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不仅是唐代的一个转折,而且是中国古代史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藩镇割据的出现,隐然牵动了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发展态势。但是对于这一重大问题,中国学术界缺乏足够的研究。本书处理主题安史之后唐帝国的重建,将西方新史学中的空间观念引入唐史研究领域,极具学术敏锐度,对于此一问题有了极大的推进,也是很吸引人的话题。
本书稿从个人的视角介绍了武汉地区在1966 1976年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许多资料根据作者当年的日记整理而成,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书稿中涉及 文革 时期武汉地区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如武汉地区在 文革 初期 破四旧 的实况和 大串联 情况,武汉 720事件 , 教育革命 中的中小学状况以及 文革 后期知识分子和青年工人的思想变化,等等。口述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正史记载的不足,对中国当代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书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世纪60-70年代中国基层社会的变迁。
在那场堪称“史无前例”的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中期,发生了令世人震惊的重大历史事件,这就是毛泽东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汪东兴同志长期在毛泽东主席身边工作,亲历了中国共产党九届二中全会前后毛泽东与林彪反革命集团斗争的过程。他是这场惊心动魄斗争的见证者之一。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可靠的材料披露了这场斗争的来龙去脉,真实地再现那段历史的原貌,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史料。
庄士敦在中国生活了三十余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通”。1919年-1924年,他身为溥仪的英文老师,见证和参与了溥仪所经历的一系列浮沉奇遇。在这部“目击身经”的实录里,庄士敦不仅书写了末代皇帝从少年到青年时代的身世,也借此勾连起从义和团运动到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冯玉祥兵变等诸多重大事件的中国近代史。 译注者高伯雨对书中提及的各个人物生平和风俗习惯都十分熟悉。全书包含两酉多条译注,道出历史的诸多隐秘细节,为我们还原了真实而生动的时代面貌。
《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介绍了在西安事变之前,在事变期间,以至于在事变善后的过程中,张学良和中共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中共对于整个事变起过怎样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身为十几万东北军的统帅,深得蒋介石器重的张学良,何以会冒险与自身尚处于极度危险中,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几万红军暗通款曲,甚至于把宝押在中共身上?《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详尽地披露了西安事变发生前后张学良与中共关系的种种内幕。长征中的中共红军为何不惜一切选择北上?毛泽东推举张学良做西北国防政府主席、西北抗日联军总司令?张学良与中共秘密结盟的目的何在?中共与张学良之间的 西北大联合计划 为何半途而废?张学良加入过中国共产党吗?红军为什么要 打通国际路线 ?两万余名接取苏联援助物资的西路军何以全军覆没
《帝王世纪·世本·逸周书·古本竹书纪年》主要包括《帝王世纪》、《世本》、《逸周书》和《古本竹书纪年》。其中《帝王世纪》是皇甫谧专述世系、年代及事迹的一部史书,所叙上起三皇,下迄汉魏。内容多采自经传图纬及诸子杂书。载录了许多《史记》及两《汉书》阙而不备的史事,博而有据,足资考稽。《逸周书》主要是周民族历史的实录,其中,圣君贤臣的言行是记录的重点。虽然事隔三千多年,我们仍可以从这些文字中感受到周族君臣为国家、为民族深谋远虑的拳拳之心。勾勒他们的群像,了解他们的思想,有助于认识周代历史文化和理解中华民族的人格风范。
《闽浙赣抗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是原国民党将领关于抗日战争闽浙赣三省抗战之亲历记录。《闽浙赣抗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原书名为《闽浙赣抗战》,丛书名为《正面战场: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2013年1月由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现应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的要求,将《闽浙赣抗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纳入《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丛书重新出版,只是版式重新设计,内容不作改动。特此说明。
《中国史学史教程》是为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本科所撰写的中国史学史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史学史是历史学专业的必修课程,近年来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在同类著作中,《中国史学史教程》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贯通古今,其内容上起先秦,下迄当世,突出了作为历史学自身之历史的相对完整性。二是脉络清晰,其结构包含古代史学的产生与初步发展、古代史学的全面发展、古代史学的繁荣、古代史学的总结和嬗变、近代史学的兴起、近代史学的演进、现代史学的深刻变革和历史学的理论建设,以及中国史学当前主要趋势,这一纵向结构力图彰显历史学自身“彰往察来”的功能和意义。三是史论结合,其表述形式是在阐述史学发展史过程中,就前人对历史的认识或对史学的认识,提出并阐述与之相关的理论问题,有助于增强读
这本书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大时代中的农人的个人故事,告诉我们,正常社会迷失之后会发生什么。在那个时代,中国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农民,却很少有人出来讲述农人故事,作者非常特别,他罕见地在填补这个空缺。 他生活在湖南乡村层,禀赋奇异,记忆,能写善画,关注细节,有天生的历史感,而他的年龄,恰恰连接了那个各种动荡摧毁的传统社会,以及被经济大潮淹没了的一段五十年重要历史。
本研究的中心论题是明代文学思潮的流变,研究特点一是着眼综合的、整体的、交叉的研究,不仅综观作家、作品、流派、文体种种文学现象,而且兼涉文学之外又与文学密切相关的艺术思潮、学术思潮、文化思潮和社会思潮。二是着眼动态的、流程的研究。注意思潮的流动性、异变性、阶段性、趋势性,内在的动力和联系。三是在注重把握总体趋势和内在脉搏的同时,又重视对具体作家、作品、风格、流派的个案研究和实证考案,以微显宏,以宏观微。全书将多学科交叉研究和文化动态研究用于古代文学研究,重在探究文学发展大势和内在规律,突破了一般文学史的书写模式,对学科创新建设是有意义的。对观察当今文学现状,制订文艺文化策略提供了一种历史参照。
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能够影响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变局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个:黄帝统一黄河流域的氏族部落,初创华夏文明制度;周公建立西周封建制,以礼仪道德治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为核心的皇帝制度;晚清时代西风劲扫,东土文明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等等。特别是晚清变局,主要为外来因素所左右,西方列强的侵略与西方文明的狂扫,几千年来祖宗传承下来的文明数十年中即陷入窘境。华夷观念的变化与皇权危机的凸显是晚清大变局留下的特别明显的两个辙迹。在这个变局中,清政权一步步无奈地走向衰落,直至在内忧外患中退出了中国历史的舞台。
1949年10月1日,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声震寰宇的宣言,标志着有五千年古老文明的中国,已经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枷锁,开始走进新的时代,开创了历史新纪元。 五十年的历程,五十年的探索,五十年的风雨,五十年的辉煌。五十年来,中国人民在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乐章,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五十年虽为历史一瞬,然而,崛起的神州却以前所未有的壮丽,激荡着我们的心灵。短短五十年,山河巨变,换了人间。中国人民已将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成一个初步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充满信心和满怀豪情的中国人民,即将迎来新中国五十周年华诞。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