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科技世界,当我们为科技的便利和不便夸奖或者抱怨的时候,当我们谈论智能手机、电视和电脑的时候,我们真的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我们由猿人进化到智人,学会使用工具,利用工具开拓视野,改造生活,认识世界。然而,技术仅仅意味着一种工具吗? 不,它远比我们想象的更重要,它是我们自身存在意义的一种映射,是我们存在于世间的注脚,并且烛照了人类文明演化的历史。这本书不是列举某些具体科技的作用,而是试图通过鲜明的案例研究,来展示技术之于人类的意义,或者说其对我们身体和认知的影响。本书融合了认知科学、认知考古学、美学、技术哲学、生物学等学科,多角度分析科技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塑造和影响,试图理清科技与人类关系的发展历程、重大脉络,漂亮地回答了 我们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是如何构建的 。科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作者的专题演讲合集,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是1917年刘师培在北京大学国文门讲授文学史课程时的讲义,论述汉魏六朝文学变迁特点与诸家文章优劣得失,褒扬藻韵,推重美文,严辨"文"、"笔"二体之别,为声偶之文争正统。刘师培率先肯定魏晋玄学"撷佛老之精华,弃儒家之糟粕","不可谓非哲学大昌之时代",给予魏晋文学充分的重现。这本著述作为课堂讲义,其研究方法也促使了北大国文门文学史教学思想的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说,是近现代中古文学史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讲义共分五课,*课"概论"旨在阐明研究意义,第三、四、五课分论中古各时期文学的变迁轨迹或总体风貌,就史的分量而言,显然应该落实在这后三课的条分缕析之中。引人注目的是,在*课之后,也是在本来不多的课目中,作者又特设第二课"文学辨体",并说明这一部分的要旨是:"此篇以阮氏《文笔对》为主
本书搜集了从上古到清代流行的900多面铜镜资料,以历史发展的顺序,分七个大的时段,对从齐家文化到晚清4000多年间铸行的主要镜类进行科学的、全面的介绍。本书大胆引进考古学界常用的类型学原理,根据铜镜主纹的发展变化,对所引铜镜进行了类、型、式的排比划分,从而探寻铜镜发展、演进的科学规律,并对铜镜的制作工艺、时代特点、社会影响等进行了探索。本书综合了前人的成果,有了更高的起点。
《笔底波澜:百年中国言论简史》讨论了自1872年《申报》创刊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近百年的言论简史。每年一篇,论述当年的典型事件,篇末以“记事”方式列出该年的大事记。本书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漫长历程中,如何运用言论的武器,表达自己的观点,推动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化腐朽为神奇的中国武术 说到中国功夫,大家并不陌生,无论是满身肌肉的李小龙,还是憨态可掬的功夫熊猫,中国功夫一直都是影视剧里让人津津乐道的文化元素。而武术不止于此。武术将攻防格斗与健身娱乐、身体运动与哲学道理自然结合,内容极其丰富,有各种各样的流派,并逐渐发展成一个个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体系,成为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本书以武术为切入点,生动描绘了武术的前世今生,为读者娓娓道来那些武侠传奇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本书的观点,我们先来欣赏一幅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名画。画家勒内 马格里特(ReneMagritte)1937年在自己的画室里创作出一幅古怪的烟斗肖像图:欧石楠根的材质,熏得发黑的烟锅,磨得发亮的斗柄和烟嘴,一支货真价实的烟斗跃然纸上。然而古怪之处在于,这只看起来活灵活现的烟斗漂浮在暗白色的背景之上,又显得那么不真实。没有任何参照物,也看不到它的 主人 ,孤零零的一只烟斗显得很突兀。画家甚至还在画布上用红笔写下一句话: 这不是一只烟斗 ,这就更加让人感到迷惑了。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193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从婚姻的观察、形式、制限、停止、组织、影响、关系、济救等方面进行分析,从社会现象和法律角度叙述我国婚姻问题的史略。作者从经史典籍中搜剔出材料,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加以分析论证,对婚姻的起源、发展、类型以及与社会的相互影响等问题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论述。
这是一部许倬云老师讲述长江文明及历史的中国文化史。本书主要讲解了长江文明的缘起与发展,长江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关系,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长江的历史,了解中国的文化。现代中国的发展由长江流域发端,此后也肩负着大部分的发展任务。长江文明的形成,关乎中国族群、经济、文化、政治等诸多方面的起源与发展。当代年轻人肩负着建设未来中国、未来世界的责任。小书虽小,但有概论总览之指导意义。 许老学贯东西文史,读者们在许老的帮助下,能更好地了解长江文明,以及其与世界文明的关系,有利于他们对社会发展的理解,亦能指导他们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探索和努力。书中还配有注释、史料图片、高清文物照片,辅助读者阅读理解。
《西方艺术简史》一书,用精简的语言,通俗地讲述了西方艺术知识之精华。全书介绍了古希腊、罗马、中世纪及文艺复兴的建筑、雕刻、绘画及工艺品,以说故事的方式,结合历史、哲学、文学、地理、科学等因素,追寻西方艺术发展的脉络,图文并茂,对西方艺术知识和欣赏的普及大有裨益,是一本通俗入门的西方艺术史书。
《中国音乐小史》一书从历史的角度综合研究了中国2000余年来音乐的沿革及原理,内容浅显有趣,是初学中国乐律不可或缺的书籍,也是20世纪初中国音乐研究的开拓性著作之一。全书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对于今天的读者和相关研究者了解和研究中国音乐的历史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中国是以农业立国,研究农政可以对中国古代各时期社会进行侧面的分析。全书有九章,分别论述了战国以前之粮政、汉代粮政、两晋南北朝之粮政、唐代粮政、宋代粮政、辽金元之粮政、明代粮政、清代粮政、民国粮政,展现了中国粮政的演变史。
自有人类以来,人们的迁徙活动从未停止过,人类文明随着一次次地迁徙蔓延远播。无论战争、瘟疫、灾害造成的被动迁徙,还是趋利避害、寻找更适宜生存条件的主动性迁徙,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孕育了坚韧的民族,也催生过伟大的国家。 《大迁徙》从先秦时代的移民开始切入调查,以西晋末年“衣冠南渡”、唐初“避地东吴”、宋代“一迁再迁”、近代移民史上的“渡海赴台”,以及三次著名大迁徙——“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等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将中华民族一路迁徙播迁的史实公诸于世,很好地解答了作为汉族分支的闽南人、客家人、广府人、东北人,及世界各地华人一直深究的“我从哪儿来”的问题。全景式地解读了中原人与闽南人、客家人、东北人,以及各地迁徙汉民的血缘关系和精神层面的联系,揭示中华民
《西方科学简史》一书在梳理西方科学发展史的同时,全面、纵深地讲述了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学与生物学这六大基础学科,使读者既对西方科学发展史的脉络有一定的把握,又对这六大基础性学科的核心内容有整体性的了解,引导读者探寻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对科学思维的培养,可以说是一本西方科学史的入门书。
工业文明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人们又是如何在这其中适应了工业革命带来的新规则、新秩序? 沃尔夫冈·希弗尔布施著的《铁道之旅》通过论述工业革命的代表之一——铁路——其创制、发展对于人类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试图重新思考工业文明如何发生于个体,而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生产力、社会结构变化。这本书囊括了人们对风景观感的变化、旅途交谈的没落、铁路车厢分隔问题、铁路旅行病理学、工业疲劳和休克的历史,以及铁路与城市的关系等诸多话题。 铁路出行给人们对于时间、速度、距离、危险、精神伤痛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对于城市—历史关系、事故、防御性措施等等方面的重新思考,试图去阐述,工业文明不仅在技术、建筑、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改变, 重要的是,人们在这些变化其中,也发展出 多的设备、条例、思维去适
《中国印刷术源流史》对印刷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印证资料极为丰富,议论雅正,是印刷史研究领域的奠基之作,具有很强的学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