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是享誉国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经济社会根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久远的文明传承。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都西安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拓印下无比瑰丽的史诗和波澜壮阔的画卷。 “八川分流绕长安,秦中自古帝王州”。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和文化发源地之一。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六千多年前,半坡先民在这里种植狩猎,开掘出了别具特色的“半坡文化”。自公元前12世纪,周文王在此建立丰京,揭开了西安作为帝王京师历经千年,雄踞华夏,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辉煌历史。西安成为与雅典、罗马、伊斯坦布尔等城市齐名的世界历史古都。直至今天,西安城中的塔与碑,城外的陵与墓,连绵的城垣与官殿遗址,保存的大量珍贵文物以
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 古都西安就像一部活的史书,一幕幕、一页页记录下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古都西安见证了 文景之治 、 贞观之治 、 开元盛世 的鼎盛辉煌,然而,往日这个帝王们希冀长治久安、长久平安的长安城也几度衰落,数遭兵燹,令人扼腕地一度衰落了。 本书为 古都西安 大型丛书之一,论述了西安与海东的有关知识,立体全景地展现西安历史,使史学走向大众,更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渊博的知识性和艺术感召力。 《古都西安》这套大型丛书,是想让人们对西安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触摸到西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感受到它的灵魂,让西安走向世界,再架起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丛书按照从古至今、全面系统的原则分篇编排。每篇或按时序,或分类论述,但总的体例大致划一,以求系统、准确、全面而又有重点地介绍西
本书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全面又概括地介绍了北京的历史。作者首先从旧石器时代的 北京人 说起,指出北京历史的悠久,继而按照历史顺序介绍了作为燕都蓟城、秦汉至隋唐的北方重镇、辽代陪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民国北平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北京的历史。本书不仅介绍了历史的发展脉络,还介绍了北京重要的历史古迹,优美的园林,著名的历史人物和灿烂的文化遗产。
编著《古都西安》这套大型丛书,正是想让人们对西安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触摸到西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感受到它的灵魂,让西安走向世界,再架起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丛书按照从古至今、全面系统的原则分篇编排。每篇或按时序,或分类论述,但总的体例大致划一,以求系统、准确、全面而又有重点地介绍西安。丛书在保证学术水准的前提下,尽可能为更广泛的读者所接受,使史学走向大众,更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渊博的知识性和艺术感召力。 有关古都西安的著述很多,但系统地编著一部大型丛书,立体全景地展现西安历史,却是首次。我有幸在西安工作十多年,西安的文化积淀实在是丰厚,这座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历史文化。在两个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必要也有责任组织和推
灵桥作为宁波的地标性建筑,历经浮桥时代和钢桥时代,在外形和和设计上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承载着宁波人民的乡情。本书从历史的角度,结合相关史料,全面介绍了灵桥自公元283年始建至2013年大修共1190年的历史,把灵桥的建设始末和宁波的地理、社会、经济、变化、民俗等综合起来考察,如发展经略、筹备过程、公益善举、技术支撑等,巧妙地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灵桥的建构和宁波人民为灵桥建设做出的努力。有较强的可读性的文学价值,为人们认识和了解宁波提供了参考。
《南京城市史》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回溯古代南京城市成长、变迁历程,对已有定论的内容,叙述从简;提出不同材料或不同看法之处则力求严谨。对于某些时段、某些方面相关记录的短缺,将尝试进行填补,即依据南京城市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参考时代相近的私史笔记以至文学作品,进行适度的猜想和推测,提出一些假说。下编关注的是现代规划出现之后的一百年中,人们面对历史造就的文化名城,如何进行再度建设的问题。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它历经两千多年,饱尝历史浪潮的冲击和雨雪风霜的侵蚀,却依然屹立。 长城遗产是人类的精神和物质财富,长城遗存现状和发展环境受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保护文化遗产、挖掘创意资源、促进区域发展,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书是专写济南的古与今以及其发展变化的,按通常史体来说,似应属地方史类。但作者并不拘泥于旧地方史的框架,而是运用娴熟而又通俗的文学手笔,写来如行支流水,不像有些地方史至那样枯涩乏味,颇似一部优美动人的文学佳作。作者所写虽是济南习闻常见之事,可是通过作者的旁征博引,使内容臻于详尽,首尾完备,自非旧体的杂史、笔记可比,尤其是作者善于博观约取,撷取文献精华,深入浅出地予以学术性、思想性、知识性和文艺性于一体的著作,正体现了作者的高尚思想境界,深厚坚实的文学功底,娴熟老练的写作技巧。该收的确做到了文史交融,体例新颖,:一方面继承发展了我国优秀的文学传统;另一方面开拓创新了我国地方史编写的新格局,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书。
方志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在古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至今流传的方志约有一万种。这些方志不仅反映了我国各个时代、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社会实际情况,而且对各个地区的气候、天象、地貌、山川、城镇、道里、矿产、动植物等分布情况也有所记载。我们应当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这部分文化遗产进行整理研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它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国家四个现代化服务。 整理旧方志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一种长期的事业。目前正在掀起纂修新地方史志的高潮,在这种情况下,整理旧志,为编修新志提供借鉴,尤为重要。已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方志学,正待我们去研究。
《扬州图经》是清嘉庆年间焦循`江藩纂辑的一部扬州地方文献,系从众多资料中把有关扬州的各项文献记载辑录在一起。其目的是想以扬州这个地域为纬,以时间为经,勾勒出千百年来在扬州所发生的一切。原稿系手稿,名《扬州府图经》,藏北京图书馆,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据以付梓,改今名。 焦循,字理堂,一字里堂,江苏甘泉(今扬州)人。焦氏世传《易》学,幼年即以好《易》颖晤称。嘉庆六年举乡试,与阮元齐名。阮督学山东`浙江,俱招往游。后应礼部试不第,托足疾不入城市者多年,并于湖滨构一楼名「雕菰楼」,读书著述其中。博闻强记,于经`史`历算`声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反对俗见,重视地方文献,着有《扬州足征录》《北湖小志》等。嘉庆二十五年卒,年五十八。 江藩,字子屏,号郑堂,江苏甘泉(今扬州)人,清代经学家。少
笔者于30年代初进入新闻界,由于职业关系,所见所闻,无奇不有,且鲜为人知。现通过回忆,并查考有关资料,进行整理,把当年的新闻重新撰写,取名为《江南感旧录》,飨读者。 本书叙述自辛亥革命至解放前夕,三十多年间沪宁各地所发生的有关野史逸闻,历史掌故,地方名胜,名人轶事,等等。由于事件往互不相干,所以一事一叙。 作为一部野史,既可让青年一代从一个侧面了解过去,亦能供史学者参考,雪泥鸿爪,得以留传。惟笔者水平有阴,加之年事已高,所述难免有疏漏谬误之处,祈识者指正。
马宇彤编著的《天津小洋楼导图(50座值得一看的小洋楼)》是给游览天津小洋楼的游者提供的一份旅游示意图。从天津现存的200多座小洋楼中精选出来50座,筛选的原则是:楼主知名度高、楼的现状比较好、有故事。内容涵盖名称、门牌号、人物介绍、精彩人生故事。分五大区域,马场道、小白楼、中心公园、鞍山道、意式风情区。按区域配有手绘示意图,方便游者在了解小楼主人及故事的同时,知道小楼的大概位置。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它是由当时东西洋间一系列港口网点组成的国际贸易网。在古代中国,陆上丝绸之路远在周朝时候就已存在,海上丝绸之路在秦汉时期才开始出现。秦汉时期的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是华南早出现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广州因为具有地缘中心的地位以及鲜明的海洋属性,使其成为印度洋地区及南海等国家商船到达中国贸易必先到的港口。当时中国与南洋和波斯湾地区的定期航线,都集中在广州,古称 广州通海夷道 。清朝时期,清廷实行 闭关锁国 政策,实行广州一口通商,可见广州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本书从秦汉时期始,以时间顺序讲述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是一本关于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简史。全书五万字,是《岭南文化知识书系》之一种。
综观前代这类侈谈风土景观的随笔杂记之属,虽可流传于一时,却因缺乏史才史识,总觉得在内容上缺乏力度。吴空兄的这本大作,字数虽不甚多,却是本世纪以来记述中南海的一本史料丰富、记载全面、文献性很强的著作。盖谈中南海构建过程,远起元明两代,下限止于清末,比起过去的《三海见闻志》之类浮光掠影的书籍,可谓迥不相侔,有云泥之判。书中时有新见,纠正了旧说若干错误。如旧说仪鸾殿为慈禧寝宫,“庚子国变”后殿被焚毁,民国后改名为怀仁堂。其实据档案记载,仪鸾殿经重建乃为居仁堂,怀仁堂则是另择新址修建的。又如紫光阁乃清代铭功纪勋讲武之地,相当于唐代的凌烟阁。宣统年间兴建的摄政王府的前身乃为一座天主教堂(此教堂后来迁往西什库,今其址犹存)。这些属于匡谬正俗的论述,书中所在多有,不一而足。而作者以朴实平
《民国文人地理丛书·滇康道上:滇康旅行记》为“民国文人地理丛书”的一种的一本,包括《滇康道上》和《入康记》两种书。《滇康道上》为著名化学家曾绍抡1941年带领西南联大社会、政治、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系10名学生组成的川康科学考察团从昆明赴当时的西康和四川考察的考察报告,详细记录了他们的行程和收获,很好地反映了沿途当时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状况。《入康记》为著名新闻人段公爽当年赴西康创办《西康国民日报》途中所记,以一个记者的角度记录的当时沿途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状况。
《寒山寺志》三卷,叶昌炽撰。所记寺院变迁、诗词记文、佛像钟碑、僧人寺产、轶闻掌故、寒拾事迹等,体例精当,史料翔实,文字典雅,被推为苏州寺园小志中的上乘之作。 寒山寺是苏州著名的古刹之一,始建于六朝的梁代天监年间(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又曾名枫桥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了。到唐代贞观年间,高僧寒山、拾得由天台山来此,塔院被改名为寒山寺。 过村桥、枫桥自古有名。 铁铃关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清道光九年(1829年)重建,又名枫桥敌楼,是苏州现存的抗倭遗迹。 枫桥古镇由枫桥大街和寒山寺弄两条步行街组成,一面临河,蜿蜒曲折,保持了家家尽枕河的景象,具有典型的运河水乡风貌。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岭南文化知识书系》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本书为《话说长洲》,由龙莆尧编著,内容包括长洲概览、古村生辉、海上商路历史寻踪、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