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分为二十章,据目录分别是《新都沿革概略》、《钟山》、《鸡笼山》、《狮子山》、《清凉山》、《冶山》、《燕子矶》、《栖霞山》、《南汤山》、《牛首山》、《雨花台》、《莫愁湖》、《韬园》、《愚园》、《玄武湖》、《周处台》、《刘园》、《鼓楼公园》、《大钟亭》、《秦淮河》,末附《新都城垣之现状及城门之改称》。该书以南京有名的山水、园林为纲,串连其中景点。
《国家地理·神秘中国》是一套以地域事件为单元散点透视、实地实拍、实证实录的图书,从地理人文风貌,到社会历史心态,有记录,有拍摄,有考察,有论证,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把历史之树的绚丽风采展示给大家。从社会生活的细节上,揭开历史的面纱,看一看神秘中国的精彩。每本书中围绕同一主题生发出的不同故事,就像几片相似的树叶,为中华历史的大树平添几抹生命的绿色。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它们背后的故事,深藏的历史,蕴蓄的文明,让那些渐行渐远的动人往事重新焕发生机,让那些早已离去的作古先人变得生动可感,在这里,每个人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感觉。
学术研究需要长期的积累,也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有了前人的后果,后人才能有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前人的后果,后人不得不重复前人的研究,而且未必能达到前人的高度,“广陵绝响”是人类学术史上经常不得不面对的千古遗恨。要是人类的学术研究成果始终能得到传承,人类能取得的进步肯定要大得多。 《王国维考古学文辑》系《简牍检署考》、《古史新证》两部论著,以及《殷周制度论》等五篇论文的合辑。该合辑中所选论著论文均为王国维考古学研究中的经典之作。如《简牍检署考》阐明了中国古代简册的制度,堪称“中国简牍学”的开山之作,为该门显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文献的准备。该文辑也为历史、文献、考古等学科的研究者们提供了一部基本的精选典籍。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近数十年,中华大地发现大量古代遗存,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有待深入探究。本书作者李学勤教授,是中国考古、历史、古文字学方面的知名学者,他别开蹊径,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一系列*考古发现进行研讨分析,特别注意各个地区、种种文化的交流融会,以及中外文化之间的影响、传播问题,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这些成果,不仅有助于开拓眼界,增广见闻,对有志于从事文史考察或古物鉴藏者,恐怕会有更大的启发。
我们靠什么跨越时代的隔阂去追溯过去,特别是那段没有文字记载的遥远的历史呢?的手段就是考古学。我们在先民留弃的遗迹中摭拾芳华,在时间的隧道中同古人对话,他们璞玉浑金的精神为人景慕,他们鬼斧神工的劳迹令人震撼。正是在这样的探索与冲动中,我们揭示着一幕幕美妙的,同时又是令人惊叹的神秘历史。 考古学与天文学的确称得上是天壤之别了,我们难道能在黄土之下找到数千年前的星斗吗?如果真的如此,那么又是什么促使古人将自己的骨骸与星宿埋葬在一起呢?为寻找这些答案,我们就不能不回到我们祖先的世界中去,那里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及灵魂升天的思想是如何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而这种思想作为星占学的基础,又如何推动了天文学由神学向科学的进步。一旦这些事实变得清晰可察,我们便会承认,中国天文学的历史
本书以翔实的资料、丰富的内容和平易近人的文字,把殷商社会的历史,特别是重点对殷商文化分门别类地从宗教、人文、器物、农耕、建筑、科技、饮食、服饰、姓名、礼仪风俗、道德、方术等十二个方面,提升到文化层面加以阐述。以平面和文字的形式,全面而系统向人们展示殷商文化的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灿烂的殷商文化》,也是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系统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堪称献给申报成功的一份厚礼!
圆明园手绘地图手册的英文版。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作为清代一百五十余年中紫禁城之外较重要的国家政治中心和皇家生活场所,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鼎盛时期的圆明园,实际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共同组成 圆明三园 的格局,占地350公顷,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 圆明园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是清代皇家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被誉为 万园之园 和 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 。 咸丰十年(1860)圆明园惨遭英法联军焚掠,后又历经官僚、奸商、愚民的盗伐破坏。火、木、石、土 四劫 的反复摧残,遂使一代名园沦为废墟。 1976年11月,圆明园管理处成立。1988年1月圆明园遗址公园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6月29日正式开始对社会
本书是国际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的重要著作之一。书中对考古学的方法和理论做了系统的梳理。张光直先生早年毕业于台湾大学考古与人类学系,师从著名学者李济先生,后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在60年代美国新考古学运动发生之初,张光直先生即深深地卷入了当时的理论论辨之中,他对族群、聚落、文化等概念的颇富常识又充满逻辑的阐释,极大地拓宽了同代和后学的思路。本书即是当时论辨的产物之一,主要涉及的是考古学的学科性质、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即使偶尔使用一些考古学史和中外考古的具体例子,也纯是为了使理论概念更为突出和清晰。可以说,考古理论乃是本书的灵魂,而本书则奠定了先生一生辉煌学术成就的基石和灵魂。
元帝国时期,欧洲有不少的旅行家到过中国,他们归国以彼大都写有行记,其中以马可波罗的记载为详细,为研究元史者所珍重。西洋学者在这方面作了不少的研究工作,仅仅译注的本子就有几十种,以伯希和、穆尔合译的注本为后出。冯先生翻译时,因伯氏的译注本尚未出版,感到沙海昂的译注本在当时尚较完备,遂予以移译。《冯承钧著译集:中国史乘中未详诸国考证》就是其综合集,内容包括扶桑国考证、文身国、女国、小人国、大人国或长人国等。
《文物艺术鉴赏》是“艺术与人文修养”丛书中的一本,是一本介绍百余件世界著名文物的书籍。全书共分两篇,分别是:中国文物和外国文物。全书大致按时间顺序介绍,每节都由文物名片、历史渊源、文物鉴赏三部分构成。
圆明园手绘地图手册的日文版。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作为清代一百五十余年中紫禁城之外较重要的国家政治中心和皇家生活场所,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鼎盛时期的圆明园,实际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共同组成 圆明三园 的格局,占地350公顷,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 圆明园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是清代皇家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被誉为 万园之园 和 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 。 咸丰十年(1860)圆明园惨遭英法联军焚掠,后又历经官僚、奸商、愚民的盗伐破坏。火、木、石、土 四劫 的反复摧残,遂使一代名园沦为废墟。 1976年11月,圆明园管理处成立。1988年1月圆明园遗址公园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6月29日正式开始对社会
圆明园手绘地图中文版。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作为清代一百五十余年中紫禁城之外较重要的国家政治中心和皇家生活场所,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鼎盛时期的圆明园,实际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共同组成 圆明三园 的格局,占地350公顷,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 圆明园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是清代皇家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被誉为 万园之园 和 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 。 咸丰十年(1860)圆明园惨遭英法联军焚掠,后又历经官僚、奸商、愚民的盗伐破坏。火、木、石、土 四劫 的反复摧残,遂使一代名园沦为废墟。 1976年11月,圆明园管理处成立。1988年1月圆明园遗址公园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6月29日正式开始对社会开放。
圆明园手绘地图手册的法文版。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作为清代一百五十余年中紫禁城之外较重要的国家政治中心和皇家生活场所,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鼎盛时期的圆明园,实际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共同组成 圆明三园 的格局,占地350公顷,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 圆明园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是清代皇家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被誉为 万园之园 和 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 。 咸丰十年(1860)圆明园惨遭英法联军焚掠,后又历经官僚、奸商、愚民的盗伐破坏。火、木、石、土 四劫 的反复摧残,遂使一代名园沦为废墟。 1976年11月,圆明园管理处成立。1988年1月圆明园遗址公园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6月29日正式开始对社会
《冯承钧著译集:中国西部考古记西域考古记举要》收录了民国时法学者对四川崖墓及川汉墓等考察的《中国西部考古记》,收录大理南诏时期考古成果的民国志《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甲编》与《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乙编》。及研究四川上古文化的《四川古代文化史》。 《冯承钧著译集:中国西部考古记西域考古记举要》介绍斯坦因三次考察西域的成绩,并可以知晓斯坦因以前考察团在新疆考察的经过。后附有格鲁塞《中亚佛教艺术》一文。
在编者从事诸葛亮研的十多年里,阅读过不少关于评价诸葛亮的文章和著作。在寻访关于诸葛亮古迹的过程中,编者搜集到一些不见诸正史的诸葛亮事迹,解决了不少论著中无法解答的问题。 关于诸葛亮的遗迹如此丰富,并且,这众多的遗迹从别一个角度对深入研究诸葛亮提供了新的资料。因此,编者产生了一个愿望:写一本书来介绍这些遗迹,并通过这些名胜古迹来补充诸葛亮的事迹,使人们系统全面地了解他的一生及其贡献。其目的,是揭示这位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优秀人物,受后世爱载历一千七百多年而不衰的原因之所在,以激发我们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文物古迹的思想,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是根据1982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田野考古工作符合科学要求的原则所制订的,并于1984年发布实施。全书共分八章,内容包括:总则,考古调查,考古发掘单位和领队职责,考古发掘,发掘资料整理,发掘成果刊布,发掘资料管理,附则。另有附录和表格样式两部分内容。
郑振铎(1898—1958),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 早在20世纪20年代,郑振铎就开始关注和重视田野考古学。1928年,他编撰了《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最早向中国学术界介绍世界考古重大发现的著作。 本书外一种为《六朝陵墓调查报告》,1935年作为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调查报告第一辑由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出版。此书是一部调查研究南京及周边地区六朝时期帝王陵墓的著作,共收录七篇文章,五篇为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朱希祖(1879—1944)在中央大学史学系任教期间的著作,其余两篇为滕固(1901—1941)、朱偰(1907—1968)的著作,迄今仍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西域考古记举要 中国西部考古记》为我社“文津文库”之一种,收入民国时期著名学者冯承钧先生考古学方面的译着两种,即《西域考古记举要》(附译格鲁塞《极东史》中《中亚佛教艺术》一章)与《中国西部考古记》,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西域考古记举要 中国西部考古记》由郭鲁柏等编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