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场堪称“史无前例”的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中期,发生了令世人震惊的重大历史事件,这就是毛泽东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汪东兴同志长期在毛泽东主席身边工作,亲历了中国共产党九届二中全会前后毛泽东与林彪反革命集团斗争的过程。他是这场惊心动魄斗争的见证者之一。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可靠的材料披露了这场斗争的来龙去脉,真实地再现那段历史的原貌,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史料。
《三皇·五帝·三王》依据这一历史发展脉络,以宋代史学家刘恕编著的《资治通鉴外纪》(上古史部分)所记事例为主,兼采清代学者胡克家《资治通鉴外纪注补》,及《史记》、《尚书》中的有关文字辑成五编(“三皇”一编,“五帝”一编,“三王”各一编)一百四十一篇故事,上起神话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下至周平王东迁洛邑(西周王朝的结束,东周列国的开始),较为完整地记叙了我国上古历史的发展状况及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书中的各篇故事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又被置于的历史发展脉络和相应的历史背景之下,在保证上古历史故事的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同时,又提供给读者更为全面、更为系统、更为深刻的历史信息。至于一些不便在故事中体现出来的历史信息,则在每一编故事之前的“导读”中给予必要的补充和说明。
外城也称南城,是相对于老北京内城而言的。清军入关后,将京城汉人悉数赶至外城,外城从此成为汉人亦即相对于旗人的“民人”聚居之所。本书走访了佘幼芝、乐崇辉、刘曾复等祖祖辈辈生活在外城的人,运用口述史料与文献考证相结合的方式,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商贾云集、戏台林立、思潮涌动的老北京南城生活画卷。
《中国史学史教程》是为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本科所撰写的中国史学史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史学史是历史学专业的必修课程,近年来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在同类著作中,《中国史学史教程》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贯通古今,其内容上起先秦,下迄当世,突出了作为历史学自身之历史的相对完整性。二是脉络清晰,其结构包含古代史学的产生与初步发展、古代史学的全面发展、古代史学的繁荣、古代史学的总结和嬗变、近代史学的兴起、近代史学的演进、现代史学的深刻变革和历史学的理论建设,以及中国史学当前主要趋势,这一纵向结构力图彰显历史学自身“彰往察来”的功能和意义。三是史论结合,其表述形式是在阐述史学发展史过程中,就前人对历史的认识或对史学的认识,提出并阐述与之相关的理论问题,有助于增强读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修订版)》是茅海建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历经十余年所得成果。茅海建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目前影响重大,有关著述已出版不少。《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修订版)》的研究可谓推陈出新,茅海建一系列独到创见可能在学术界引起争议,相信这种争议将有助于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
本书是熊召正研究明朝历史的感悟笔记,文字简洁而到位,刻画了明朝的皇帝如朱元璋、朱棣等,明朝的大臣如张居正等,明朝的读书人如王阳明、方孝儒等,明朝的大太监如魏忠贤、冯保等,同时还叙述了明朝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在这部书中,作者阐述了自己的历史观,如权臣不是奸臣,好人不是好官,朱元璋是一个缺乏历史想象力的人,生不逢时的王阳明,古怪的海瑞······对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作者总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剖析,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
一 本书所集各篇均非一时之作。导论《中国社会之历史的发展阶段》在去年的《思想》四期上发表过。作时的目的原无心作为本书之导论,以其性质相近,故收于此。 二第二两篇关于《诗》、《书》、《易》的研究,从去年九十月间到最近,在杜衍的化名之下蒙《东方杂志》连续地登载了出来,这是应该感谢的一件事。 三 以上三篇大率均是我在未十分研究甲骨文字及金文以前的作品,在发表当时很有一些分析错误或论证不充分的地方。错误处在本书中业已改削,论证不充分之处则别出案语以补足之,期以保存原有状态。 四 第三篇《卜辞中的古代社会》亦非一时之作,其中所引用文字有前人著书未经解释者,率见拙作《甲骨文字研究》一书。此为避烦及便于印刷起见,概未重加解释。 五 第四篇《周代彝铭中的社会史观》乃新近之作。这个
《中国通史简编》是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的成名之作,70余年,影响四代人,开创了我国新通史的著述范式,为后世通史类著作树立了标杆,是一部可读性和性兼顾的中国通史著作。 全书时间跨越自原始社会时代至鸦片战争时期,作者从历代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全方位视角,把握中国社会的时代发展与历史变迁。史事翔实可靠,史评一针见血,叙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本书自首版在重庆《新华日报》连载后,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几经修订再版,数十年来影响力长盛不衰,逐渐成为众多历史学者和历史爱好者了解学习中国历史的之书。一书在手,博古通今,让你在历史细节中,感受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兴衰。
长治,“居太行之巅,地形优选,与天为党”,所以古称上党,素有“天下脊”的美称。长治是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古文化和古建筑博物馆之称”;长治是有名革命老区,是太行精神的重要发源地;这里是宜居宜游之城,素有“冬有三亚、夏有上党、避暑之地、清凉之都”之说;这里关山伟固、居高设险,历史悠久、文明久远,山河壮美、人文荟萃,厚土民魂、神韵飞扬,实乃太行山上的一颗明珠,并成为华北地区专享荣获“中国魅力城市”殊荣的城市。《长治史话》以全新的视角,从 “历史沿革、史海钩沉、古今人物、地方文化、景观名胜、城市概貌”等角度出发,诠释和书写了长治历史与社会发展,既有亘古长存的历史足迹,又有今日始开的时代芬芳;既蕴藉历史的雄浑博大,又焕发未来的神韵风采。作为通俗读物,本书负有将长治展示、推介给世人的责任
抗战刻骨铭心的记忆编委会编的《草根英雄/抗战刻骨铭心的记忆》收录的,是来自全国各地、各个行业的人们,对他们身边的抗日英雄的回忆。这些英雄有的是笔者们的父母、有的是师长、有的是同学、有的是老乡,这些英雄本来都是平凡人,但为了抗战,他们或是在军队中义无反顾地抛洒热血,或是自发组织队伍抗击侵略者,或是以的生命和热情支援抗战、宣传抗战。他们中的大部分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本书为“抗战大迁移丛书”之一,研究对象为抗战历史中文化机构的内迁。本书致力于第1次全面系统地叙述了文化机构(古物、图书、新闻出版、艺术团体)的内迁经纬,而不止于对文物内迁的介绍;就文物内迁而言,增加对省市博物馆内迁的介绍,如南京古物陈列所古物、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内迁等;在梳理史料与他人成果的基础上,作适当的学术评价,力求做到史论结合,深入浅出,使专业学者和大众读者都能有所获益。
《非常道》以风格化的条目分类、直击历史现场的短文形式,记录了中国近代以来戏剧性、关键性时刻的趣闻轶事和精彩话语。 书中呈现的画面,有宏大叙事的特写、侧影和背面,也有从鲜为人知的历史角落发出的幽暗亮光。那些我们熟悉或不熟悉的各色人等,在历史洪流中的片言只语,原来如此生动丰富。 这些话语的碎片,就是大历史的绝jia注脚。
作者用冷静的态度,详实的手法,在充分追踪史料的基础上,力图还原北魏那段短暂而又辉煌的历史。讲述拓跋氏开创北魏帝国,励精图治,从开国皇帝到冯太后执政,精心培养出孝文帝,勇于吸收中原文化,向汉族虚心学习,和汉人通婚,迁都洛阳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使北魏达到鼎盛,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