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经济学家、巴黎经济学院教授托马斯 皮凯蒂对过去300年来欧美国家的财富收入做了详尽探究,通过大量的历史数据分析,旨在证明近几十年来,不平等现象已经扩大,很快会变得更加严重。 他认为,我们正在倒退回 承袭制资本主义 的年代。在这样的制度下,经济的制高点不仅由财富决定,还由继承的财富决定,因而出身要比后天的努力和才能更重要。 皮凯蒂指出,*富有的那批人不是因为劳动创造了财富,只是因为他们本来就富有。一句话:人生而不平等。由于资本回报率倾向于高于经济增长率,贫富不均是资本主义固有的东西,所以要彻底铲除经济中的这种不平等现象,就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对富人征收累进税来保护民主社会。
铁路,是工业文明的缩影,是人类科技的伟大杰作。一部二百年的铁路史,也是一部轰鸣的现代史。这部铁路史由学者克里斯蒂安 沃尔玛尔与DK公司联合打造,用约200幅彩图,呈现珍贵车型、技术细节、重要路线以及历史现场。 铁路带来了过去难以想象的速度。1830年,利物浦 曼彻斯特铁路开通,标志着铁路时代真正来临,在此之后,从伦敦到爱丁堡,路程耗费时间由2个星期缩短到2天,商品、人力的交流被大大加快。在轨道铺设声和隧道开凿声中,涌现出暴富的铁路大亨、天才工程师、殖民者、铁路工人和火车迷,轨道铺向何方,他们的传奇就延伸向何方。 不过,铁路带来的不止于此。 短短的二百年间,火车从马拉车化为高速列车,而世界也从蒸汽弥漫的19世纪来到了现代。这是人类历史上风云变幻的二百年,在诸多塑造了现代世界的大事件中,铁路都是隐藏的
文明诞生之初,人类活动的领域局限于仅占地球表面30%的陆地,而海洋被看作可怖的葬身之地、未知的荒漠和世界的尽头。 但人类仍然决定怀揣不安与好奇,驶向大海。 公元前1000年,波利尼西亚人乘独木舟驶向太平洋,揭开了人类与海搏斗、与海共生的壮阔航海史。自那以后,无数关于财富、厮杀、冒险、好奇心的故事在海上上演 带着帝国的资助,哥伦布等探险者远航寻找黄金与香料;郑和率百条船只出航,载回宝石、狮子、长颈鹿;维京人横跨铁灰色的北大西洋,寻找一片 上好的土地 ;工业革命后的移民们提着行李踏上汽船,前往新的家园;两次世界大战中,人们看见过战舰在海面燃烧,也经历了绝处求生的诺曼底登陆。 海洋塑造了希腊、中国、阿拉伯等古老而伟大的文明,还促使人类开发罗盘、六分仪、海钟、深海潜水器等技术 它们是如何使用的?历
20世纪30年代早期,已是纽约学界新星的芒福德为弄懂工具、器械和生产工艺在世界历史中发挥的影响力,如饥似渴地遍览论述工业社会兴起的著作,他注意到尽管技术在人类事务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却没有哪部作品充分探讨过人与技术丰富而复杂的关系。 由此,《技术与文明》以10世纪的发明创造为起点稳步向前,以始技术阶段、古技术阶段和新技术阶段为三个节点,记叙了艺术、工艺、科学、工程学、哲学、金融、商业等各个领域的千年技术进步史。在这一千年间,西方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形式因机器的发展而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是如何发生的?在哪里发生的?推动环境和生活常规发生巨大转变的主要动机是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用了哪些手段和方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未曾预料的价值?芒福德都在这本书里给出了极富远见的回答。 芒福德对历史重大
大部分人谈到历史的时候,关注的是国家的兴衰、王朝的更替,往往忽视了科技的力量。 文津图书奖 得主吴军博士,首次从科技视角串联历史,以能量和信息两条主线,系统阐述了自智人以来人类文明的演进。 全书从远古科技、古代科技、近代科技和现代科技四个部分,详细描述了几万年来农业、工业、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等各个领域关键性的人物、事件及意义,绘制了一幅科技驱动历史的恢宏画卷。 本书既从不同角度对人们熟知的常识进行解读和剖析,又挖掘出许多新的观点,让读者见微知著,感受科技叠加式进步的魅力。 通过阅读本书,你将俯瞰一整部人类科技文明史,真正洞察世界变化的趋势,进而消除由于对周围世界缺乏了解、对未来缺乏把控而产生的焦虑。
本书以世界海军史的宏阔视野,探讨了清季海军的创建、民国海军的发展和抗战时期海军在香港的表现等问题,并对大陆近代海军史的研究作出了观察。 十七篇论文内容上下贯通,搜罗资料宏富,注释详尽严谨,尤其注意对海外史料和论著的广泛利用,令人叹为观止;研究视角独特,运用断代性的海军知识,强调舰只在海军的核心地位,并加入型线图来助释舰只的设计和特征,在中国近代海军史的研究上具有开拓性意义。
这本书以AI发展的宏观视角切入其起源、哲学基础和技术发展,从达特茅斯会议讲到深度学习的复兴与AGI(通用人工智能)的未来,重点阐释了我们用来理解未来世界的四大核心概念: 涌现 人类当量 算法审判 文明契约 。 作者认为,我们相对于AI,就是史前动物。在AI文明降临之前,我们必须做好安全声明,签订文明契约,才能让AI文明成为人类文明的延续。 因此,这本书带我们站在AI文明的视角回望当下的世界,阐释了技术对社会结构和文明走向的影响,并展望了人类与超级智能共存的未来。 这本书将带你重新思考以下问题: 深度学习为什么能使AI领域全面复兴? 我们是否走在通往AGI的正确道路上? 当前水平的AI如何替代人类工作,颠覆社会结构? 人类社会活动中是否存在AI不可替代的领域? 人类如何与超级智能共存,并确保其不毁灭人类?
本书对中国书法的历史渊源、书体沿革、风格嬗变等作了鸟瞰式的描述。作者吸收*的学术研究成果,以个人对书法史的理解,阐释中国书法史上的若干现象,着力介绍了书法史上重要的书法作品、书家、时代风尚和艺术流派,总结书法艺术发展的内在脉络。 本书除梳理中国书法中 碑 、 帖 的渊源外,还对历代书风形成的文化环境、历代书法著录和刻帖、历代书论等作概要描述。附录历代书论文献举要、中国书法基本书目三十种,便于读者检索,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书法艺术。 全书图文并茂,多见新意,被著名学者卞孝萱誉为 简明书史之*力作 。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20年纪念版)》首版在香港印行后,得到各方面读者以及专家学人的热心关注与鼓励,同时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从中受到许多有益启发。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20年纪念版)》这次再版,增补文字补写了史前部分,战国时期也补入了江陵马山楚墓新发现的重要服饰、丝绸材料,共约三万字,图片数十幅。引书、引文部分也重新作出校订,并附上参考书目与索引。索引由王晓强承劳编制,这一工作用力繁费,定名分类却难以尽为确当。作此尝试,主要是为了对读者,特别是青年工艺美术工作者业务上参考时提供一点查找的方便。
边疆史地研究是在继承晚清因边疆危机刺激而兴盛起来的 西北舆地之学 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这一学术传统所关注的空间范围不仅涵盖广袤的边疆中国,也包括历史上曾与中国边疆发生密切交往的中国境外的方域山川、人事名物。本书选录的十篇论文,写作和发表的时间跨度长达二十余年,或可反映作者在 考证旧闻,触发新意 方面的长期努力。
《古建筑日读》(修订版)用365幅手绘图,展现中国古代宫廷、宗教、民居、园林建筑,介绍古建筑的构成元素及概念。书中全方位展示了古建筑的功能、形式,古建筑造型和空间的多样变化体现了先人的智慧,让人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全书均采用手绘图是本书的一大特色,集美学鉴赏、建筑入门、图书典藏于一体。
本书由有趣的小故事入手,广泛探索生活中与动物相关的法律事件,从古代爱尔兰的 蜜蜂法律 、中世纪对猪和狼的谋杀审判,到16世纪法国酒庄诉请惩罚绿盲蝽、当代使用警犬询证和搜索引起的法律争议,以及最近掀起波澜的动物图像版权争议;时间和地域跨度极广,案例丰富生动,穿插着介绍现代司法系统中侵权行为、刑法、私法、公法、信托法、普通法等相关法律条例的由来,以及具体实施上的困境,由此引出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历史上的动物及其法律地位。 本书绝非枯燥无味的法律书籍,虽然偶尔引用几千年来立法机构、法官和律师们的言论(有一些在今天看来荒诞而且妙不可言),但书中所提到的那些令人吃惊甚至悲伤难过的事件,事实上从未远离我们。更重要的一点是:动物法不仅表达了人与动物的关系,也映射出社会对奴隶、儿童、妇女及其他弱
在19世纪许多关于天文学家的图像中,占据显眼位置的除了庞大的望远镜,往往还有各类专门设计的椅子。透过目镜注视星空的天文学家在可调节的观测椅上或坐或躺,表现出一种机械化的舒适感。借助眼前的望远镜和身后的椅子,观测者的身体与宇宙运行联系在了一起。 众多图画、印刷品和照片显示,比起前人,19世纪的西方天文学家似乎尤其热衷于设计、制造并展示他们的观测椅。他们试图借此传递什么信息?同时代的观者又如何解读这些行为?科学史学家奥马尔 纳西姆发现,这些有专门用途的椅子是机械设计时代的产物,是支撑天文观测的重要技术,椅子及其图像还是建构他者和自我形象的力量。在那个天文学服务于航海、贸易、帝国扩张的时代,资产阶级喜爱的舒适椅子和坐在观测椅上的天文学家被嵌入了更宏大的时空网络,西方人在对东方和他者的想
《西方服饰史》以时间为轴,回望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2020年西方服饰的时尚变迁,在地理、历史的多元素影响下,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出了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它们材料不同,风格各异,展示着各种工艺技术。而在现代,时尚品牌频出,在一众设计师的带领下,服饰文化不断涌现出新的潮流趋势。全书包含600余幅精美图片,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服装版型图、服装设计图,经典海报、时尚杂志图、秀场摄影图 堪称一本服饰百科全书。
高彦颐教授倾十余年之精力,聚焦书写用具兼文玩的砚台,以此切入清初工匠与士人之间、性别之间、身体经验与知识生成之间的互动等社会问题,可谓别具慧眼。此书通过文献解读、田野调查、器物鉴赏、工艺过程描述、文人酬唱题铭、市场品牌营造,对以制砚名家顾二娘及其福州赞助人为中心的个案,做了细致深入的研究,堪称一部学术力作。而其自下而上、由表及里的观察与分析方法,也为物质文化领域辟出一条新径。 全书除 导言 和 结语 部分,共分五章。每一章都设置在不同的具体地方:紫禁城里的皇家工场,广东的采石场,苏州及南方其他地方的砚台雕刻工场,福建收藏家的家里。作者追查了砚台在宫廷与社会之间的运动轨迹,并通过砚台的整个社会生活,带入了与砚台相关的制作、使用、收藏和写作的人的生活。此外,这项研究亦展示了这个小物件
河流对文明进程造成的影响超乎我们的想象。大河是古文明的动脉,人类灿烂的文明遗产几乎都离不开河流的哺育。一方面,河流提供了水资源和交通方式,使早期人类的繁衍与交流成为可能,在文明发展后,又推动了农业、工业、贸易进程,提供新型能源,为社会的繁荣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河流作为一种天然的资源和屏障,不仅可以是国家的边界,甚至能够催生民族文化认同,河流治理也广泛牵涉社会的政治经济问题,对人口迁徙、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等造成了深远影响。今天,随着气候变化和城市发展,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正发生改变,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河,机遇和危机暗流涌动。 劳伦斯 C.史密斯是一位长期关注人类水文环境的科学家,对河流与人类社会间永恒却未被重视的关系有深切认知。在这本书中,他以广博的笔触探索我们熟悉又陌生的水域,追
《解读中国经济》是解读中国经济之作,总结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改革活动的经验,提出了一个经济发展和转型的一般理论,并以此理论分析中国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各项成就,面临的主要经济、社会问题,探讨其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书中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实例,系统地回顾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与改革经验,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 面对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新形势下的新变化,新版新增了在新常态下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探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文化复兴的深刻内涵,并对中美贸易摩擦、 一带一路 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热点问题进行了透彻的解读。
汉画深沉雄大,金石有声,融建筑装饰与雕刻版画为一炉,是两千年前的伟大创造,可为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共赏。它是成教化助人伦的古代样板,是人们难以匆匆理解的文化现象。本书对汉代画像石进行了艺术解读,将那些一般看不懂的画面分成人事故事、神话故事、祥瑞故事三类,结合历史文献、画面形象、情节、出处进行具体诠释,并联系时代背景和相关事物予以说明,资料翔实,是理解汉画像的基础读物。
蒙塔尤是法国南部讲奥克语的一个牧民小山村。1320年,时任帕米埃主教(后为教皇)的雅克 富尼埃作为法官到此办案。在调查、审理各种案件的过程中,他像现代侦探一样发现和掌握了该山村的所有秘密,包括居民的日常生活、个人隐私以及种种矛盾、冲突等,并把它们详细记录下来。法国著名学者勒华拉杜里以历史学家的敏感和精细,发现并利用了这些珍贵史料,以现代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再现了六百多年前该村落居民的生活、思想、习俗的全貌和14世纪法国的特点。
早在公元初几个世纪,人们就模糊地相信在人死后赎偿某些罪孽的可能。但是,在天堂与地狱构成的彼岸世界二元体系中,不存在完成这些炼罪刑罚的处所。要等到12世纪末, 炼狱 这个词才出现,炼狱成为彼岸地理中的第三个处所。对彼岸的这种新的想象,与社会的改变有着怎样的关系,其意识形态功能是什么?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勒高夫的《炼狱的诞生》从概念史入手,探讨 炼狱 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神学脉络,及其对天主教世界的深刻影响。 炼狱既是一个空间概念,又是一个时间概念;既是空间上的中间地带,也是时间上的中间地带。炼狱信仰的兴起和漫长建构,预示和引发了信仰者想象世界中时空框架的本质性改变。这些时间和空间的精神结构是一个社会的思想方式与生活方式的骨架。 勒高夫在本书中自述: 我的目标是从古代犹太基督教开始追踪这第
1945年4月16日,星期一,凌晨4点整。 离德国首都东部不到62公里的地方,涨水的奥得河上方的夜空中,突然燃起了红色的火焰,令人目瞪口呆的战斗即将打响,苏联人对希特勒第三帝国发动的后进攻开始了。柏林 这座古老的文明之都,即将化为被炮火、妒火和欲火彻底焚毁的废墟。 柏林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上的一场恶战。这一次,被复仇冲昏头脑的士兵将枪口瞄向了柏林市民, 一双眼换一只眼,一池血换一滴血 。这场战役给柏林带来了毁灭性创痛。它不仅导致纳粹利维坦巨兽的垮台,也为冷战时期的一系列国际问题埋下了伏笔。 为了还原第三帝国崩溃的历史,科尼利厄斯 瑞恩寻访了2000多人,包括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科涅夫、崔可夫、海因里希等盟军将领,还有众多平民和士兵。在冷战局势紧张时期,瑞恩不顾阻挠深入莫斯科,查阅苏联不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