轻而浅。清政府对危机的发生起了什么作用,危机产生后又是如何处理的?鸦片战争60年后,社会阶层的变化对此又有什么影响?在这场惊涛骇浪中,官员们又是如何应对的?简言之,本书将视角投射在清政府对危机的判断和管控、新的社会阶层对社会进程的影响、中 官员对时局的判断和应对之上。
杨奎松著的《鬼子来了(现代中国之惑)(精)》介绍:近代一两百年面临 严峻的现实莫过于“鬼子来了”。这里的“鬼子”,不仅是指当年侵占中国半壁江山的“日本鬼子”,从 广阔的意义上讲,自始至终都是挟西方现代工业文明而来的“西洋鬼子”。古老在这个异质文明的冲击下,沿海和内地、城市和乡村、精英与民众,乃至各种不同人群之间,在行为、观念和生活交往方式上都益现悬隔、碰撞,社会乱象丛生、矛盾层出不穷,人们在思想、观念上的差距,也近乎天壤之别,越来越多的读书人“日日夜夜在新、旧、中、西中打滚”,在迷思和困惑中前行。
......
享誉 的中国近现代史学者,当代日本梁启超研究的领路人! 以精细的文本比较,描画梁启超深受明治日本影响的历史情境! 重估梁启超在近代东亚文明圈形成与发展及内部互动中的地位! ——逃亡日本后,梁启超饱览明治西学译述,从追随康有为的世界主义到借《清议报》《新民丛报》独立宣扬 主义,其思想因何“为之一变”? ——围绕谭嗣同的纠葛,在旅日期间康梁关系的演变中扮演了何种角色? 梁启超怎样以亡命者身份,秘密代笔完成清廷的宪政考察报告? ——民国初年,梁启超对日态度的转变如何影响他的政治活动和晚年的学术 论说?梁年谱的编纂和日译对当下理解东亚文明圈的近代转换有何意义? 《东亚近代文明 的梁启超(精)》是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讲学社丛书”第三辑。
龚书铎主编的《中国近代史(1919-1949)》,作为高等院校的历史教材,从1977年初版至今,先后经过三次修订,累计印行137万余册。《中国近代史(1919~1949)》增写了1919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30年的历史。
该刊是*百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主办的专业学术刊物,由章开沅、严昌洪主编,登载1840-1949年中国近代史领域内*研究成果和信息,包括专题讨论、研究论文、研究综述、书评、史实考订、学者书札、学术信息等。该刊原由华中师大出版社出版,自第11辑起,由我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