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史》按照时间顺序,对日本文学从上古、中古、中世、近世到近代这几个世纪以来的文学、诗歌、戏剧发展进行了简明的介绍。书中采用了文字叙述配以插图的形式,选取了每个时期里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和文学事实,要点突出,详略得当。
《日本文学史》按照时间顺序,对日本文学从上古、中古、中世、近世到近代这几个世纪以来的文学、诗歌、戏剧发展进行了简明的介绍。书中采用了文字叙述配以插图的形式,选取了每个时期里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和文学事实,要点突出,详略得当。
《文学史的兴起:程光炜自选集》讲了大学与文学史、当代文学学科的“历史化”、文学史研究的“陌生化”、“资料”整理与文学批评、孙犁“复活”所牵涉到的文学史问题、文学史研究的“当代性”问题、评价新时期文学三十年的几个问题、一篇文章与对“伤痕文学”历史记忆和问题的检讨、当代文学学科的认同,分歧和建构、叙事的可能性、文学叙事的权力、诗歌研究的“历史感”、从《文艺报》一个栏目看五十年代文学的问题、如何理解“先锋小说”当代文学在八十年代的“转型”、一个被“发掘”的诗人——《诗探索》和《》所建构的食指、什么是“新世纪文学”、文学与传媒的几个问题等内容。
本书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被称为“敦煌的守护者”的常书鸿与池田名誉会长有关敦煌艺术及东方文明的对谈集。对谈从名誉会长在第五次访华(80年)期间与常书鸿相识开始,收录了在北京、东京两地间往返的书简。
由文物出版社编的《敦煌莫高窟第57窟大势至菩萨(初唐)》是敦煌莫高窟第57窟北壁中央说法图中西侧的大势至菩萨和阿难。头冠、项饰均以沥粉堆金,虽然面部和肤色变色严重,但仍然展现了唐代壁画描绘精致,设色富丽的特点。第57窟建于初唐,单前室、甬道等处存有晚唐重绘壁画。
项楚*的《项楚论敦煌学》系*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巴蜀文献集成》,百年国学**论坛珍藏版。大家风范,超卓见识,专题导读,昭示治学津染,开拓视野,助成博雅通才。包括《敦煌变文字义析疑》、《模水蓬飞》、《旨拨》、《亡空便额、忘空便额》等篇目。
大家风范,超卓见识,专题导读,昭示治学津染,开拓视野,助成博雅通才。
文学活动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整个生存活动而发展,人类对文学活动的认识与研究也在不断地展开、深入和丰富。古代文学传统的研究路径,主要着眼于作家和作品研究以及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的研究,后者实质上也是作家和作品研究的扩展和延伸。随着文学社会学、传播学和接受美学等学科理论的深入发展和被广泛接受,人们逐渐对文学创作过程和文学价值的实现过程有了新的认识。美国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艾布拉姆斯的“四因素论”,即文学活动是由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个因素及其关系构成;文学研究应该是文学整体活动的研究的理念正在被广泛接受。文学作品不再被认为是静态的物化的存在,而是动态的、观念化的存在。文学作品从产生到其价值的终实现,逐渐被看成是一个经过创作——传播——接受三个阶段的过程。由此,文学史的研究,也应由作家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作为20世纪古文献四大发现之一在国际上引起巨大的轰动。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敦煌文献主要部分流散到国外,分别收藏在英国、法国、俄国、日本等国家,劫余部分收藏在原北京图书馆即今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单位。由于敦煌文献收藏的国际性,敦煌学研究一出现就成为一门国际显学,一直领导着学术潮流。敦煌文献博大精深,敦煌石窟艺术内容丰富,作为敦煌学研究对象一直引起中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敦煌莫高窟第428窟说法图(北周)》是敦煌莫高窟第428窟南壁的说法图。壁画的面部晕染方法是在鼻、眼以及眉骨、下颌处涂白色,这是西域式画法的演进。早期壁画在色彩的分布配置上,作者讲究均衡、对称以及整体效果,使壁画具有强烈的装饰味道和艺术感染力。 第428窟是敦煌早期*大的中心塔柱式窟,保存较完整,此窟属敦煌莫高窟北朝洞窟中的第四分期。 《敦煌莫高窟第428窟说法图(北周)》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大家小书?敦煌学概论》讲述了: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重新面世,石破天惊,举世瞩目。随即,因藏经洞大量珍贵古代写本流失海外,一门代表“世界学术新潮流”的敦煌学迅速形成,而迎立潮头的国内学者却寥若晨星;至于远赴欧洲寻访敦煌写卷的仅数人而已,之中就有姜亮夫先生。姜老晚年,曾几次同我谈起他20世纪30年代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抄写敦煌卷子的情景,大约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含辛茹苦,废寝忘食。他是自费去的,在巴黎这个“世界艺术之都”里,自甘寂寞,远离尘嚣,舍弃一切消闲,伏案埋首于故纸堆中,不仅要节衣缩食,费神伤目,而且放弃了获得博士学位的机会。90年代初,姜老的视力已经衰减到只能勉强辨认眼前的指影,但每当他对我讲起在欧洲的辛劳,便双目炯然有光,流露出无悔无怨的刚毅神色。
收入在这本论文集中的21篇文章,是从这种有关敦煌学研究学方面的论文中选出来的,如果说是有所收获的话,那也是对过去十八年劳作的一个交代。不过,看着充斥其中的大量烦琐考证,作者是免不了被人贬称为 的了。我的一位同事曾这样比喻我的工作:如果把一本本古籍比作一件件破衣服的话,我的工作就相当于修补那那些有很多破洞的破衣服。反复思量后,我不得不赞同他的说法。上帝就给我安了这么一颗没有靈气的腦袋,成不了時装设计师,缝不出新潮的漂亮时装,只能是一个街头小裁缝,补补破衣服而已。但补破衣服的水平也有高下之别,像晴雯修补雀金呢那样的功力,我肯定是没有的。只是希望我所碰到过的几件破衣服,通过我的努力,使它们的破洞能缩小一些,而不是越补越大。不过,我补得如何,还得请学界的先進们,给予一点批判,以使我 劣
《丝绸之路上的外国魔鬼》详细记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范莱考克,英国的斯坦因,瑞典的斯文·海定,法国的伯希和,日本的大谷光瑞、桔瑞超、吉川小一郎,美国的华尔纳等人,借着探险、考察、游历的名义,对中国吉丝绸之路西域地段(新疆地区,包括敦煌在内)地下文物和石窟壁画尤其是对敦煌藏经洞文物劫掠的历史事实。
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敦煌莫高窟第57窟观世音菩萨(初唐)》是敦煌莫高窟第57窟南壁中央说法图中东侧为首的观世音菩萨,描绘精致,设色富丽,头冠项饰均以沥粉堆金,肌肤细腻,以淡朱色晕染,细眉长目,鼻直唇红,体态婀娜,是唐代菩萨形象的很好代表作之一。第57窟建于初唐,单前室、甬道等处存有晚唐重绘壁画。
《文史中国:世界的敦煌》是对敦煌艺术的总体介绍,作者力图从世界的角度为广大读者介绍敦煌的历史和艺术。敦煌文化是古代中国文化、古希腊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碰撞的产物,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值得中国乃至全世人民骄傲。《文史中国:世界的敦煌》分为三章。章主要介绍敦煌从秦汉一直到明清的历史,并相应介绍了敦煌文化的概况。第二章分三个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至元三个时期,详细介绍了璀璨炫目的敦煌石窟艺术。第三章讲述了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始末,并结合文献资料和出土的文物,介绍了百年敦煌研究的历程和成果。