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龙麟所构建的中国近代文学史思路,已经摆脱了作家作品论的固有思考模式,结合时代的特点,开始从宏观上把握近代文学的特质。近代社会是一个急剧动荡的社会,日益危急的社会形势,促使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提出各种各样的治世药方,也有着万花筒式的创作心态,这便使近代文学具有既不同于古代文学,又不同于现代文学的独特形态;但它又确确实实是古代文学的延续,是现代文学的源头。近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应当给予特别关注的“桥梁文学”。龙麟还讲授过宋元明清文学史课以及戏曲史、小说史选修课,2001年底又出版了60万字的20世纪学术史著作《清代文学研究》,对百年清代文学研究进行了全面总结,这都促使他能从文学发展流变中观察近代文学,从深度的文化底蕴中理解近代文学,促成了他对近代文学思考的一家之言。
《中国当代文学史》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和论述了中国当代文学(1949~2002)的发展历程,注意吸收学科前沿的成果,既从整体性的历史与现实观念出发,又涵盖了整个当代时限;既从各种文学现象人手,又注重创作实践的具体文本的把握;同时也对台湾、香港文学进行了阐述,增加了容量。《中国当代文学史》坚持文学史编写的原则和立场,坚持美学分析和历史分析并举,表现了独特的创意。 《中国当代文学史》可作为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的教材及参考材料,也适合广大文学爱好者阅读。
《明代小说史》主要内容包括:文言短篇小说、罗贯中和《三国志通俗演义》(上)、罗贯中和《三国志通俗演义》(下)、施耐庵和《水浒传》(上)、施耐庵和《水浒传》(下)、熊大木、余邵鱼及其小说、话本小说、吴承恩和《西游记》(上)、吴承恩和《西游记》(下)、公案小说、万历年间流行的几部小说集、《金瓶梅》、万历年间的长篇小说(上)、万历年间的长篇小说(下)、冯梦龙和“三言”(上)、冯梦龙和“三言”(下)、凌潆初与“二拍”等。
《中国网络文学编年史》为中南大学欧阳友权教授主持的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网络文学文献数据库建设”(11AZw002)的结题成果。该数据库收集了从1991年汉语网络文学在北美诞生到2013年12月底共23年汉语网络文学研究资料。所有资料以存目方式出版成书供读者查阅,资料原文做成电脑软件放在网站运行,可在互联网上供用户查用。作为项目成果之一的《中国网络文学编年史》把1991年至2013年汉语网络文学诞生及其发展的历程,逐日、逐月、逐年地进行搜集和清理,对其中的重要事件、主要人物、代表作品、各项活动、各类事件、重要关键词等作了完整记录,保存了网络文学为完备而原真的资料。
本书是作者退休之后写的文章,是他工作和生活的经历,主要介绍了莫高窟壁画保护的若干问题、榆林窟的病害及保护、莫高窟石窟加固工程的回顾、回忆敦煌石窟保护工作、我经历的敦煌石窟保护工作、甘肃渭源灞凌桥、敦煌壁画中的唐代建筑、敦煌壁画中塔的形象、敦煌建筑画中的古代建筑局部表现、石窟造型的民族形式等内容。
古代希腊罗马是整个西方文化的重要起源。没有希腊罗马,就没有后来的西方文化。一位美国文学评论家吉尔伯特 希格特从西方的角度谈道: 我们的现代世界在许多方面都是希腊与罗马世界的延续。不是所有的面--特别不是在医药、音乐、工业以及应用科学方面。但是在心灵和精神活动的绝大部分领域,我们是罗马人的孙子和希腊人的曾孙。其他许多种影响也参加进来促成了我们的今天;然而希腊罗5的血统却是这些影响中最强大与最丰富的力量之一。如果没有希腊罗马,我们的文化不仅和现在不同而且会更加薄弱,更加支离破碎,更少有思想深度,和更加物质化--这样一来,实际上不论它会替我们积累多大的财富,不论它会打什么样的战争,也不论它能够有什么样的发明,它都更不配被称为是一种文化,因为它的精神成就决不会有这样。
本书是一部“以文学作品为主型的文学史”,通过对具体作品的理解来进行文学史概念的引导,传递出文学史的信息;同时,打破以往文学史一元化的整合视角,以共时性的文学创作为轴心,构筑新的文学创作整体现,显示出特定时代多层面的精神现象。 本书贯穿了主编陈思和的几个颇具创见的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核心观念:“多层面”、“潜在写作”、“民间文化形态”、“民间隐形结构”、“民间的理想主义”、“共名与无名”等,以此梳理当代文学史的复杂成分和发展流变。 本书以文学现象为依据,在介绍文学运动史料和文学史背景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作品分析方面,使学习者通过解读作品去实现对文学史中体现出的精神传统的理解。书中将当代文学史分为1949——1978、1978一1989、90年代以后三个阶段,对三个阶段的主导特征战争文化规范、和平建设时
《中国当代文学史》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和论述了中国当代文学(1949~2002)的发展历程,注意吸收学科前沿的成果,既从整体性的历史与现实观念出发,又涵盖了整个当代时限;既从各种文学现象人手,又注重创作实践的具体文本的把握;同时也对台湾、香港文学进行了阐述,增加了容量。《中国当代文学史》坚持文学史编写的原则和立场,坚持美学分析和历史分析并举,表现了独特的创意。 《中国当代文学史》可作为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的教材及参考材料,也适合广大文学爱好者阅读。
《中华南社文化书系:江阴与南社》主要内容包括:江阴的南社人文与辛亥革命;南社社员、教科书改良者——庄庆祥;南社社员、柳亚子回归南社的见证者——承家麟等。
“外教社外国文学简史丛书”是出版的首套供一般读者(而不是研究者)参阅、了解文学的普及性读物。丛书作者都是我国国别文学领域的专家教授,从事国别文学研究多年,有较深的造诣。每册文字控制在20万字左右,简明扼要,浅显好读。 本丛书提供国别文学发展的一般知识,简要勾勒有关国家文学发展概貌,包括发端、沿革、嬗变的历史轨迹、重要流派、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等。各册开篇为“绪论”,简述该国文学特点及走向。然后以时间为顺序,按阶段划分,每一阶段含若干流派,每一流派含若干作家。阶段为“编”,流派为“章”,作家为“节”。每一编以概况起始,介绍该阶段的时代特征和文学概貌,是为“面”;随后几章分别介绍流派和作家,是为“点”,点面结合,从宏观到微观,既可以使读者对各国文学发展有整体认识,又可以了解代表作
作者吸收了前人积累的成果,又进一步广搜博录,编为《敦煌大事记》,扼要记述了两千多年来敦煌累累发生的大事要事。资料之丰富堪称空前,佳惠于学林者何可指限。虽未敢侈言为敦煌两千年史之大纲,庶不失为敦煌两千年史之筋骨,不仅为研治敦煌史者提供考证之渊薮,且为日后编撰敦煌通史提供了足资汲取的“长编”。
作者陈尚君在唐代文献梳爬多年,披沙沥金,所见既博,思路亦审慎独到。留心注目于不易为人察觉之微末,结合很新文献发现,或考辨真伪,或评赏诗文,或点评专著,或商榷观点,无不言而有征。书中评骘人物,揆之以情,衡之以理,允称通达;论述诗歌之演化、传说之流衍,抽丝剥茧,至乃有推理破案之妙趣。 《行走大唐(精)》为读者还原出一幅唐代诗文长卷,亦为有意向学者指点入门通途,字里行间可见作者治学的苦功与乐趣。
“外教社外国文学简史丛书”是出版的首套供一般读者(而不是研究者)参阅、了解文学的普及性读物。丛书作者都是我国国别文学领域的专家教授,从事国别文学研究多年,有较深的造诣。每册文字控制在20万字左右,简明扼要,浅显好读。 本丛书提供国别文学发展的一般知识,简要勾勒有关国家文学发展概貌,包括发端、沿革、嬗变的历史轨迹、重要流派、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等。各册开篇为“绪论”,简述该国文学特点及走向。然后以时间为顺序,按阶段划分,每一阶段含若干流派,每派含若干作家。阶段为“编”,流派为“章”,作家为“节”。每一编以概况起始,介绍该阶段的时代特征和文学概貌,是为“面”;随后几章分别介绍流派和作家,是为“点”,点面结合,从宏观到微观,既可以使读者对各国文学发展有整体认识,又可以了解代表作家和
《图说世界文学史》(作者徐峥)以科学简明的体例、洗炼优美的文字、丰富多彩的图片、新颖别致的版式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将世界文学史全方位、立体地展现出来。《图说世界文学史》使读者如身处世界文学博物馆,轻松获取知识。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审美感受、想像空间及愉快体验。
作者吸收了前人积累的成果,又进一步广搜博录,编为《敦煌大事记》,扼要记述了两千多年来敦煌累累发生的大事要事。资料之丰富堪称空前,佳惠于学林者何可指限。虽未敢侈言为敦煌两千年史之大纲,庶不失为敦煌两千年史之筋骨,不仅为研治敦煌史者提供考证之渊薮,且为日后编撰敦煌通史提供了足资汲取的“长编”。
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有之,则先见于外国人所作之中国文学史中,而后中国人所作者中亦有之,然其量皆不及全书之什一,故于小说仍不详。此稿虽专史,亦粗略也。然而有作者,三年前,偶当讲述此史,自虑不善言谈,听者或多不愫,则疏其大要,写印以赋同人;又虑钞(抄)者之劳也,乃复缩为文言,省其举例以成要略,至今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