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云: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战争以及军队建设,为历朝历代统治者所重视。为适应当时军事斗争、教学、考选武举的需要,宋元丰三年(1080),神宗令国子监司业朱服、武学博士何去非等挑选、汇编兵书。他们从当时流行的三百四十多部中国古代兵书中挑选出《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六韬》《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七部兵书,共25卷,作为武学经典,并把它们定为武学的教科书,这就是著名的《武经七书》。 校定、颁行《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在军事理论建设上的一个贡献。它阐述了一系列军事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凝聚了中国古代人们对战争的认识的精辟见解。不论在军事理论上,还是在战争实践中,它都对后世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宋高宗时还曾指定《武经七书》为选拔将领考试的内容。明太祖
本书收录了葛兆光教授八篇完整清晰的历史学讲稿。全书贯穿着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开阔视野和客观态度,具体可划为四部分:部分是一篇,讲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的设想;第二部分是三篇,谈关于中国、文化与学术的一些宏观看法;第三部分的两篇,是对于儒家学说和禅宗历史的具体介绍;后第四部分的两篇,则是借用图像来观察历史的试验。 葛兆光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入学界,四十多年里以授课和讲座为日常事业。每次演讲都全力以赴,用所谓 狮子搏兔 的方式撰写大纲、提示要点,甚至加上花絮。当演讲声音传出,希望能略有回响,使读者察觉一些可资参考的问题意识和思考方向。 这些讲稿提纲挈领,洞见丰富,又保留了平实晓畅的口语色彩,让思想的传递更加顺达自如。
本书系近年目本学界在秦汉史和简牍学研、究领域卓有影响的一部优秀著作,作者主要根据汉代简牍资料,深入剖析了汉王朝的文书行政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全书由 简牍的形态与功能 视觉简牍之观察 、 文书记录及其相关背景 、 汉代行政制度考证 三部分构成。作者指出,简牍这种书写材料使汉代的文书行政得以实现,而汉王朝集权帝制的确立与巩固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文书行政的贯彻实行。
.
《尼姑谭》是一部兼具可读性与学术性的尼姑专题研究,正如作者开篇首句所说: 《尼姑谭》可说是闲书,但并非戏笔。 作者征引佛书、僧传、笔记、诗文、地方志以及墓志、塔铭等文献,或述,或考,或评,就有关尼姑的问题,抒发己见,试图复原被历史扭曲的尼姑之面貌。 本书分为三编,上编 暮鼓晨钟的女性世界 从尼姑的历史出发,细致探讨了尼姑的生活;中编 清尼遗事考实 就岭南三尼与清初政局、道光禁烟与灵官庙尼姑案等历史事件作深入的探讨;下编则为《比丘尼传》评说。 此次增订本在原书基础上增添了部分新材料,并对部分内容作了修订。全书内容丰富,文字平易,论点明晰,是一部优秀的学术普及著作。
.
《吕太后本纪》是《史记》本纪的第九篇,是史记中专享一篇单独为女性作的传记。本篇名为"本纪",实则只记述了刘邦死后,吕后为了自己的揽权、专政、固权而大肆培植吕氏势力,残酷打击刘氏宗室与刘邦的元老功臣,以到激起刘氏宗室与刘邦元老功臣联合,一举诛灭吕氏集团的艰险斗争。关于《吕太后本纪》,历来争议颇多,主要围绕对吕后的评价、司马迁为何给吕后立传等问题展开,可以说传主人物的特殊性是吸引历代学者的一个重要原因。本书以《史记 吕太后本纪》文本为基础,逐句逐段,对历朝历代相关的校勘、注释、评点成果进行分类汇集整理,捜罗宏富,采摭众家,对新世纪新观点、考古成果、国外不同研究角度和观点等也加以吸收,力求多方面、多层次呈现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脉络、特征、观点等,是研究《吕太后本纪》的一部资料集成性学术
本书收入的系列文章,其中有对于 反封建 平等 这类 关键词 在历史文化进程中演变过程的分析,但更主要的是对传统社会与文化本身的结构性研究。笔者不满于过去流行的 租佃神话 和 宗族神话 ,主张在社会 经济分析与思想 文化分析的综合与融会中把握传统时代真正具有规定性的那些规则,跳出 反儒 与 尊儒 对峙的传统观之争,在社会结构上摆脱大共同体本位的传统桎梏而走向公民社会,在文化 象征符号体系中主张 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 ,以 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 的人格资源与民主宪政 人权保障的现代制度安排来消除那种专制制度下强权 犬儒互补的人格弊病。 《传统十论》此次再版,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了增订版序言及两篇附录(《关于 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 的讨论》《瑞士之路》),订正了原有版本的一些错讹。
《马可波罗行纪》是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旅游行记。 马可 波罗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将地大物博的中国向欧洲人作出报道的人。本书记载了他于13世纪从威尼斯出发,穿过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经历。在书中,马可 波罗盛赞了中国的繁盛昌明;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宏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等。使每?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对东方无限神往,揭开世界地理大发现的热潮,也彻底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想象。 《马可波罗行纪》被翻译成多种欧洲文字,对于文艺复兴前夜闭塞的欧洲,这不单是一部游记,而是启蒙式作品。克里斯托弗 哥伦布也是因为阅读本书,立志寻找?条通往中国的新航路,而踏上航海探险,寻觅??。
《孝武本纪》是《史记》中十二本纪的*后一篇,由于司马迁与汉武帝是同时代人,所以该篇原名为《今上本纪》。《史记》成书后,司马迁上呈汉武帝,武帝见《今上本纪》时, 怒而削之 ,故而今天我们看到的《孝武本纪》,已非司马迁的原著,而是后人抄录《封禅书》补缀而成。本书主要从汇校、汇注、汇评三方面整理、综合有关学术研究集成,力求较全面的反映历代有见解的观点。所涉及研究成果斟酌取舍,注重吸收今年来的考古研究新发现,兼及考前研究成果,对原文进行语句可靠、论据充分、自成一体的研究,对研究的历史情况及现状进行系统总结,体现其《史记》研究、司马迁研究的意义。
本书系由钱穆先生讲述之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国防、教育、地理与人物、道德精神七题,经先生亲自修润而成。钱穆先生以渊博之史学涵养、敏锐之剖析能力,使读者得窥中国历史文化之堂奥。
《孝景本纪》本篇主要讲述了西汉第6位皇帝汉景帝刘启在位16年间的文治武功。他在位期间,平定了七国之乱,且继续执行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汉朝从国家初定走向繁荣昌盛的过渡时期,开创了历的文景之治。《孝景本纪/史记研究集成 十二本纪》主要从汇校、汇注、汇评三方面整理、综合有关学术研究成就,力求较全面的反映出历代有见解的观点。所涉及研究成果斟酌取舍,注重吸收近年来的考古研究新发现,兼及国际研究的成果,对原文进行依据可靠、论据充分、自成一体的研究,对研究的历史情况及现状进行系统性的总结,体现其《史记》研究、司马迁研究的意义。
......
本书是一部研究近代中德关系史的名著。作者充分利用美国、德国、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历史档案,论述了1928 1938年中,德亲近关系建立后德国对中华民国的政权建设、军事制度、工业经济以及意识形态发展所起到的重要影响,指出了近代中国对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并不只是接受西方的思想和文化,更在于与西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实质性接触。美国《亚洲研究》和《太平洋事务》以及香港《二十一世纪》等书评认为,《德国与中华民国》是研究中德关系史的一本 难以超越 的著作,是关于中华民国史和中国近代史的一项 极其出色 的成就。
《史记》是中华文化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部 纪传体通史 ,也是我国传记文学与文言小说的始祖,集先秦与西汉文化之大成并具有某种古代百科全书的性质。它高度的真实性、思想性、艺术性都是后代类似史书所无与伦比的,是我国古代雄踞于文、史两科的经典之经典。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传记文学名家韩兆琦教授,是《史记》研究的里程碑式人物,耕耘《史记》研究领域60余年,通过本书深入浅出地阐释今天怎样读《史记》及读《史记》的现实价值,引领读者进入《史记》人物的谱系,从中体悟凝聚起伟大中国精神力量的进步民族观及那种积极主动又奋发有为的生死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