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是享誉国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经济社会根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久远的文明传承。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都西安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拓印下无比瑰丽的史诗和波澜壮阔的画卷。 “八川分流绕长安,秦中自古帝王州”。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和文化发源地之一。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六千多年前,半坡先民在这里种植狩猎,开掘出了别具特色的“半坡文化”。自公元前12世纪,周文王在此建立丰京,揭开了西安作为帝王京师历经千年,雄踞华夏,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辉煌历史。西安成为与雅典、罗马、伊斯坦布尔等城市齐名的世界历史古都。直至今天,西安城中的塔与碑,城外的陵与墓,连绵的城垣与官殿遗址,保存的大量珍贵文物以
本书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全面又概括地介绍了北京的历史。作者首先从旧石器时代的 北京人 说起,指出北京历史的悠久,继而按照历史顺序介绍了作为燕都蓟城、秦汉至隋唐的北方重镇、辽代陪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民国北平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北京的历史。本书不仅介绍了历史的发展脉络,还介绍了北京重要的历史古迹,优美的园林,著名的历史人物和灿烂的文化遗产。
编著《古都西安》这套大型丛书,正是想让人们对西安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触摸到西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感受到它的灵魂,让西安走向世界,再架起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丛书按照从古至今、全面系统的原则分篇编排。每篇或按时序,或分类论述,但总的体例大致划一,以求系统、准确、全面而又有重点地介绍西安。丛书在保证学术水准的前提下,尽可能为更广泛的读者所接受,使史学走向大众,更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渊博的知识性和艺术感召力。 有关古都西安的著述很多,但系统地编著一部大型丛书,立体全景地展现西安历史,却是首次。我有幸在西安工作十多年,西安的文化积淀实在是丰厚,这座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历史文化。在两个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必要也有责任组织和推
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 古都西安就像一部活的史书,一幕幕、一页页记录下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古都西安见证了 文景之治 、 贞观之治 、 开元盛世 的鼎盛辉煌,然而,往日这个帝王们希冀长治久安、长久平安的长安城也几度衰落,数遭兵燹,令人扼腕地一度衰落了。 本书为 古都西安 大型丛书之一,论述了西安与海东的有关知识,立体全景地展现西安历史,使史学走向大众,更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渊博的知识性和艺术感召力。 《古都西安》这套大型丛书,是想让人们对西安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触摸到西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感受到它的灵魂,让西安走向世界,再架起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丛书按照从古至今、全面系统的原则分篇编排。每篇或按时序,或分类论述,但总的体例大致划一,以求系统、准确、全面而又有重点地介绍西
灵桥作为宁波的地标性建筑,历经浮桥时代和钢桥时代,在外形和和设计上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承载着宁波人民的乡情。本书从历史的角度,结合相关史料,全面介绍了灵桥自公元283年始建至2013年大修共1190年的历史,把灵桥的建设始末和宁波的地理、社会、经济、变化、民俗等综合起来考察,如发展经略、筹备过程、公益善举、技术支撑等,巧妙地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灵桥的建构和宁波人民为灵桥建设做出的努力。有较强的可读性的文学价值,为人们认识和了解宁波提供了参考。
全书以16个主题,分别介绍了大连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老街及广场等。文中以叙述的方式,回顾当年这些地方的面貌及历史,使人们在重温这段历史的同时。也能了解这座城市的发展史。
《南京城市史》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回溯古代南京城市成长、变迁历程,对已有定论的内容,叙述从简;提出不同材料或不同看法之处则力求严谨。对于某些时段、某些方面相关记录的短缺,将尝试进行填补,即依据南京城市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参考时代相近的私史笔记以至文学作品,进行适度的猜想和推测,提出一些假说。下编关注的是现代规划出现之后的一百年中,人们面对历史造就的文化名城,如何进行再度建设的问题。
《民国文人地理丛书·滇康道上:滇康旅行记》为“民国文人地理丛书”的一种的一本,包括《滇康道上》和《入康记》两种书。《滇康道上》为著名化学家曾绍抡1941年带领西南联大社会、政治、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系10名学生组成的川康科学考察团从昆明赴当时的西康和四川考察的考察报告,详细记录了他们的行程和收获,很好地反映了沿途当时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状况。《入康记》为著名新闻人段公爽当年赴西康创办《西康国民日报》途中所记,以一个记者的角度记录的当时沿途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状况。
一个伟大的民族从不缺乏历史文化责任感。在现代文明勃兴的今天,唤醒历史意识,倡导文化认同,成为当务之急。作为广西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广西历史文化出版工程”的一个重大项目,《广西文库》旨在对广西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文库以延绵五千年的广西历史文化为背景,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遗迹、风物、景观等进行全景式扫描,从中梳理出*学术文化价值的亮点,着力对之进行学术性的书写和通俗性的呈现,以“点”的精彩,表现“面”的厚重。我们的意图是通过对历史的重现与文化的复原,挖掘本土历史文化的价值,重构广西入的精神文化故园。 阿尔卑斯山脉一带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停一下,等等我的灵魂!”出版《广西文库》,何尝不是出于同样的用心!
在济南老城区中心,泉城路的中段,自古至今有一处名闻遐迩的优美风景区——珍珠泉大院。进入院中,只见海棠园、浮矶亭、明戏台、清巡抚大堂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唐槐、宋腊、宋海棠、桂香柳等古树名木,洋溢着欣欣向荣的朝气。在这片秀美靓丽的景区中,泉城济南“四大名泉”之一的珍珠泉与其周围的溪亭泉、散水泉以及院外周边的芙蓉泉、太乙泉、濯缨泉、朱砂泉、小王府池、腾蛟泉等共同组成了珍珠泉泉群,构成了泉城济南一道绮丽无比的风景线。珍珠泉水由大院内的玉带河流入濯缨湖,后经大院外曲水亭街道中心那条潺潺作响的溪流,流进百花洲,后汇入誉称为“泉城明珠”的大明湖……
《扬州图经》是清嘉庆年间焦循`江藩纂辑的一部扬州地方文献,系从众多资料中把有关扬州的各项文献记载辑录在一起。其目的是想以扬州这个地域为纬,以时间为经,勾勒出千百年来在扬州所发生的一切。原稿系手稿,名《扬州府图经》,藏北京图书馆,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据以付梓,改今名。 焦循,字理堂,一字里堂,江苏甘泉(今扬州)人。焦氏世传《易》学,幼年即以好《易》颖晤称。嘉庆六年举乡试,与阮元齐名。阮督学山东`浙江,俱招往游。后应礼部试不第,托足疾不入城市者多年,并于湖滨构一楼名「雕菰楼」,读书著述其中。博闻强记,于经`史`历算`声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反对俗见,重视地方文献,着有《扬州足征录》《北湖小志》等。嘉庆二十五年卒,年五十八。 江藩,字子屏,号郑堂,江苏甘泉(今扬州)人,清代经学家。少
昔人谓辑郡县志乘宜擅史氏三长,又谓《国风》十五为郡县志之权舆,故班固志地理所引不出风诗。后之登览山川,凭吊古迹,必兼有史才诗才,乃得互证参稽,发抒尽致,此吾友姚君频复《吴趋访古录》所由称也。夫以吴趋之名著于士衡,固东南一大都会,娄水以东昔曾隶属。郡县志外,如《吴地记》、《中吴纪闻》、《吴中旧事》、《平江纪事》等编,历代名家撰述,于古迹特详,而轶事旧闻亦时时见于他说。频复营萃诠次,托之谣咏,异日史官采言固所不废’而以地传人,以人传地,有知人论世之识,有阐幽表微之功,正不仅夸登高能赋已也。余以是集之成有足补一方职志者,且与前所说有合焉,遂不辞而为之序。惟学殖荒落,复感倦游,未克助君征引,转滋余愧云。道光十九年己亥三月程庭鹭撰。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坐落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的过渡地带,是一座山城。因其雄踞长江之南,素有“江南雄镇”之美誉。景德镇与湖北汉口镇、广东佛山镇、河南朱仙镇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镇,也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景德镇制瓷历史有1700余年,自明代它就成为了全国的制瓷业中心,拥有厚重而灿烂的陶瓷文化,又有“瓷都”之雅称。
《广州关键词(1949-2009)》不是关于广州知识的百科全书式的辞典,也无意对广州进行全面而准确的描述书中选取的百余条“关键词”,大多来源于60年来流行于广州民间、媒体和官方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重要词汇,来源于广州日常社会生活中的人物、事相这些人物、事相尽管可能细微,但身处大时代,人们常常不由自主地被潮流托动前行,不知不觉地浮至风口浪尖,其中所承载的真实信息,呈现、记录并诠释了广州60年来的社会发展与变迁,丝毫不逊于某些宏大的“历史叙事”。
南京的民国建筑主要风格有折衷主义、古典主义、近代中国宫殿式、新民族形式、现代派以及中国传统民族形式等,构成了南京有别于其它城市的独特风貌,南京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为“民国建筑的大本营”。 《到南京找民国建筑(1)》由藏传艳、杨莹所著,供读者阅读。
《惜馀春轶事》和《扬州访旧录》是民国年间扬州著名文化学者杜召棠介绍家乡文史掌故的怀旧之作。杜召棠(1891年—1983),原名发恩,字鎏辉,笔名负翁、扬州小杜,扬州人。工诗文,尤精于制联,为近代扬州著名诗社“冶春后社”和“竹西后社”成员。1949年后旅居台湾,从事文学创作。著有《蜗涎集》《负翁联话》《负翁诗存》等。 《扬州访旧录》则是作者在扬州访求古迹、搜讨遗闻、考证故实的记载,原稿篇首标有“卷新城”字样,表明作者原先是拟按地域多卷来构思本书的,后来因区读另一扬州文化学者董玉书的《芜城怀旧录》,有不谋而合之感,遂放弃了原定写作计划,因此读者看到的只是这一卷两万余字的未完稿。而其中内容仍然十分丰富,举凡扬州新城的街巷变迁、风俗掌故、人物事迹,都有较详细的描述,足资参考。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岭南文化知识书系》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本书为《话说长洲》,由龙莆尧编著,内容包括长洲概览、古村生辉、海上商路历史寻踪、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
马宇彤编著的《天津小洋楼导图(50座值得一看的小洋楼)》是给游览天津小洋楼的游者提供的一份旅游示意图。从天津现存的200多座小洋楼中精选出来50座,筛选的原则是:楼主知名度高、楼的现状比较好、有故事。内容涵盖名称、门牌号、人物介绍、精彩人生故事。分五大区域,马场道、小白楼、中心公园、鞍山道、意式风情区。按区域配有手绘示意图,方便游者在了解小楼主人及故事的同时,知道小楼的大概位置。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它历经两千多年,饱尝历史浪潮的冲击和雨雪风霜的侵蚀,却依然屹立。 长城遗产是人类的精神和物质财富,长城遗存现状和发展环境受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保护文化遗产、挖掘创意资源、促进区域发展,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