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慎明、张顺洪*的《谁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兼论国共两党抗战中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试图结合对国共两党和正面、敌后两个战场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的阐发,对相关问题也顺便作出一些解读,以期回答 究竟是中国共产党还是国民党才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这一问题。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是从历史创伤中艰难生活下来 的一批特殊证人,他们的口述史料是南京大屠杀这段 历史弥足珍贵的**手档案。朱成山编*的《南京大 屠杀幸存者证言》从41 76份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目 睹者和受害者的证言档案中遴选出了75人的证言。这 些证言的选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口述**人称的 形式展现,揭示了当年侵华日军在南京对手无寸铁的 平民进行集体屠杀、零散屠杀、性暴力、抢劫和焚烧 破坏,对南京城狂轰滥炸等惨*人寰的血腥暴行以及 当时的各慈善团体收埋被害者尸体的情况,史料翔实 ,具有*高的文献价值和历史价值。
70年前,抗战先烈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终于战胜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70年来,抗战先烈英勇战斗的场面、更多感人的英勇事迹和战斗细节,都口口相传于先烈的后辈中。 由国共将领后代讲述的父辈们感人的抗战故事,昭示着这些抗战将领的价值选择与责任担当。每一个故事都是抗日战争的一个缩影,每一个缩影都是对中华儿女铮铮铁骨的诠释。 翻开沈强主编的《我的父辈在抗战中》一书,聆听将领后人,讲述父辈抗战的历史细节和感人故事… …
本书综合运用云南省档案馆资料、台湾 国史馆 原始档案资料、民国时期报章等,结合中国与东南亚的各类记录,重构发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 南侨机工 事件以及该群体参与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面。通过对南侨筹赈总会招募和遣送机工返国、国民政府对南侨机工的管理等问题的考察和分析,探讨南侨机工对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以及南洋华侨社会对祖国抗战的贡献等问题。
《信仰的力量 红岩英烈纪实》根据央视10套《百家讲坛》同名讲座整理润色而成。 这是一群拥有信仰的热血青年,这是一群有血有肉的共产党员。在爱与恨的纠结中他们如何学会放弃?在生与死的考验中他们究竟怎样抉择?听 红色演讲*人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厉华讲述信仰的力量。 该书讲述了江姐、陈然(成岗原型)、宋振中(小萝卜头原型)、韩子栋(华子良原型)、许晓轩(许云峰、齐晓轩原型之一)等十位红岩革命志士,在渣滓洞、白公馆等人间魔窟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真实斗争。他们宁愿忍受严刑拷打,宁愿牺牲宝贵生命,也绝不出卖组织,绝不背叛信仰。这是信仰的胜利,是生命的赞歌,是人类精神史上的不朽丰碑。
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是由苦难走向辉煌的年代。红军将士以奋斗、艰辛,以致生命,创造了那段值得后人永远铭记的历史。全书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为背景,以文学笔触,生动细节,展现了中国工农红军扣人心弦且、波澜壮阔的长征历程。作者历时三年、行程万里,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进行了寻访,又参阅大量回忆文章、地方史志,以及各类研究著作,写出这部兼具纪实性与文学性的作品。作品既忠实于历史,又善于构造情节,同时敢于直面长征中的矛盾和斗争,不仅尊重历史细节,更有仰观俯察的公正评价。
《微观记录:1840——1949》内容杂而不乱,系笔者多年读书所得。或出自当事人的回忆,或出自正史记载,或出自野史杂谈,皆言之有据,并无一丝杜撰。紧紧围绕近代中国展开,从微观视角对这一时期进行尝试性解读,力图将难以触摸的历史重新展现出来,以期引发我们的共同思考——究竟应该如何理性地看待历史。
王安忆中篇小说系列由作家王安忆亲自编选。《大刘庄》包括四部中篇小说。这四部小说以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和矛盾为主要描写对象。王安忆的小说,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以她独有的温柔敦厚显示了一位大作家所能再现的中国式的人文精神——中庸而暗藏至刚,那是一种真正的中国式的柔善之音至醇之形。
“慰安妇”一词起源于日语,日本的大辞典《广辞苑》里对于“慰安妇”一词的注释是“随军到战地部队,安慰过官兵的女人”。日本军队侵略中国期间,把许多中国女性强行抓到日军据点,或是当成任务派到村子里,让伪政权寻找年轻女人,送到日军据点周围的慰安所里,日夜遭受日本官兵的糟蹋。比起《广辞苑》中“慰安妇”一词的解释,她们的遭遇要悲惨得多。张双兵,一位毅然挑起揭开历史封尘真相责任的山里汉子。二十几年来,他寻访了数千人次,寻找到近百位当事人,对山西省的盂县、阳曲县、沁县、武乡县和原来在山西居住,后来因为搬迁、结婚等原因而辗转到河北等外地的女人进行调查,写下了数十万字的调查证言,让读者了解她们在战争中所经历的死里逃生的劫难,也为起诉日本政府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这些对战争受害亲历者的手调查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