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场堪称“史无前例”的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中期,发生了令世人震惊的重大历史事件,这就是毛泽东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汪东兴同志长期在毛泽东主席身边工作,亲历了中国共产党九届二中全会前后毛泽东与林彪反革命集团斗争的过程。他是这场惊心动魄斗争的见证者之一。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可靠的材料披露了这场斗争的来龙去脉,真实地再现那段历史的原貌,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史料。
本书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极简史。全书以编年体为形式,以年份主题词为着眼点,以讲故事、述历史为叙述方式,全景式描绘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伟大历程。书中突出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
发生在《夜宴图》与韩熙载身上的故事,以及韩熙载与他周围的人们生活的那个历史时代,对于当代相当部分的中国人来说是陌生而遥远的,但是却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话题。人们在看到《夜宴图》的时候不会只想到它的思想内涵、艺术特点、图中人物的命运,更会关心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风貌,关心韩熙载坎坷的人生,还有这一时期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等等。 当作者昌着酷热在书房中为此书在键盘上敲下一个句号时,作者感到一丝轻松,因为作者终于可以以作者之所知讲述人们未秘耳熟能详的故事了。这就是韩熙载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特点。 这个时代导致了多少人间悲剧的发生,又上演了多少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涌现了多少才华横溢的奇才异人,又出现了多少嗜杀成性的赳赳武夫;这是一个扭曲的历史时代,又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新时期,所有
这本书当中收录的是史景迁最有代表性的论文,反映了他尽可能、公正和透彻地思考中国的努力。内容分为五个部分:中西文化交流、儒家理论和国家权力、中国的社会历史、革命中国,以及恩师的介绍。书名叫做《中国纵横》,部分源自作者对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的敬意,因为他喜欢“纵横”这个词语,它寓意着曲折而不失目的性,还寓意着以某种逻辑来厘清“辐辏并进”之脉络的努力。
《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介绍了在西安事变之前,在事变期间,以至于在事变善后的过程中,张学良和中共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中共对于整个事变起过怎样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身为十几万东北军的统帅,深得蒋介石器重的张学良,何以会冒险与自身尚处于极度危险中,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几万红军暗通款曲,甚至于把宝押在中共身上?《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详尽地披露了西安事变发生前后张学良与中共关系的种种内幕。长征中的中共红军为何不惜一切选择北上?毛泽东推举张学良做西北国防政府主席、西北抗日联军总司令?张学良与中共秘密结盟的目的何在?中共与张学良之间的 西北大联合计划 为何半途而废?张学良加入过中国共产党吗?红军为什么要 打通国际路线 ?两万余名接取苏联援助物资的西路军何以全军覆没
《明清移民与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变迁研究》内容简介:明清时期,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移民,卫所移民,招垦移民等三次移民潮。这些移民既有来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汉族移民,也有来自湖南、贵州、重庆等地的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移民。本文在文献梳理以及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明清移民和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变迁的过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并就移民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认为移民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他们实现了多元文化的互动与整合,促进了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形成。
南宋党争是南宋政治的主要表现形态,围绕党争这个轴心又产生了多层面文化活动的结构性互动。这种互动既决定了文人士大夫的文化性格和政治命运,又深深地影响了学术与文学发展,内容十分丰富,也极为错宗复杂。要深入地把握它,并尽可能地作出合理的解析,难度之大是不言喻的。 作者首次揭示了南宋党争是南宋政治的主要表现形态与南宋多层面文化活动中的一个轴心,全面剖析了围绕这个轴心所产生的结构性互动。书稿将宋金和战之争、道学与反道学之争、文学命运及其走向,从传统的已有模式中提到党争层面上来深入剖析,为南宋政治史、理学史和文学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开拓了原先不免局限的学术视野;对理学与文学的生态环境的揭示、对士人的告密、谄谀等风气的批判,又特具现实认识意义。
全书约30万字,共77节,以时序和专题的形式,评述了左氏的一生事迹。从参考书目看,作者所使用的资料是较全面的,甚至比后来的著作所用资料为多。书中的品评不无可资借镜之处,如第十六节:“以数百万太平军,几拥有全浙之势力,而在宗棠指挥下,以不满三年之时间,摧陷而廓清之……检讨当日宗棠军事之成功,不能不谓有得乎两种助力。一为民众之响应。……二为敌人之款附。……于以见太平军至此地步,已外不为人民所悦服,内不为袍泽所诚信,其势早成强弩之末。”总之,可作为学界进一步研究的基石。
《魏晋风流》以十讲之篇章——美容之风、服药之风、饮酒之风、任诞之风、隐逸之风、品鉴之风、清议之风、清淡之风、艺术之风——通过上百个精彩纷呈的故事,对《世说新语》这部奇书所再现的魏晋时期的奇风异俗、奇人异事,进行了生动的现代解读,视角新颖,见解独到。一卷在手,王谢旧事,尽收眼底;古风今韵,如月入怀。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对东京繁阜盛景的回忆,跨越千年,直指人心,一字一句,仿佛眼前之物。虽不得再见,却要不厌其烦,将城中赏心乐事一一说与人听,落笔之时,不知是笑是泪。同样历数过长安寺塔光影的段成式,说“当时造适乐事,邈不可追”的时候,大约是和孟元老一样的心情。 读罢《东京梦华录》,我迷上了赏游旧时帝京。因是赏游,少了一本正经的科普,只由着性子寻乐,冷不防便遇上了园林建筑、天文考古、自然灾害、军事政治、诗词歌赋、音乐舞蹈、书画笔记、文人八卦、正史年谱……原来,这些线索绝非孤立,而是自有联系。于是,我试着将它们拼贴在一起,慢慢显现的,是古代中国城市的完整生活图景。
本书在徐中舒先生手写讲义的基础上,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录音补充,由徐先生的孙子——四川学报编审、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师徐亮工整理而成。是作者多年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成果,内容包括自原始社会至秦朝的历史。从中可见徐中舒先生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多学科交叉研究先秦史的独到视角和治学门径及基于扎实的古文字功底而对先秦史料的得心应手的、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及治学方法传授给学生的教学态度。 本书既可给读者以丰富的先秦史知识,又为当今的青年学子和教师树立了高尚的为人、为师的榜样。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湘赣边军民开创的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井冈山素以“中国革命的摇篮”著称于世,朱德称之为“天下第一山”,彭真称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坐落在江西、湖南两省之交的罗霄山脉中段,红色区域主体横跨“六县一山”,即江西的宁冈、永新、莲花、遂川、湖南的酃县、茶陵,以及井冈山。井冈山根据地鼎盛时期面积达7200多平方公里,人口50余万,割据势力曾扩展到吉安、安福各一小部。万安、泰和、桂东、资兴等县边地皆属根据地的外围屏障。 井冈山的斗争,代表了中国革命的新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沿着一条独特的道路走向胜利的。这就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井冈山道路。 《井冈山革命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