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长河中,一切都在变。 当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思考着有没有什么恒定的事物,可以连接古今世界时,岁时节令,便成为了 的答案。 从敦煌壁画、塑像、文献资料中寻找古人生活的踪迹,再结合中国传统的节日、二十四节气,用新媒体动态图 文的方式,呈现一个古老又年轻的敦煌。 200余幅插图、35篇文字,全面展示敦煌民俗、礼俗和佛俗。
《敦煌石窟造像思想研究》是目前为止对敦煌石窟造像思想进行集中研究的少数专著。全书除绪论外,共分为九章,主要内容包括:北凉三窟承袭炳灵寺的造像思想,莫高窟在为“千佛”造像寻找主尊,北朝合“净土”与“千佛”造像形成中心柱窟,初盛唐莫高窟主尊“卢舍那”性格的形成,盛唐“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的出现与中唐中印密法的进入,晚唐五代华严主尊对胎、金两界密法的含摄等。
敦煌定若远,一信动经年。要真正理解中国,认识中国,特别是中国古代艺术史,敦煌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一直以来,对于普罗大众来说,敦煌以及其背后的历史似乎遥不可及。但实际上,敦煌不仅属于学界, 属于我们每一个人,要“继续敦煌”,实有必要让敦煌走出学界,走进大众。2010年和2013年,《生活》杂志的采编团队几次前往敦煌、兰州等地,对几代“敦煌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采访。这本书是4年多追踪历程的结集,将呈现一场冥冥之中的相遇——一座洞窟与一个(群)人的相遇,千年佛国与数十载人生的相遇。莫高窟与她的守望者们,在荒漠中相互召唤并彼此守候。他们的守护延长了莫高窟的生命,而在敦煌,他们也找到自我,找到艺术、文化乃至人生的新路。《敦煌:众人受到召唤》为四色图文书,既有敦煌研究院提供的珍贵图片,又有《生活
一位67位岁的中国画家,支起画架,安顿好三脚凳,安然从在巴黎塞纳河畔、翡冷翠(今通行译作佛罗伦萨)优雅的街头,专心画他的画。这是1991年的春天夏天的事情,画家黄永玉完成了他两次丰盛的艺术的旅程。黄永玉是一位杰出的画家,其写的散文等文学作品都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为其在国外小住时所写的艺术游记散文集,由三联书店在1999年《黄永玉艺术展》前精心制作出版。每篇文章都配有黄永玉先生所作的油画、水彩等总计数十幅为本书增添了不少色彩。读这两辑游记,我们如同与画家一起,沿着塞纳河,踏着当年印象派
煌煌,大明也。明代是中国历 一个璀璨的时代,其冠服制度 是从一个侧面生动诠释了大明王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同时也反映了不同代际、地域之间的传承与创新。 本书充分运用考古发掘材料,综合传世实物、文献、图像,对明代帝王后妃、品官命妇、士庶及妻的冠帽服饰做了系统梳理与研究,客观上体现着明代礼制的变化,是一部有着多重价值的明代服饰专著。
看完了聂华苓的桑青与桃红。原本讲的就是一个精神分裂的故事,所以看得时候就尤其地痛苦,似乎都能听见自己脑袋分裂的声音。现在看书还是会像小时候那样来个二分法,好人和坏人,男人和女人,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不一定就是喜欢好人不喜欢坏人。。。),或者说,悲剧喜剧,等等等等。这个讲一个精神分裂女子的故事的故事,却给了我难题,虽然一直处于分裂中,却分不出我更喜欢谁,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桑青代表了传统的中国女子道德观念。桃红,看看这个香艳的名字就知道,它和桑青是对立的。但是桃红就一定隐喻是“美国梦”吗?我
《唐顿庄园》电视剧由奥斯卡奖得主、知名编剧朱利安·费罗斯一手打造,描写了次世界大战前后的英国唐顿庄园中,格兰瑟姆伯爵一家的悲欢离合,以及伯爵家仆人们的命运。本书为电视剧官方授权图书,对电视剧的情节线索、重要角色、历史背景、社会文化、台前幕后做了全方位展示,并配有大量精美剧照。欢迎您来到唐顿庄园。尘封的大门于此刻开启,等待您步入庄园,与剧中人物和演员亲密接触。
本书介绍了作家师陀所作的短篇小说17篇。独具风格和特色,紧扣时代脉搏,值得一阅。
本书为一部长篇报告文学,意欲表现一个多世纪以来,一批中国知识分子为敦煌的保护、研究事业而殚精竭虑的动人故事,真实而全面地再现了凝聚在这些人身上的为民族文化事业勇于牺牲、敢于承担的品质。重点刻画了张大千、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席臻贯等一代又一代敦煌学者鲜活的感人形象。并通过新一代敦煌学者的风采,展示了敦煌学后继有人的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