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 2019)》由当代中国研究所著,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发展历程,解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实践以及在中国语境中的运用,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宝贵经验及对后人的启示,证明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具有光明未来的一种选择。
在华西方人(外交官、新闻记者、商人、医生等)是见证上海解放的重要群体,本书从他们的视角回溯上海解放的重要历史事件和细节,讲述中国命运的决战,上海解放的经过,客观展现出上海这一东方大都会如何成为中国共产党治理下的人民城市的恢弘场景,揭示出这是人心所向的必然历史趋势。 档案史料中保存有一座城市的重要记忆,外文文献的史料是更独特的一个视角,本书是近年参考、利用外文文献的用心之作。这部按时间脉络呈现上海解放的通俗历史读物,文笔清晰,叙述生动,富于现场感和故事性,颇具新意。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决策访问中国并决定与中国发展外交关系,*会见了他,尼克松访华的一周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它改变了中美关系长达20年的对立与隔绝,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础。本书充分利用已经解密的中美两国*档案和多渠道获取的珍贵照片,全面客观真实地记述了 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历史。翔实深度地再现了*战胜重病以惊人毅力会见尼克松、基辛格从巴基斯坦密访北京、中美密建巴黎渠道、敌对势力图谋击落尼克松访华专机、周恩来智斗基辛格等起伏跌宕的历史细节。既有上层决策的罕见内幕,又有斗智斗勇的交锋较量,视野开阔,内蕴丰厚,丰富可读,是了解和研究中美关系史和新中国外交史的书。本书初版曾在海内外广受读者欢迎,为中美两国领导人所青睐,并受到尼克松、基辛格本人的肯定,被称为“超级政治畅销书”,洛杉矶尼克松故
《新中国极简史:1949至2019的年度故事》为新中国成立70 周年的极简史。《新中国极简史:1949至2019的年度故事》以编年体为形式,以年份主题词为着眼点,以讲故事、述历史为叙述方式,全景式描绘新中国成立70 周年的伟大历程。书中突出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功绩,生动展现了70 年来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对近七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给予了浓墨重彩的描写。本书运用大量鲜活生动的事例和细节,印证和说明新中国建设、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历史必然。作者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和中共领袖人物的研究,对把握新中国70 年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走向,具有视野宏阔、站位清晰、评议精到、叙说得当的独特优势。全书角度新颖独到,形式生动活泼。作者打破常规述史的既定模式,通过个性化的表述,具有强烈的代入
本书为《我相信中国的前途》之精装升级版,修订全书文字,并增加一篇新发现的黄仁宇文字。全书集中收录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一系列以中国历史与发展为主题的演讲文字,可谓黄仁宇先生晚年学术思考的结晶。黄先生以其独特的长时段、大视野的历史观透视百年中国历史进程,探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途径,反映了一个历史学家的睿智和良知,给人启发良多。
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系列教材之一,研究对象为国史学科体系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大背景出发,分八个时间段,讲述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20年70多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发展的全过程。 本书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探索、形成和不断完善的历史轨迹,把握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体系中经济史研究的重点,科学客观地再现和解读了中国经济跨越式发展奇迹的历史。
主要内容为北方某橡胶厂党支部自1950年代至1970年代有关会议的记录,对研究中国近代城市社会变动、工厂管理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安文思,系葡萄牙籍入华传教士。他于1648年到达北京,一住29年。本书由他以葡文写成,原名《中国的十二特点》,是西方早期汉学的奠基作之一。本书前21章,记述了中国的历史与明末清初时的社会状况,特别对中国社会的礼仪风俗、城镇特点、官僚贵族体制和皇城建筑等作了较为详尽的记述。书后所附利类思神父所写的《安文思神父传略》,是一份重要的文献,传记中记载了他和利类思在张献忠处的经历并补充了有关张献忠的文献。一位17世纪生活在北京的葡萄牙籍传教士,以他的视角、他的思维方式、他的价值观去认识、去感知与他的祖国完全不同的东方国度,在生活、传统、习俗、信仰等方面无从避免的冲突与默契、真知与谬误、失望与敬仰 凡此种种,录以文字,便有了本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简称国史研究),是以新中国的成立、建设和发展的历史为主要研究对象,与中国古代、近代史研究相衔接,与中共党史研究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历史学科。如同其他学科一样,国史研究有其理论与方法。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建立在国史研究及其经验与规律的基础上,同时借鉴其他学科特别是中共党史研究等相近、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是国史研究学科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国史研究起着规范、引导和推动作用。 本书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系列教材之一,从国史研究的学术发展史、国史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国史研究的若干思潮、国史研究与专门史研究的关系、国史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及国史研究的方法六方面进行系统阐述,其中国史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着墨尤多,为国史研究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学理基础。
主要内容为某农村公社1960年代有关代表会议记录,对研究中国农村基层组织的变迁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系列教材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大背景出发,根据新中国政治发展的客观实践,借鉴国史和党史等相关研究的成果,系统反映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20年70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产生、发展的全过程。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立足基本国情,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史主线,突出各个历史阶段政治发展的不同特点,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发展演变的基本过程,特别是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发展过程,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确立、完善和发展过程,执掌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
本书为专业学生历史学习的通识教材,共十二章,全面解读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外交历程,包括朝鲜战争、中苏关系、中美关系等等重大事件,每一章后附带大事年表、重要知识点、思考题、延伸阅读等板块,对专业学生学习历史、铭记历史大有裨益。
......
“农业学大寨”,新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长、参加人数多、涉及面广、影响*的一场农村运动,它是在什么样的历史环境中诞生的?十六载岁月,出现了哪些不平凡的人物和事情?它对之后中国社会的余震是什么……本书用当事人回忆、报刊宣传、领导讲话、等手资料揭示新中国那不平凡十六年的起起落落。
战俘是战争的产物,战俘集中营是战俘的管理机构。华北是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地,是日军侵华的重灾区,也是八路军抗日的主战场。因为日军对共产党八路军的敌视,日军在中国建立的战俘劳工集中营,数设在华北,日军强掳的战俘劳工华北人数也很多。据学术界近年的调查分析,日军在华奴役的劳工、民工约3000多万,其中从华北强掳到伪满洲国、伪蒙疆、华中各地的劳工近1000万。日本在中国大陆设置的战俘劳工营约有100多处,使役中国战俘充当劳工约有100多万人,其中三分之二在华北,仅从华北押往东北的战俘约30万。在掳往日本本土的4万劳工中,华北就占92%,其中战俘约占2万,而石家庄集中营的战俘就占了1万。日军对战俘的虐待、奴役,贯穿于作战的捕俘地、集中营、就劳地的全过程,各卷简介如下:4、《太原战俘营纪实》日军占领山西后,从
以史为鉴,可以兴邦。有人说,历史是昨天与今天的对话,“掌握过去,理解过去,把它当作理解现在的一把钥匙”。新中国60多年来的奋斗历程、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承载着伟大的民族精神,蕴涵着丰富的治国理政资源。本书从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等方面,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顾历史,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可以使我们少走和不走弯路,顺利实现我们事业的发展目标。因此,深入研究、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了解共和国的发展规律和历史进程,从中吸取经验、智慧和力量,对于我们正确地把握未来,坚定地投身于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