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艽野尘梦》是“湘西王”陈渠珍于1936年赋闲长沙时,回忆其1909年至1912年进出西藏的纪实文学作品。但书中关于藏地求生的惊险曲折、陈渠珍与西原的生死与共、雪域绝境的人性异化等近乎虚构,陈渠珍用字
乐山历史悠久,人文灿烂,底蕴厚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所在地。为记录好乐山历史,讲述好乐山故事,传承好优秀文化,2021年10月,经乐山市委、市政府同意,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组织有关专家编纂《乐山简史》一书。乐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乐山简史》编纂工作,市委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指示,为编纂工作提供支持、指明方向。全书编纂历时一年多,先后多次组织专家审读审改、编辑部成员集中审读修改,几易其稿,于2022年12月付梓,该书是全市党史和地方志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 《乐山简史》采取史、志结合编纂体例,以今乐山市区划地域为基本视野,溯本求源、穷搜博采、去繁从简,史料翔实、实事求是,述而不论。全书上限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记述,下限原则上截至2020年底。全书以时为序,以史为据,以建制沿革
本书是《京华通览》的一个分册。书中系统地介绍了卧佛寺和樱桃沟的基本情况、地理环境、植物资源、主要景点、文物古迹等内容。全书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活泼,为读者展现了卧佛寺和樱桃沟的发展历程,是了解卧佛寺和樱桃沟的一本文化读本。
“老武汉”是一套谈武汉历史的书,举凡乡邦名流、名楼老街、百年老店、码头货栈、茶坊酒肆、商旅会馆、山川胜迹、地方戏曲、俚语方言、掌故旧闻、社会风情等都有所记。这套凝聚众多学者心血,图文并茂的专题性丛书与笔者两年前主编出版的以城区为叙述单元的“武汉史话丛书”一横一纵,恰好构成一个武汉历史与文化的完整系列。 《历史的印章:武汉老地名》为老武汉系列丛书之一。
本书是作者1928年底为探望在酒泉经商病重的父亲而一路西行中经历、见闻的记录,此次行程至1930年初结束,前后历时一年零两个月。 全书大致以所至区域分篇章,每章先逐日记旅程经见,其次对该区域之社会状况加以概述及评论,最后则提出本人建设性意见。所提主张,虽有幼稚、偏颇乃至谬误之处,但总体看,仍不失为一部较好的西北记行之作。书中关于沿途人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之种种疾苦,各地政治之腐败,官、兵、匪、旱以及鸦片、滥税、苛捐之危害,颇多揭露,为世人保存了一份难得的黑暗世界留影。书中对当时恶吏、弊政多所指陈,切中时弊,而愤激之情每见笔端,正义之感时有流露,显示出作者的社会良知。此外,书中关于山川景物、民俗风情、涉险履奇等情景的记述,令人感同身受,增广见闻。
钱塘江是我国有魅力的江河之一,她哺育着流域人民创造了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钱塘江功不可没。早在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建德人”就已生活在寿昌江畔;新石器时期,有距今12000-8000年的“上山人”,及距今约8000-7000年的“跨湖桥人”,分别在江畔创造了“上山文化”和“跨湖桥文化”;古越人凭借钱塘江,创造了“越文化”,考古发掘证实古代的河口滨海地带是越文化发源地;在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距今约7000年前已有人工种植的水稻,距今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水井,说明那时已有灌溉农业和生活供水设施;“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遗址的发掘和发现也都证明,钱塘江流域和杭州湾两岸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