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是享誉国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经济社会根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久远的文明传承。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都西安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拓印下无比瑰丽的史诗和波澜壮阔的画卷。 “八川分流绕长安,秦中自古帝王州”。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和文化发源地之一。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六千多年前,半坡先民在这里种植狩猎,开掘出了别具特色的“半坡文化”。自公元前12世纪,周文王在此建立丰京,揭开了西安作为帝王京师历经千年,雄踞华夏,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辉煌历史。西安成为与雅典、罗马、伊斯坦布尔等城市齐名的世界历史古都。直至今天,西安城中的塔与碑,城外的陵与墓,连绵的城垣与官殿遗址,保存的大量珍贵文物以
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 古都西安就像一部活的史书,一幕幕、一页页记录下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古都西安见证了 文景之治 、 贞观之治 、 开元盛世 的鼎盛辉煌,然而,往日这个帝王们希冀长治久安、长久平安的长安城也几度衰落,数遭兵燹,令人扼腕地一度衰落了。 本书为 古都西安 大型丛书之一,论述了西安与海东的有关知识,立体全景地展现西安历史,使史学走向大众,更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渊博的知识性和艺术感召力。 《古都西安》这套大型丛书,是想让人们对西安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触摸到西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感受到它的灵魂,让西安走向世界,再架起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丛书按照从古至今、全面系统的原则分篇编排。每篇或按时序,或分类论述,但总的体例大致划一,以求系统、准确、全面而又有重点地介绍西
本书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全面又概括地介绍了北京的历史。作者首先从旧石器时代的 北京人 说起,指出北京历史的悠久,继而按照历史顺序介绍了作为燕都蓟城、秦汉至隋唐的北方重镇、辽代陪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民国北平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北京的历史。本书不仅介绍了历史的发展脉络,还介绍了北京重要的历史古迹,优美的园林,著名的历史人物和灿烂的文化遗产。
编著《古都西安》这套大型丛书,正是想让人们对西安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触摸到西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感受到它的灵魂,让西安走向世界,再架起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丛书按照从古至今、全面系统的原则分篇编排。每篇或按时序,或分类论述,但总的体例大致划一,以求系统、准确、全面而又有重点地介绍西安。丛书在保证学术水准的前提下,尽可能为更广泛的读者所接受,使史学走向大众,更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渊博的知识性和艺术感召力。 有关古都西安的著述很多,但系统地编著一部大型丛书,立体全景地展现西安历史,却是首次。我有幸在西安工作十多年,西安的文化积淀实在是丰厚,这座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历史文化。在两个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必要也有责任组织和推
灵桥作为宁波的地标性建筑,历经浮桥时代和钢桥时代,在外形和和设计上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承载着宁波人民的乡情。本书从历史的角度,结合相关史料,全面介绍了灵桥自公元283年始建至2013年大修共1190年的历史,把灵桥的建设始末和宁波的地理、社会、经济、变化、民俗等综合起来考察,如发展经略、筹备过程、公益善举、技术支撑等,巧妙地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灵桥的建构和宁波人民为灵桥建设做出的努力。有较强的可读性的文学价值,为人们认识和了解宁波提供了参考。
《南京城市史》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回溯古代南京城市成长、变迁历程,对已有定论的内容,叙述从简;提出不同材料或不同看法之处则力求严谨。对于某些时段、某些方面相关记录的短缺,将尝试进行填补,即依据南京城市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参考时代相近的私史笔记以至文学作品,进行适度的猜想和推测,提出一些假说。下编关注的是现代规划出现之后的一百年中,人们面对历史造就的文化名城,如何进行再度建设的问题。
天安门广场,作为首都北京的象征,是全国人民所向往的神圣重地,是当今世界上*的城市广场。天安门广场与紫禁城同期兴建,历经了近600年的风雨沧桑,见证了全国在不同历中锂期的社会变迁,也记录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如今的天安门广场已呈现全新面貌,但我们可以从她向世人所展现的新毅中追随其以往的历史风貌和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过往。
《古都西安》这套大型丛书,是想让人们对西安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触摸到西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感受到它的灵魂,让西安走向世界,再架起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丛书按照从古至今、全面系统的原则分篇编排。每篇或按时序,或分类论述,但总的体例大致划一,以求系统、准确、全面而又有重点地介绍西安。丛书在保证学术水准的前提下,尽可能为更广泛的读者所接受,使史学走向大众,更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渊博的知识性和艺术感召力。本书为其中一册,论述了长安韦杜家族的有关知识。 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 古都西安就像一部活的史书,一幕幕、一页页记录下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古都西安见证了 文景之治 、 贞观之治 、 开元盛世 的鼎盛辉煌,然而,往日这个帝王们希冀长治久安、长久平安的长安城也几度衰落,数
上海,因上海浦(今黄浦江)得名。古称沪渎,简称沪;战国时为楚春申君领地,又称申。 现上海西部陆地成于六千年前,东部成陆约两千年。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属越地。秦汉时属会稽郡。唐天宝年间置华亭县,属苏州。南宋咸淳三年,设上海镇。元至元二十九年设上海县,属松江府。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被分为公共租界、法租界和华界三部分。1927年设上海特别市。1949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1950年1月为华东行政区代管的中央直辖市。1954年6月为中央直辖市至今。1958年原江苏省松江专区的嘉定等10县划归上海,形成今日的上海境。现上海共辖黄浦等18区和崇明县。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不同年代的地图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我们翻印了20世纪20至50年代的4张上海老图,奉献给读者,旨在唤起老上海人对都市历史的回忆,并期许新上海人
马宇彤编著的《天津小洋楼导图(50座值得一看的小洋楼)》是给游览天津小洋楼的游者提供的一份旅游示意图。从天津现存的200多座小洋楼中精选出来50座,筛选的原则是:楼主知名度高、楼的现状比较好、有故事。内容涵盖名称、门牌号、人物介绍、精彩人生故事。分五大区域,马场道、小白楼、中心公园、鞍山道、意式风情区。按区域配有手绘示意图,方便游者在了解小楼主人及故事的同时,知道小楼的大概位置。
方志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在古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至今流传的方志约有一万种。这些方志不仅反映了我国各个时代、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社会实际情况,而且对各个地区的气候、天象、地貌、山川、城镇、道里、矿产、动植物等分布情况也有所记载。我们应当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这部分文化遗产进行整理研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它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国家四个现代化服务。 整理旧方志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一种长期的事业。目前正在掀起纂修新地方史志的高潮,在这种情况下,整理旧志,为编修新志提供借鉴,尤为重要。已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方志学,正待我们去研究。
综观前代这类侈谈风土景观的随笔杂记之属,虽可流传于一时,却因缺乏史才史识,总觉得在内容上缺乏力度。吴空兄的这本大作,字数虽不甚多,却是本世纪以来记述中南海的一本史料丰富、记载全面、文献性很强的著作。盖谈中南海构建过程,远起元明两代,下限止于清末,比起过去的《三海见闻志》之类浮光掠影的书籍,可谓迥不相侔,有云泥之判。书中时有新见,纠正了旧说若干错误。如旧说仪鸾殿为慈禧寝宫,“庚子国变”后殿被焚毁,民国后改名为怀仁堂。其实据档案记载,仪鸾殿经重建乃为居仁堂,怀仁堂则是另择新址修建的。又如紫光阁乃清代铭功纪勋讲武之地,相当于唐代的凌烟阁。宣统年间兴建的摄政王府的前身乃为一座天主教堂(此教堂后来迁往西什库,今其址犹存)。这些属于匡谬正俗的论述,书中所在多有,不一而足。而作者以朴实平
方志,是记载某一地方的地理、历史、风俗、教育、物产、人物等情况的书,如县志、府志等。《中国方志学》一书,即从方志概说(方志的起源、类别、特征、定义、价值与局限、存佚及收藏情况)、方志体例、方志的发展与演变、新中国的方志事业和方志学等几方面介绍了中匡的方志学情况,对了解方志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建设方志事业意义重大。
上海,因上海浦(今黄浦江)得名。古称沪渎,简称沪;战国时为楚春申君领地,又称申。 现上海西部陆地成于六千年前,东部成陆约两千年。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属越地。秦汉时属会稽郡。唐天宝年间置华亭县,属苏州。南宋咸淳三年,设上海镇。元至元二十九年设上海县,属松江府。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被分为公共租界、法租界和华界三部分。1927年设上海特别市。1949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1950年1月为华东行政区代管的中央直辖市。1954年6月为中央直辖市至今。1958年原江苏省松江专区的嘉定等10县划归上海,形成今日的上海境。现上海共辖黄浦等18区和崇明县。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不同年代的地图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我们翻印了20世纪20至50年代的4张上海老图,奉献给读者,旨在唤起老上海人对都市历史的回忆,并期许新上海人
《台湾史话》叙述了台湾地区自考古发现人类生活遗迹始,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止的历史发展过程。展现了自三国时期以来中国政府对于台湾的开发,台湾的政治建制、经济发展与贸易,大陆对台湾的移民拓垦,郑氏家族与刘铭传等对于台湾的经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割让台湾,日本的占领和殖民制度的建立以及对台湾人民的压迫与掠夺,台湾人民持续不断的反抗斗争,日本投降后台湾的光复,国民政府对台政策的得失,迁台人员与台湾土著的矛盾,等等。读后可以对台湾从史前到新中国建立前的开发、发展过程,台湾地区与大陆的关系有一个全面了解。在当今两岸交流频繁的情况下,对于普通读者及有关人员了解台湾历史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台湾史话》由程朝云编写。
《惜馀春轶事》和《扬州访旧录》是民国年间扬州著名文化学者杜召棠介绍家乡文史掌故的怀旧之作。杜召棠(1891年—1983),原名发恩,字鎏辉,笔名负翁、扬州小杜,扬州人。工诗文,尤精于制联,为近代扬州著名诗社“冶春后社”和“竹西后社”成员。1949年后旅居台湾,从事文学创作。著有《蜗涎集》《负翁联话》《负翁诗存》等。 《扬州访旧录》则是作者在扬州访求古迹、搜讨遗闻、考证故实的记载,原稿篇首标有“卷新城”字样,表明作者原先是拟按地域多卷来构思本书的,后来因区读另一扬州文化学者董玉书的《芜城怀旧录》,有不谋而合之感,遂放弃了原定写作计划,因此读者看到的只是这一卷两万余字的未完稿。而其中内容仍然十分丰富,举凡扬州新城的街巷变迁、风俗掌故、人物事迹,都有较详细的描述,足资参考。
一代一代爱拼的闽南人,为求生存发展,远离故土,浮海荒岛,用智慧赶走外虏,把根基扎在台湾,在荒芜的土地上建起新家园。他们有了一个新名字 台湾闽南人 。 生命从此延续,文明从此传承,荆棘变成了鲜花,荒凉变成了繁华。他们有纷争,也有交融:有泪水,也有欢笑,更有那为抗击侵略、保卫家园而洒下的万丈豪气。这就是海峡两岸叙不完、割不断的浓浓五缘情。
新志编纂、旧志整理、方志学研究等工作得以卓有成效的开展。 首先是方志知识的普及。在当前商品经济时代,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还不识方志为何物,对志书的价值、功用、编修意义的认识几乎为零。因此,还需要广大方志工作者,多渠道、全方位地宣传介绍方志知识,使新志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应起的作用。因为新志不仅有提供决策、保存地方文献的作用,同时还具有“用以向各族人民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功用。乡土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民族自豪感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自信心,也当早源于乡土。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作用,有待我们去宣传普及。 第二,新志的编修有待我们去创新。志书的演变发展史,是一个不断融合、创新的过程,从地记、图经到现今形式的方志演进,本身就是为了适应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