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敦煌莫高窟第3窟千手眼观音变(元)》是敦煌莫高窟第3窟北壁的千手眼观音变。图中的千手千眼观音像,描绘衣裙巾带,时而笔势圆转、酣畅,时而笔力劲拔顿挫,表现出锦、绢、棉、麻等不同的质感。人物面部、肢体则用遒劲的铁线勾勒,自然、匀称、丰满、细腻,造型准确。千手千眼的描绘一丝不苟,千姿百态。中国人物画的各种线描,几乎已荟萃一壁,和谐统一,标志着元代绘画艺术的高度发展。 第3窟是敦煌现存专享以观音为主题的洞窟。全窟作成沙泥壁画,上敷薄粉,绘制湿壁画。
《更蓝之碗裂缝里的大象》内容简介:我没有见证过的诗人或真正的诗人是怎样写作的,而我这个低能儿三五句的诗也要两三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最终搞定。这足以证明我是不能写诗的,但我的固执使我犯下了生命中的又一个错误。谢德庆先生在纽约做一年的行为艺术表现了笔和纸和墨和布和颜料永远都表达不了的观念和深刻。他“及其艺术创作已引起了当代心理学和行为医学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代艺术研究和哲学研究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障碍”。 靳勒用玻璃钢创作了《偷窥》系列,其中油脂滴淌、肥硕无以复加的老鼠。多足爬虫皆用自己的头型做它们的头颅,肚
本书是《洒金笺》的续篇。一个携儿带女的寡妇,面对家族遗产争斗的纠葛,面对既是手足又是情敌的妹妹,且处于纷繁复杂的香港商业社会,她将如何由一个手无寸铁,被人赶尽杀绝的弱者,挣扎奋斗而成为90年代独领风骚的企业家和家族掌舵人?同时,面对三个男子赤裸裸的情爱,她将怎样做出抉择?读罢全书,你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本书勾勒中国散文发展的历史脉络,阐释中国散文的性质、发端、体制、流变和影响等问题,总结各个历史时期中国散文的阶段特点、艺术成就及总体风貌,间以散文名篇佳作赏析,帮助读者把握散文发展的规律、本质,领略散文的艺术之美。
《中国文脉(便携本)》是继《文化苦旅》之后,余秋雨教授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当今中国当代文史领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余秋雨教授感叹当前“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称鹏”,因此以这部重大的开创性著作来提醒和弥补。 中国文脉,就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本书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引,从《诗经》讲起,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无韵离骚”《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文理与形象相交融,为广大读者解读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 核心篇目《中国文脉》,酣畅地通论了三千年中国文学的精神主脉和美学主脉。此前从未发表过
《敦煌莫高窟第401窟供养菩萨(初唐)》是敦煌莫高窟第401窟北壁东侧的供养菩萨。有些颜料虽已变色,单仍可看出当年赋彩的华丽。此菩萨身材修长,腰肢微作“三曲”之势。璎珞耳环,肩饰巾带;风吹仙袂,佩环丁当。 第401窟始建于隋,除了初唐壁画外,还存有隋和五代的壁画,以及清代重修过的隋代塑像。 《敦煌莫高窟第401窟供养菩萨(初唐)》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说法图(初唐)》是敦煌莫高窟第220窟西壁龛顶北侧说法图的一部分。此窟龛顶壁画已经残缺,现存部分因多年在宋画覆盖之下,至今保持着明亮的色调,朱色的线描清晰可见。所画菩萨群像和优美的供养菩萨,显示出初唐龛顶装饰华丽、细腻而宁静的艺术风格,不同与隋代活跃而热烈的气氛。 敦煌石窟第220窟是莫高窟 重要的初唐洞窟之一,壁画绘制精湛,保存完好,具有明显的中原地区艺术风格的影响。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说法图(初唐)》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敦煌莫高窟第372窟阿弥陀经变(初唐)》是敦煌莫高窟第372窟南壁阿弥陀经变的西侧部分,画菩萨群像。立者为阿弥陀佛近侍大势至菩萨,坐者为文殊菩萨及其部众。人物面部与上肢的晕染有立体感,是融合隋代及唐初的多种晕染方法而形成的一种新染法。 第372窟是唐代早期的洞窟。 《敦煌莫高窟第372窟阿弥陀经变(初唐)》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敦煌丝绸》是《敦煌讲座书系》其中一本。这一套敦煌学各个分支领域的通论性著作,体现百年来国内外敦煌学各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代表中国敦煌学研究的整体水平。这套数的作者队伍以中青年敦煌学研究者为主,希望新人写新书,把相关领域的敦煌学研究水平系统地呈现出来。《敦煌丝绸》既是作者赵丰、王乐对敦煌的丝绸领域研究的代表作,又是能够让敦煌学领域外的人阅读、参考的读物,可以引导读者进入敦煌的丝绸领域。
《敦煌莫高窟第372窟阿弥陀经变(初唐)》是敦煌莫高窟第372窟南壁阿弥陀经变的西侧部分,画菩萨群像。立者为阿弥陀佛近侍大势至菩萨,坐者为文殊菩萨及其部众。人物面部与上肢的晕染有立体感,是融合隋代及唐初的多种晕染方法而形成的一种新染法。 第372窟是唐代早期的洞窟。 《敦煌莫高窟第372窟阿弥陀经变(初唐)》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