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不久,数万件敦煌文物文献被英、法、俄、日等国一些“考察”“探险”者骗取、掠夺,致使流散海外,约五万件分藏于十多个 的四五十个机构及一些私人藏家手中。作者 全面梳理自己四十年来满世界寻找敦煌文献的经历,其中记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有寻找的艰辛,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少独到的心得与感悟。本书不仅是一份 学者的学术成长记录,也是 敦煌学学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本书文字明白晓畅,故事与知识融合,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 的敦煌学入门读物;对于专业读者来说,也可从作者的治学态度和治学路径中得到激励与启发
\\\\\\\\\\\\\\\" 这个绘本自小女孩无意间捡到的一枚石头开始:老石头长了一副“老人脸”,像一位老神仙似的被小女孩自沉眠的旧梦中唤醒,将纵穿数千年的敦煌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湖水干涸、雅丹地貌形成时,它在地质变迁中诞生;经历了金戈铁马、四方征战、初建长城的汉朝;与苦行僧乐僔一起在石窟中孤独地寂坐、潜心修行;及到唐代,它又与壁画匠人一起采选域外天青石磨制颜料,着手雕琢飞天玄女;战乱时中原与塞北三朝的统治者,交错进入这片土地,平民朝不保夕、民不聊生,只能借助修佛寻求来世慰藉…… 这片土地,经历过纷争战乱,也经历过繁华盛世;经历过“华戎所交,一大都会”,也经历过“人烟凋敝,春风不度”。石头一路沉睡到欧洲的探险家入窟,在它眼前将敦煌文物带到西方世界。 直到敦煌成了一门 学科,越来越多的专家
本书从横截面角度来观照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史,以诗为主,重点理解。有利于古诗爱好者的学习和借鉴,有助于师范生古诗理论的积淀和古诗教学的实施。从体例上透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史脉络,以诗歌发展变化为主体,了解每一历史时期诗歌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并掌握其文学意义;从结构上以时间为序,分别阐述了诗歌发展的各个时期特点,为萌芽、奠基、嬗变、繁荣、转折、蜕变、终结、裂变和温习等九个时期;从内容上既有古诗的经典传统样式的理解,也有古诗的现代流行的解析,含新诗流变和古诗教学等。
《“下江人”和抗战时期重庆文学》是“民国文学史论”丛书第二辑其中一本。 抗战时期,大量民众随国民政府迁徙重庆,重庆人将这些外来者称为“下江人”。“下江人”数量庞大,占据了战时重庆人口的重要部分。他们的到来,带来重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重庆从西南内陆的码头城市,转而成为大后方文化中心。那么,“下江人”是如何改变了战时重庆文学的风貌,他们自身的生活状态又在重庆发生着怎样的变化?这么一个庞大群体在重庆的经历对文学构成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都是研究抗战文学无法绕开的主题。本论著即以“下江人”为中心,考察“下江人”到来前后重庆文学生态的变化,并围绕“下江人”在战时重庆的生活,探讨战时生活带给作家怎样的改变,这些改变又如何体现在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之中。
敦煌文化的内容 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 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本书为“敦煌艺术书系”的一种,内容分为“弹指一挥间——五千年历史”“一叶一菩提——敦煌石窟艺术”“无言的述说——藏经洞出土文献”“穿越时空——敦煌地区的遗迹、遗物”“吾国之伤心史——文物被掠录”“绿洲新貌——名胜古迹与地方特产”“莺歌燕舞——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七个部分,
本书为通讯2024年刊,主要刊发的研究综述如下:2023年敦煌学研究综述、2023年吐鲁番学研究综述、“吐鲁番学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综述,等等。此外并有会议介绍、纪念文、出版信息、书评、书讯、论著目录数篇。本刊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对学术史的梳理颇有特点,学术价值较高。稿件质量较好。
本书是黄仁宇先生的回忆录。作者在书中追忆其平生经历与学术志业的奋斗过程:早年投笔从戎,壮年在美打工、求学、任教、著书立说;并阐明其历史观点的形成与演进,检讨中国近代革命和统摄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进程,传递给我们他脱胎于悠久文化的“大历史观”。文字浅显明白,人事交融,前后穿引,既细腻又壮阔,风格独特。读者可藉由这本回忆录,进入黄仁宇先生人格与思想之广大天地,一窥究竟。
冯内古特及其小说依然健在(代译序)在本世纪末出版与回顾60年代走红的冯内古特及其小说,审视他90年代最后的作品,对我们全面公正地评价这位的美国小说家是一个最为合适的时机。从冯内古特的处女作《自动钢琴》(1952年)到他的封笔之作《时间震》(1997),历时四十多年,我们清楚地看到他一直保持着他独有的艺术特色,如果用他也许喜欢的数学公式来概括的话,那便是:科幻+讽喻+幽默。他在大学里攻读的是生物化学,毕业后一直关注当今的科学发展,对此十分熟悉和在
《敦煌占卜文献与社会生活》由王晶波著,全书以敦煌文献为研究对象,着重搜集文献中有关占卜方面的史料记载,并进行系统总结。《敦煌占卜文献与社会生活》主要就敦煌卜法文献、敦煌式占类文献、敦煌占候类文献、敦煌
这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田园诗发展流变的普及性著作,以时代为经,主题为纬,呈现古代田园诗的历史脉络,发掘田园诗的思想价值与美学意义。 田园诗体现了古老中国的重要精神内核。田园诗史中,有一部中国农业经济史、一部自然物候史,还有一部中国农村社会史,更是一部士人的精神史。 今人可以从中汲取古人热爱自然的心灵力量,既能抚慰匆忙生活中的疲惫之心,又能感受传统文化的滋养,并弘扬关注民生的人文情怀。
本书主要阐述了单独撰写一部独立于英国文学史的苏格兰小说史的必要性,并全面展示了苏格兰小说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清晰地勾勒出了苏格兰小说的全貌。采用了史料考据和文献阅读相结合的方法,重新发现和评价了被英国文学史主流叙述忽略了的一些苏格兰小说家和小说流派,资料丰富,论述清晰,引证规范,具有的学术价值。
这部《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是我们在曹靖华先生主编的《俄苏文学史》的基础上,经过修改、补充,并吸收外的材料和研究成果,重新编写的。 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在世界文坛上可以说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在世纪之初呈现出风姿流彩的一派繁荣景象之后,许多驰名于世的作家却纷纷离开俄国,侨居西欧和英美,而且大部分人仍然继续写作,并在创作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俄罗斯境外的一支文学创作队伍。他们的作品虽然在世界各地流传,却不能见容于俄罗斯本土。在俄罗斯境内,苏联文学异军突起,以它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在世界文坛上独树一帜。这两支俄罗斯文学队伍,自是水火各不相容,但是在20世纪快要结束的时候,境外的俄罗斯文学却又浩浩荡荡地返回故土,而且受到热烈欢迎。这种情况在世界文学史上如果不是是,大概也算十分
《中国现代性的文学叙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小说的反思性阐释》在现代百年中国文学的历史景深中,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性呈现出的“后启蒙”、“后革命”、“世俗化”、“传媒化”等多幅文化图景、多种叙事美学症候,置于中国现代性悖论与知识分子精神困境这一勾连互动的历史性话题中,进行历史——审美的反思性阐释与批判性解析。论述借助历史——叙事——主体这一学术型模,打通叙事的内外边界,通过对当下诸种小说叙事美学形态及其文化精神内蕴的分析,既关注和回应着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重大命题、又通过对20世纪中国现代性重大命题的关注,来清理叙事美学的历史文化肌理,并试图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当代文学批评的历史性与开放性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